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叶适散文的“纵横”品质

作者:刘春霞




  摘 要:叶适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呈现出较鲜明的“纵横”特征:一方面体现了不尚空谈、力图进取的“纵横”精神;另一方面形成了雄肆辩丽的“纵横”文风。
  关键词:叶适 散文 纵横
  
  叶适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叶适也是南宋较为重要的文学家,四库馆臣称其散文“为南渡卓然一大宗”(《四库全书总目题要》卷一六〇)。叶适散文现有中华书局点校《叶适集》,包括政论文、碑志文及序记题跋等。
  叶适的散文呈现出较鲜明的“纵横”特征。(1)叶适继承永嘉学术“必弥纶以通世变”(《温州新修学记》)的精神,激烈干政、议政,根据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改革积弊的可行策略,体现了不尚空谈、力图进取的“纵横”精神。(2)叶适论辩语势迅猛,情感激昂;重视散文“饰辞”成章,形成了雄肆辩丽的“纵横”文风。(3)叶适散文文风的形成,与其自觉追求文章“雄肆”、重视言辞辩丽的文论主张相一致。
  
  一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文武大臣不事国务,苟安成习,而朱子理学在此时大为兴盛。朱子理学大谈士人道德心性,“务虚言而废实用”(谢肇浙《五杂俎》卷十三),无益于南宋江河日下的社会形势。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之学,则在阐释儒家经典的同时,力图探究古代治世的治国之理,以指导南宋社会的复兴。这与朱子理学从形而上的高度来谈“本性”、“心性”相对峙。
  叶适在对古代经典进行诠释时,“自孔子之外,古今百家,随其浅深,咸有遗论,无得免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当代学者傅剑平先生称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学,有着纵横家的影响,这个影响多在动乱之际出现,并且“多以儒学内部的异端形态表现出来”,指出了叶适思想受到纵横家影响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南宋以叶适、陈亮为代表的浙学,正是通过对儒家经典的大胆质疑、重释,来为自己的事功目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南宋“新儒学”,而与战国纵横思想有相通之处。
  叶适的散文,就是这种“纵横”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史论文、政论文中,叶适对宋廷宏观的朝政纲纪与具体的政治策略,对古代治国之史到今天的治国之势,一一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立足于南宋的社会现实,考证历代官制治法以“质证今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上考前世兴坏之变,接乎今日利害之弊”(《应诏条奏六事》),“可以隆国体,济时艰”(卷首《黎刻水心文集序》),具有明确的现实社会意义。在数量众多的碑志、序、记文中,叶适发展了唐宋以来散文的表现手法,增加了议论说理的成分,并依据经史以立论,在对人物、事件的记传、评价中,表达自己的入世理想与事功追求。
  叶适亲身经历了抗击金兵的战争,并在任上采取置堡坞的措施安置流民,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叶适在各体散文中,激烈议论宋代政治的弊端,提出具体的政治策略,是基于对现实的深入了解与把握,而不是一味空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积极有为的“纵横”精神。
  
  二
  
  叶适在论辩说理时往往表现出敏捷的思维与激烈迅猛的语势,使论辩极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呈现出“纵横”激昂的情感气势。这与叶适深厚的学识积养、昂扬的自信品质及深切的爱国热情分不开。
  叶适积学富赡,才高识远,为文“藻思英发”(《宋史》卷四三四)。叶适从一代经制大师陈傅良游学四十年,发展了永嘉事功之学;晚年赋闲家乡水心,潜心研究经制,推究治理以质证今事,所谓“言唐史诸条,皆为宋事而发”(《上殿札子》)。叶适对古代经典史籍、对时代政治形势融会于胸中,故能援笔千言,呈现出恣肆雄放的情感气势。黎谅称其“才气之卓异,又足以发之”(卷首《黎刻水心文集序》)。表现出省视万古、推原百代为我所用的雄伟气魄。
  另外,叶适“志意慷慨,雅以经济自负”(《宋史》卷四三四)。“慷慨”,是指其壮怀激荡、昂扬自信、进取有为的情感气质。叶适有很强的用世之心,早年就上书议政;出仕后,叶适建立堡坞、安置流民、抗击金兵,显示出不凡的政治才能;晚年赋闲,则研制经史探究治理。叶适以其深厚的学识积养为文,以其慷慨激昂的情感行文,形成了其壮怀激烈、雄肆奔放的散文,“忠君爱民之诚,蔼然溢于言意之表”(《黎刻水心文集跋》),呈现出纵横家慷慨雄隽的论说气势。史载孝宗皇帝读叶适《上殿札子》“惨然久之”(《宋史》卷四三四),可见其文章的情感力量。
  叶适的散文不仅内容宏博,情感激昂,而且形式工致。叶适非常重视散文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技巧。他常在精心结撰的文章间架下,纵横铺排,重视辩博华丽的词藻的运用,且多采用形象化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具有战国纵横策士之文的“辩丽”、雄肆文风。
  《战国策》文“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王觉《题〈战国策〉》,见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辩丽横肆”既指情感的雄放恣肆,也指辩博工丽的谋篇结构与言辞修饰。战国纵横策士为了游说人主,都非常重视“揣情”、“饰言”等艺术技巧。叶适对《战国策》文的论说技巧极为叹赏,称其“饰辞成理,有可观听”(《进卷·战国策》)。叶适在散文创作中也力求形式之“工”。首先,他注重散文谋篇缜密谨严、灵活多变,或对比应衬,或层层递进,或抑扬起伏,说理精峭谨严,极具说服力。其次,叶适注意句式的变化。叶适多用长篇排比句式铺陈说理,使散文呈现出宏阔的气势;多运用短句,在紧凑的节奏中,表达出心中的不平和事功的急切;把骈俪句式杂入散文中,使文章错落有致;把反问句式灵活融入陈述句与祈使句中,直接表达出对时事的态度与情感。
  叶适常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说理。如在《外论二》中,用“寝燃火之中”“不知奋迅于烈焰以自免,而坐得其灼烂者”,比喻苟安习危的南朝君臣徒延岁月。在《进卷·治势上》中,叶适以后羿之弓的比喻,说明治国之法度不能陈袭旧制、因循不变,这对于改变自认为惩五代藩镇之祸,“一事以上尽出专制,而天下之势至牵缩而不可为” (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八《水心外集·后总》)的南宋社会现状是有重要意义的。
  “水心工文,其弟子多流于辞章之学”(11)(《水心学案》)。刘师培称“纵横家必工文辞”,“工文之士,学术或近于纵横”(12)。指出“工文”与“纵横”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非常精辟的。叶适“工”文,体现了战国纵横策士之文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三
  
  叶适散文“纵横”文风的形成,与他自觉的文学追求分不开。他一方面称“为文不关统绪,虽工无益”(13)(《题薛子长》),要求为文有“统绪”,指文学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的儒家传统精神;另一方面,他主张“文欲肆”(14)(《观文殿学士知柢密院事陈公文集序》),这是对文学艺术风貌的自觉追求。“肆”是指文章激烈剀切的情感气势与起伏纵横的表现形式形成的肆厉奋发的整体风貌。这与儒家“主文谲谏”、温柔敦厚的为文理想大相径庭。
  叶适赞赏苏轼议论风发的散文文风:“独苏轼用一语,立一意,架虚行危,纵横倏忽,数千百言,读者皆如其所欲者,推者莫知其所自来,虽理未精而词之所至莫或过焉,盖古今议论之杰也。”(15)(《皇朝文鉴四·论》)推崇苏轼“理未精”的议论文,主要是赞赏苏轼起伏纵敛的文笔、纵横捭阖的气势与凌厉恣肆的文风。南宋文论家李耆卿称“苏门文到底脱不得纵横气习”(《文章精义》),叶适对苏轼散文议论风发的纵横文风是深契于心的。
  叶适“工文”,自觉追求散文“肆”的艺术风格,还重视结构“环丽精确”(16)(《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南仲墓志铭》),追求文章“辞藻佳丽”(17)(《播芳集序》)。这形成了叶适散文辩丽雄肆的纵横文风,同时也增强了散文的文学性。
  
  小结
  
  清代阮元称叶适文章“笔力雄肆,足可以振刷浮靡”(张宝林、王棻《永嘉县志》卷二十八《艺文志》引《揅经室外集》)。“雄肆”,指充实宏博的思想内容与横肆辩丽的艺术风格形成的文章整体特征。叶适志意慷慨,情感激昂,事功急切,其散文表现了忠贞深沉的爱国热情;他重视散文说理的形式技巧,形成了工致辩丽的艺术风格。叶适极其思力之至为文,饰辞以干政,但他终生仕途不迁,壮志难酬,却在发展纵横驰骋的论辩艺术时,使其散文达到较高的文学成就,以文章垂名于后世。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刘春霞(1978-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文化研究。
  
  ①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3)(14)叶适.叶适集[M].刘公纯等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7月.
  ②傅剑平.纵横家与中国文化[M].台湾文津出版社,第245页.
  (11)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卷五十五,陈金生、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12月.
  (12)刘师培.文章学史序[A]学术文化随笔[C]第8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15)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中华书局出版,197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