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西游记》中的生命乌托邦
作者:于晓川
以下稍为列举:
菩提祖师:“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11)
赤脚大仙:“中间现出一尊仙,相貌天然丰采别。”(12)
显圣二郎真君:“仪容清秀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13)
老寿星:“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14)
菩萨:“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15)
镇元仙:“体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颜。三须飘颔下,鸦翎叠鬓边。”(16)
海上三星:“拄杖悬龙喜笑生,皓髯垂玉胸前拂。童颜欢悦更无忧,壮体雄威多有福。”(17)
帝君:“福如东海寿如山,貌似小童身体健。”(18)
诸如此类的描摹非常多。将其归类总结,大致成仙以后,凡世的肉身便可抛却,取而代之的是轻灵、洁净、精健、飘逸之身。这时候,毫无瑕疵或损伤的组织肌体、散露着光泽和风采的、有着永不消退的生命力的身体才是仙和非仙的本质区别。连孕育于天地之间,诞于顽石之内的孙悟空也是“去时凡骨凡胎重,得道身轻体亦轻”(19)。如果说孙悟空还属灵异之物,那么作为人类的唐僧,他的变化才应该是更具说服力的。历经重重磨难(修行),及至过“凌云渡”之时,他的肉身已经不觉之中脱落了:“脱却胎胞骨肉身,相亲相爱是元神。今朝行满方成佛,洗净当年六六尘。”(20)之后身轻体健,飘飘荡荡。肉体的脱落,是唐僧步入仙界,也即向生命乌托邦前进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到此时,俗世的病疟、灾害、鬼魅等等这些曾经给凡人的肉身带来侵害以致造成了他们精神上对世界、死亡的恐慌的东西,已经不足以对唐僧造成威胁。此时的唐僧已经不是那个愚笨的、俗气沉重的、经不起惊吓的唐僧。一旦成为仙界之人,由于抖落了尘世的烟火,唐僧也像其他众仙一样,除长生不老外,容颜亦可以永驻,甚至“越活越年轻”。不仅如此,步入仙人行列,举手投足,“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动辄白鹤、瑞兽相随,行动之处必有祥云、瑞气、霞光、香风,也许还会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炼得一两样宝物。唐僧取得真经时,如来曾经对他再三告诫,要宝之重之,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有成仙得道之奥妙,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有“发明万化之奇方”。这种绝技,有的是炼制丹药,有的相当于防身之策。总之,或者可以使身体更加健康、鲜活,或者可以使身体更加灵活、轻健,能够上天入地,随心所欲,“当时过海波难进,今日回来甚易行”(21)。
三
孙悟空随时上天入地,见证凡间和神界生活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上面所提到的人与仙的身体,另一方面就是身体所依托的地理环境。
我国的道教认为,神仙不同凡人,其所居之处不与世人相杂,一在海中,二在山中,三在天上。(22)
让我们先看一段《西游记》关于天上仙境的描述:
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外厢犹可,入内惊人:里壁厢有几根大柱,柱上缠绕着金鳞耀日赤须龙;又有几座长桥,桥上盘旋着彩羽凌空丹顶凤。……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炼药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又至那朝圣楼前,绛纱衣,星辰灿烂;芙蓉冠,金碧辉煌。玉簪珠履,紫绶金章。……正中间,琉璃盘内,放许多重重叠叠太乙丹;玛瑙瓶中,插几枝弯弯曲曲珊瑚树。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金阙银銮并紫府,琪花瑶草暨琼葩。朝王玉兔坛边过,参圣金乌着底飞。(23)
作者对类似景象的描述不厌其烦,但是不管是天堂还是方丈仙山、瀛洲海岛、雷音寺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世外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方士认为,“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24),“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25)。除了有“不死之药”,对其特征我们可以这样概括:首先,它们都是闪“霞光”、飘“瑞气”、毫无人间烟火的圣地。其次,人世间所有珍奇之物尽情陈列,玛瑙、金玉、珍珠等等贵重物品俱全;再次,不分时令,无地域之别,四时草木、瓜果皆全,诸如鹤、凤、龙、鸾、鹿等珍禽异兽更是一个不少。这种近乎完美的异想世界是鲜活的生命体存在的依托。它与成仙之后长生不老的身体相互作用,互生互长。成仙之人能够使其周围的一切事物沾上仙气,从而使物获得灵异(数千年一熟的人参果以及蟠桃都是仙人所栽并生长在仙境)。而这等境地无疑又会使成仙之人的身体得到最高层次的修护(不止是凡人、兽类,已经得道的仙人们吃了人参果、蟠桃也有好处),怡心养性,有利于身体的不生不灭。
乌托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是一个完美到无需任何变化、发展的地方。“乌托邦社会是一个至善至福的、完美无缺的社会……人们描述乌托邦,像是描述一个永恒的、完成的现实,乌托邦社会多是一种静态社会。”(26)《西游记》所描摹的仙境是一种集大成的、万事圆满的境地,只有得了道的身体最后到达这样的灵异之地,才会更有利于修行、保持身体的鲜活,才是真正实现了生命乌托邦。
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看,《西游记》决不仅仅是一种异想天开的无聊想象,它将我国古代“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我国古时寿与福禄并重以及“寿比南山”、“松鹤延年”、“万寿无疆”、“万岁”等说法无不被其所构筑的生命乌托邦所囊括,时至今日,有人将对这种难以实现的生命乌托邦追求转化为“保健”(保持健康,保健品与西游记中所提到的丹药相对应)、利用医学技术永葆青春(整形、塑身之后的身体与“童子貌”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健身房以及旅游(解放身体、使身体达到现代意义上的福地)。因此,《西游记》所表现的国人对生命奥秘探索的希求又极具现代意义。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于晓川(1981- ),满族,河北秦皇岛市人,甘肃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2004级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此文章为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文学中的乌托邦意识研究。
①②③⑥⑦紜1212123123123-(19)(21)(23)[明]吴承恩:《西游记》(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7、7、40、275、82、13、57、70、85、91、322、332、334、24、42页。
④⑤[明]吴承恩:《西游记》(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639、714页。
⑧⑨⑩(20)[明]吴承恩:《西游记》(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1003、1003、872、1232页。
(22)卿希泰:《中国道教》(四),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2月。
(24)司马迁:《史记》(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7页。
(25)班固:《汉书》(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04页。
(26)周宁:《孔教乌托邦》,学苑出版社,2004年5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