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鲁迅: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
作者:骆 平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认为:与西方相比,中国缺少真正的悲剧精神、悲剧意识,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悲剧精神、悲剧意识在中国真的就从来都没有获得到过一片生长的土壤吗?否!屈原的绝决便具有真正的悲剧精神、悲剧意识。不过,这种崇高的决断在儒道盛行的时代中,丧失殆尽。“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人在这种思想的浸染下,完全失掉了反抗的原生冲动,以至于面对侵略者,不少国人也逆来顺受。但鲁迅决不忍受,他要反抗,要以一身正气,以他奔涌的热情呐喊,唤起更多人的反抗意识:他的《狂人日记》彻底地撕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面纱,揭示了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嬗变——“中国几千年的悲剧,都是弱者被强者毁灭的悲剧,都是多数人被少数人欺负的悲剧,只有到了《狂人日记》,我们才有了强者被弱者毁灭的悲剧,少数人被多数人欺负的悲剧。”当然在鲁迅的小说中也充斥着弱者的悲剧。但鲁迅悲剧意识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它的绝对性。无论是《伤逝》《孔乙己》,还是《阿Q正传》,它们所力图展现的都是一种断然的绝决,没有丝毫亮色的煎熬。而这,正如王富仁所分析的那样,缘自于当时动荡的社会以及鲁迅所承载的责任感和反抗精神——不想在睡梦中死去,就要奋起反抗,高喊出来。
这就是鲁迅,他以先知般的洞察力,苦苦地思索着民族的危机,不遗余力地暴露着不公与丑陋,从而成为他那个时代最自由、最深邃的知识分子。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骆平,四川师范大学宣传统战部,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参考文献:
[1] 秦刚:《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光明日报》,2005年。
[2] 钱理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关传统文化的几次思想交锋——以鲁迅为中心(一)》(2004年5月26日、5月28日在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中心讲), 《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
[3] 李杰:《论鲁迅杂文的文体特征》,《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