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李渔的休闲美学思想
作者:施 新
关键词:李渔 休闲 美学 述评
李渔以小说、戏曲创作而著称。特别是他的《闲情偶记》中的戏曲理论为我国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外,它还包括衣饰美容、居室布置、园林建筑、生活器物、饮食、花木种植、保健养生等许多内容,体现出作者多方面的生活见解。以现代人的生活观念看,这其中又渗透着作者的一种休闲美学思想。休闲美学,是现代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对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衣饰、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研究,揭示人与这些外部因素的审美关系,寻求一种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把人类引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此,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发表的种种关于生活方面的独到见解,以及给后人留下的美学思想遗产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借鉴的。本文试图对《闲情偶记》中李渔的休闲美学思想的若干重要方面作简要的评论。
一、以人为本的生活审美观
《闲情偶寄》各部各章所述“虽曰多能鄙事,贱者之常”①,但这“鄙事”“贱者之常”就正是广大民众的最日常的吃穿住用行,与他们关系最密切的事物。在讲述这些事物之时,李渔总是把人的现实需要,人的生活享受权利放在关注的中心,把突出人的形象、寻求人的美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对人的理性、知识、能力和精神个性极其重视并以热情的实践创造理想的生活。李渔这种以人为本的审美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独特的女性审美观
对生活美的追求,最重要的是对人本身美的追求。人的美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渔讲的最多的是关于女性的美。在这一点上,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观。
1.女性体态美 从根本上说,李渔觉得,“态自天生,非可强造。强造之态,不能饰美,止能愈增其陋”②。但“强造”虽不可,作为女性,“修容”二字又是少不得的,“无论妍媸美恶,均不可少”③。在这里,李渔强调的是“不可太过,不可不及”④的审美标准。所谓“太过”,指那种“只顾趣新,不求合理;只求变相,不顾失真”⑤的做法。所谓“不及”,就是“讳言脂粉”⑥。李渔嘲笑这种人其实是“欲以虢国夫人自居者也”⑦。退一步说,“即有十分之人才者,岂一分装饰皆可不用乎?曰:不能也”⑧。所以,十分以下的人才,更不能不假修饰了。修饰的关键在于“得宜”,也就是因人而异。
2.女性的内在美 李渔没有把对人的审美停留在浅层次的色相欣赏之上,而是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心灵美和性格美层次掘进。例如“选姿”中“态度”虽被列为最后一节,却被李渔视为人之美的更内在更重要的因素。他说“颜色虽美,是一物也,乌足移人?加之以态,则物而尤矣”,“态之为物,不特能使美者愈美,艳者愈艳,且能使老者少而媸者妍,使无情之事变为有情,使人暗受笼络而不觉者”⑨。在此他区别了美与媚、物与态的不同,就是看到了人的心灵、气质、修养等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静态的美与动态的媚的不同魅力。
3.女性的“习技”美 李渔还进一步看到理性、知识、技艺、修养等与人的美的关系。在《声容部·习技第四》中,他驳斥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谬论,强调了女子学文习艺、通晓事理的重要。李渔认为,“习技”对女子来说有种种好处。第一,文化修养是一切修养之基础。“天下万事万物,尽有开门之锁钥。锁钥为何?‘文理’二字是也。”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女子将会在审美素质上全面地更上一层楼。第二,艺术修养是女性美的催化剂。女子“学歌既成,则随口发声,皆有燕语莺啼之致,不必歌而歌在其中矣”;“学舞既成,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⑩。第三,文艺修养是陶冶性情的良方妙剂[21]。有了“习技”的事做,便可以“妄念不生”,可以使“喧者寂之”。
(二)求雅避俗的居室审美观
正如服饰对有些人来说仅用于蔽体,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有蔽体之外的多种含义一样,居室对某些人来说,仅用于遮风避雨;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则有除容身以外的多重含义。
李渔居室审美的基本标准是:衣须称体,屋须称人。
1.屋须“称人”,表现在居室房舍的建筑设计原则上,他处处考虑到人的地位和形象问题。他指出:“堂愈高而人愈觉其矮,地愈宽而体愈形其瘠,何如略小其堂,而宽大其身之为得乎?”因而“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22]。如果一件物什不能使人产生适意感,即便再纤巧、再美观,也没有多大意义。
2.屋须“称人”还表现为,“宜自然不宜雕琢”,这种“自然”,是“既雕既斫,复归于朴”[13]的自然,是巧心经营、设计之后独具匠心的自然,是设计者根据材质之美巧心经营获得的“人工渐去,天巧自呈”[14],是一种不失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艺术创造。这种协调就是美的观念是李渔美学思想的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以简洁、素朴为至美的美学观。
3.屋须“称人”还表现为“崇变求新”,他以读书作文为喻说,高手就应“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15]。即使并非高手,没有独创能力,也须“将熟读之文移头换尾,损益字句而后出之,从未有抄写全篇,而自名善用者也”[16],他认为“幽室陈设,妙在日新月异”,“居家所需之物”,“皆当活变”即使是“不可动移”[17]的房舍,也要想方设法,让它有“活变”之趣。要通过不断改换居住环境来取得令人耳目一新的审美效果。
(三)“取景在借”的园林审美观
李渔是一个博古通今、多才多艺的人。他说自己“生平有两绝技”,“一则辨审音乐,一则制造园林”[18]。这倒不是自夸,他在这两方面确实是出色的行家。他不仅亲自营造园亭——“伊园”、“芥子园”、“层园”,这些庭院的设计布局均是相当新颖别致而独具一格的;而且周游全国时,也很注意考察各地的名园建筑,积累了满腹的泉石经纶。所以他的园林艺术的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空发议论,而是脚踏实地,同样具有不少独特的美学见解。
1.注重神韵,讲究实用
李渔的“取景在借”观的独特的创意,首先在于把“人”的概念引入园林美学对意境的追求。率先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扩充入园林美学中。在中国传统美学所关注的意境中,人是作为欣赏者、观望者而存在的。而李渔在他的园林美学理论中,却首先将人定位在“使用者”的身份上。无论是谈到砌房造屋,还是叠石理水,都把适合人的需要这一标准放在首位。
2.强调创新,追求别致
李渔认为园亭置造讲究“能变古法为今制”的创新,只有别出心裁不拘俗套,才能营造出耳目一新的意境。李渔通过与其他艺术创作的比较,恰当地说明了园林艺术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性,要求园林建筑一定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创造性。李渔还认为,园亭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于别致。所谓别致,并不在于富丽和纤巧,而在于素朴、精致、新奇大雅。他认为一味追求富丽,“非好富丽,因其不能创异标新,舍富丽无所见长,只得以此塞责”,这个批评是一针见血的。
3.崇尚自然,反对雕斫
李渔曾自云性爱自然舒畅,不喜拘泥促迫。与此相应,李渔在营构园林时,首重自然环境,使所筑园林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如他一生为自己营造三个园居,其中伊园和层园都是依山而建。伊园是他早年在家乡婺州兰溪伊山之麓而建的第一个园居。伊园建在“近水邻山处”,“两扉无意对山开”, “步出柴扉便是山”,“山窗四面总玲珑,绿野青畴一望中”,屋前有方塘,“方塘未敢拟西湖,桃李曾栽百十株”,屋后有瀑布,“飞瀑山厨止隔墙,竹梢一片引流长”。层园是李渔晚年迁居杭州时所建园居,依西湖之畔的云居山而筑。 “前门湖水后江潮,恰好住山腰”,更有惬意者,李渔得以常在“西子湖头濯足,东坡堤畔伸腰”,真是得尽山水之华露,尽享自然之恩赐,无怪乎李渔要“老将尸骨葬西湖”[19]了,最终将自己也要融入这湖光山色的自然中,实乃妙悟人生的抉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