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品味流年的惆怅美
作者:陈西洁
关键词:晏殊 浣溪沙 惆怅美
宋代词人晏殊,一生著述颇丰,有《珠玉词》行世,存词一百三十余首。在他的笔下既没有关乎国家兴亡的重大题材,又没有心系黎民百姓的深长叹惋,也没有渴求建立不朽功业的热切愿望。他的《珠玉词》闪耀出的是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是对人生价值进行“诗意”思考的艺术结晶。其为人称道的小令《浣溪沙》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触发对人生、对生命的忧思,体现出感伤深沉的惆怅美。它以一种闲雅雍容的情调展现着人类叹惋流年、伤春嗟老的传统主题,于浓情之中渗透着理性的沉思。意境深厚,情中有“思”①。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这是词人对酒听歌时的眼前环境。词人的心情是安闲潇洒的,感情是轻松愉快的,一边听歌,一边饮酒。这种情境又在不经意间自然地触动他对去年类似境界的回忆:“去年天气旧亭台”,曾经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所面对的也是与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一样的美酒。去年、今年、往年,年年如此。这是生活优裕的太平宰相晏殊安闲淡雅的生活。宋初,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短期的繁荣,在这个政通人和、天下安定的时期,晏殊位至宰相,宦途得意,过着“未尝一日不燕饮”的奢华生活。他对政治权势没有过分的追求,生活也很满足,可谓志得意满、别无所求。他的思想很平庸,生活也平淡不起波澜。其词作紧承五代余风,好像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的创意。这样理解未免肤浅。细细品味,晏殊的词中有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表面看来令人满足的富贵生活中蕴含着诗人不满足的遗憾。那便是词人在对自然与生活仔细的观察与敏锐的感悟中,体察到的某种人生缺憾。去年——今年,一切似乎依然如旧,但词人分明感觉到了——在这不变的表象之下,一切已经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悄然流逝的岁月和在时间的流程里逝去的人和事。词人痛感物是人非,人生苦短。面对斜阳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从眼前的景象中触发审美联想:夕阳是美好的,但它总是要落下;人生是美好的,但时间流程中的事物总要逝去,像西下的夕阳,无法阻止。太阳落下之后明天还会升起,但明天的太阳已经不是今天的太阳了。作者的即兴感受超越了眼前的情景,扩展到整个的人生,包含着对人生哲理性的沉思。“作者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时空这一广大范围中来进行思考,于是这首词便具有某种厚重的哲学韵味了。”②晏殊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在常人眼中一切如故的现象中,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笔笔淡淡写来,却蕴含着时间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深深惆怅,以疏淡的语言流露出深远之情志。
词的下片通过富有特征的事物和生活细节来深化上片创造的意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去”、“燕归来”是人们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作者的感受与慨叹。面对暮春“花落去”的现实,词人禁不住产生一种惋惜之情,然而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像“夕阳西下”一般,纵然惋惜流连却无济于事,只能徒然感叹“无可奈何”。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并不全然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还是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然归来的燕子不就似曾相识么?如“夕阳西下”后还会有旭日东升。作者所思所感起于眼前景却又不限于眼前,而是扩展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思索,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必然都要消逝,这是无法阻止的;但在旧面孔消失的同时,新的面孔又在出现,依然会有美好的事物,生活不会因为消逝而变得虚无,历史就在这新旧交替中默默地向前延伸。由感时惜时的忧虑,到超逸飘远的慰藉,见出精神主体在竭力捕捉建构一种超然物表的情感归宿来自我补偿③。同样的暮春落花,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心境,感受也不同。李后主叹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哀叹春天的一去不返,命运的无常。而晏殊不只看到了落花,更看到了燕子的翩然归来;不仅看到了无常,更看到了无常中的永恒。这是对整个大自然宇宙生命的一种循环的、永恒的感受,是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通达的观照。④“事物在前进中所没有的无限,在循环中却有了。”⑤永恒的一切在身与物的旷达中实现,抒情主体的忧虑有所宽释。但在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中,诗人又体察到一切并非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人生正是在这无穷的重现中逐渐由青春到衰老直至死亡,这使诗人在找到慰藉的同时不免又陷入惆怅之中。
“小园香径独徘徊”,词的末句提供了一个宏阔的艺术框架,“有‘有余不尽’之意”(《词源》)。词人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在美好事物的积淀中,徘徊沉思。词人立足于所见所感,又与眼前的审美对象之间拉开距离,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生活,审视人生,寻觅自己的审美体验⑥。这使他在圆满的人生中能体悟到一种不圆满,体味着人生短暂的感伤,同时又未陷入痛苦的深渊,而能在忧思中寻找到生命的亮色,这使他的生活与词作能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于富贵豪奢的生活中不淫靡沉醉,保持对生命的思索与追求;于生命的哀歌中又不因光阴的流逝、年华的不再而消沉颓丧。虽然词人仍不免陷入深深的怅惘,但正是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激荡着世人的心灵。苏东坡一向被视为达观而有哲思的诗人,他在《前赤壁赋》中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变与不变的哲理中,摆脱了苦闷矛盾的心境。苏轼在逆境中不怨天、不尤人、不悲伤、不沉沦,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是健康明朗的,表现出对人生痛苦的超越。东坡以“变与不变”之我,战胜了“人生如寄”之我,带有浓厚的老庄色彩。晏殊的花落春残、燕子归来,也蕴含着变与不变的深刻人生哲理,表现出他对自然、人生的通达的看法,但他的表现更含蓄蕴藉,温润秀洁,传达出对现实生活清明澄澈的观照,流露出佛家圆融的生命境界。
“人,诗意地栖居于世界”,西方一位美学家面对日益物欲化的人生提出了这样的口号,这是一种占有生活,把握生命的审美观点。早在九百多年前,晏殊就以他敏锐的思维、细腻的感受,对生命进行诗意的思索,表现出生命的高度自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它展现在生与死的途程之中。人生是短暂的,且每个人都必有一死,面对永恒的时间与有限的生命这一二律背反,人类抗争、挑战、苦恼、奋勉,甚至在季节的变化中触动着心灵的反应,表现得格外敏感。晏殊的这曲《浣溪沙》,抒写品味人生的惆怅,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情感层次——惜取珍视整个的人生和人的生命,使人所栖居的世界富有神秘动人的诗意美。
(责任编辑:古卫红 )
作者简介:陈西洁(1969-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① 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92页。
② 诸葛忆兵,陶尔夫.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④ 叶嘉莹.古典诗词讲演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页。
⑤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16页。
⑥ 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