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关于网络文学的文学意义思考

作者:祝大安




  摘 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打破了以往作家及文学作品产生的传统模式,给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坛带来了平民化的活跃气息,本文就其主要贡献及其文学意义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学 文学意义 思考
  二十世纪末,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打破了以往作家及文学作品产生的传统模式,给以往高高在上的文坛带来了平民化的活跃气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学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而,客观而全面地评价网络文学,深入研究和探讨网络文学自身的文学意义,对于发挥网络文学的社会作用,丰富一个时代文学的文学品种,推动整个社会大文化的多元化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的文学意义,从狭义上讲,应该包括: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的艺术价值。客观地说,尽管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品种,在文学意义上有一定的缺失,但是,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样,有局限和缺陷,却也有它的生命力。我们至少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网络文学革命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活动,无限放大了创作空间
  网络文学是传统的文本文学的补充,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的新的文学现象,它将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写作模式拓展为不拘泥于独立个体的创作,是文本的结构因不同个体的介入而进行文学文本的“再创造”活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读者皆可参与网络文学已写就文本的再创作。网络文学文本结构的这种多次由多人参与的再创作,使网络文学表现出了让传统文学所不能及的优势。第一部在大陆热卖的台湾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者痞子蔡自述到: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二日到五月二十九日,我共花了两个月零八天在网络上完成长达三十四集的连载……每次贴完文章后,看看手表,大约总在凌晨四点。其实我一直很想放弃完成这篇故事的念头,所以,我想我应该感谢跟贴鼓励我的网友们。当我看到简体中文字信件,或是海外华人寄来的英文信件时,我总是感动莫名。如果你问我,写这篇故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这些陌生的人从远方寄来的信件。可以这样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第一文本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它的定格,“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远远超出了传统文学的阅读范畴。更有甚者,有不少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还直接参与了创作,使一个网络文学的文本出现了多个“改写”版本。
  
  第二,网络文学挑战了传统的文学语言,丰富和发展了文学词汇
  不能否认,网络文学的语言对专统文学语言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在年轻群体中迅速流传开来,并且,很快被当成一种语言时尚,成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文学中,那些渴望发言的年轻一代,在无法迅速跻身主流话语圈的情况下,以颠覆性的、解构主流价值观即“无厘头”的语言形式进入网络文学语言空间,从而确立自身的文化性格。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网络小说《悟空传》曾以它别具一格的语言形式引起读者的关注。《悟空传》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了时空转换,让古典名著里一心朝佛的取经师徒脱胎换骨,变成了有爱有恨有欲有求有苦有痛的“人”,巧妙地诠释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用冷冷的幽默勾得我们笑、深思和感动。语言的戏剧化效果,使得小说产生了新的美学意义。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作为一种现象,网络文学语言的出现无疑给传统文学增加了几分色彩,它的价值或许要经过历史的沉淀才能显现出来。网络文学语言是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互相交融,它使得网络文学语言对于丰富传统文学语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网络文学颠覆了传统的文学样式,为文学与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另辟蹊径
  网络文学使得语言文字作为文学的惟一媒介的现象已经被改写。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任何一个网络文学的参与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书写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运用技术化的手段,把相关的绘画、音乐等作品剪辑到文字之中去,从而使得自己的“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直观感,给读者感觉器官带来别样的美感,让读者可以同时获得多种艺术形式的享受。一度风靡日本的BBS小说(如《电车男》等)和在中国大量兴起博客写作(如徐静蕾博客等),都是以网络形式出现的新的文学样式,这些文学样式为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找到了另一种表达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有利于表现创作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也为文学与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就目前我国现有的网络文学而言,客观地说,绝大多数作品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文学意义相悖的问题反映在网络文学的方方面面。这种现象的存在,影响了网络文学应有的文学品质,使之总在文学边缘徘徊。
  
  究其原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的诱惑与干扰使网络文学有比较浓厚的商业气息
  中国的网络文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坐胎于经济利益腹中的新生儿,因此,它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经济的深刻烙印,价值取向的市场化是其与生俱来的特性。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特性首先表现在承载网络作品的文学网站身上,不管是原创基地的文学网站“榕树下”,还是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为了生存、为了谋取更多的商业利益,都在进行着网络文学的商业运作,在文学活动中掺杂了太多的商业色彩。比如:炒作网络文学写手、举办各种名目的文学大赛、树立“文学”品牌、开展与企业联姻等等,花样翻新的运作,终极的目标还是谋利。这一点从网站推出的网络文学代表作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记录个体生命与死亡抗争的《死亡日记》(陆幼青)、《艾滋手记》(黎家明);叙述工业化大城市中游离者的宿命、自由、漂泊的《二三事》(安妮宝贝);极力展示性爱心理的个人日记《遗情书》(木子美);表现年轻一代寻找自我和表达个人成长心路历程的《蒙面之城》(宁肯)、《走吧》(汪向勇);被誉为中国网络文学的“三驾马车”:宁财神的《武林外传》、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邢育森的《活得像个人》;直到最近以文字和照片自娱与娱人的芙蓉姐姐的文字,这些作品一经由网站包装强力推出之后,这些文学网站便马上成为点击热点,广告收入直线上升。就网站而言,商业的收获远远大于文学收获,而就网络文学而言却只是身处事外的无聊看客。
  网站这种不顾及文学意义的市场化考虑和行为,给网络文学带来的浮躁可想而知,加之网络文学自身成长的不成熟,使之身上的商业味道远远大于文学本身的味道。网站不能回避市场诱惑与干扰的事实,势必导致网络文学的文学意义缺失。
  
  二、写手的急功近利使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有所减弱
  当前的网络文学写手,是一批新出现的文化新人。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阶层,学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状态不同,但是,绝大部分是没有固定职业的年轻的文学爱好者。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也由于自身职业状态的相对不稳定性,在这些人身上,突出地表现了对现实生活处境的不满,改变和打碎已有的生存状态和一夜成名的急切热望比许多人来得更强烈更无法抑制。这种出人头地愿望的迫切与无可辟捷径的种种社会现实的相背,使得他们的网络写作无法安心,更无心打磨文学精品。为了成名和经济利益的期待让他们将文学写作变成了以各种途径寻找自身价值实现的跳板,他们或者表现为故作神秘,任读者千呼万唤却不肯露面;或者粉墨登场,频频作秀,在媒体上口吐狂言,飞抛媚眼,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或者自曝丑闻、自揭隐私、身体写作,以期使自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或者排斥异己抬高自身,大搞公关,为了名与利游走于文学之外,借助传媒爆炒自己。不能否认,在喧嚣的网络中,赶场卖艺式的奔忙是许多网络写手的通病,写手们追名逐利的浮躁,将文学意义推离了网络文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