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文学文本研究三题
作者:董希文
二、文本理论辨析
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A•布洛克和Q•斯塔里布拉斯合编的《方塔那现代思想辞典》的解释是:“文本理论(Theory of Text),这个术语为德国批评家马克斯•本斯和另一些批评家所运用,用来表示对‘文本’的‘科学的’分析——他们所以!择这个术语,是想背离‘文学’或‘诗歌’这样的术语中所蕴涵的价值判断——这种分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诸如文体统计学这类数学方法进行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文本分析的科学性与文本的内在自律性,较为符合二十世纪前半叶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的文学观念。”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对“文本理论”内涵的最早认识。众所周知的是,罗兰•巴特曾为法国《世界大百科全书》撰写过“文本理论”条目,提出了全新的文本观。巴特首先将“文本”与“作品”加以区别,认为“作品是一个数量概念,是一个实体;而文本是一个质量概念,是一个场。……文本探讨的不是语句,不是意义,而是表述,是意义生产过程。更确切地说,文本理论研究主体是如何在运用语言进行工作的。”也就是说,文本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文本是全新的,文本是变动不居的。该学说从根本上实现了对早期文本观念的颠覆,它的任务不再像早期理论那样妄图通过作品客观机制建立文本“科学”,而在于打破语言中心论和逻各斯严密控制,从而真正实现哲学、科学、文学、历史诸学科的融会贯通,以发散性思维和多重逻辑取代“我思故我在”的理性逻辑。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文本理论强调主体与社会历史性,为后起文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而这一点在解构主义文论、“西马”文论都有突出的表现。上述两种文本观念很有代表性,分别在二十世纪前期和后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影响了当时的其他理论。
而在实际文学研究中,我们所提及的“文本理论”,涵义较为宽泛,这不仅因为从最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了该概念,而且在用法上也需要进一步说明。就前者而言,“文本理论”主要指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的西方文艺理论派别及其理论主张,它几乎囊括了西方各派理论,包括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解构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甚至“西马”理论中的部分观点。尽管这些派别理论观点差别很大,甚至相互抵触、冲突,然而它们却共同坚持了一点,那就是对文学现象的分析应以文本为主,作品的语言存在是进行其他各种阐释的基础和前提。在这方面,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功不可没,他们率先提出了文学研究的重点是“文学性”,而不是作品的外部世界;他们以“陌生化”理论为依据分析了各种创作技巧,自觉将文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作品自身。这样文学研究就摆脱了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和垄断,作者意图不再是作品意义之源和作品分析的重点,作品意义是开放的和多重的;作品的构成媒介是语言,作品是一个语言存在物,语言修辞分析、结构分析在作品研究中被广泛征用,语言被赋予极高地位。这一做法从根本上实现了文学观念的转变,由过去重视作者转向关注作品本身,文本分析成为主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俄国形式主义之后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文论的这种倾向都十分明显,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的“文本与意识形态”分析也具有这一特点。因此,通常意义上衡量文学文本理论的标准是:一、是否坚持以作品本身为研究的重点,更关注作品自身意义的生成,放逐作者的决定地位;二、是否将作品视为一个语言构成物,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语言学方法研究作品。只要坚持了上述两点,即使在其理论中没有明确提出“文本”主张、没有出现“文本”字[,我们也将其视为文本理论。
还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我们的研究中经常出现的“文本分析”(textual analysis)也不同于传统的“文本批评”(textual criticism)。前者以语言学方法为基础展开对作品本身意义的阐释与论述,是“文本理论”观念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而后者则主要是一种编辑校对方法,希普莱主编的《世界文学术语辞典:形式、技巧与批评》对此解释为:“ 文本批评:旨在从手稿的依据重新构成作品的原文,并将这些依据提供给具有批评[光的读者,以便使读者能随处判断出原文的依据以及编辑对此依据判断的正确性。”“文本分析”是在“文本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方式,而“文本批评”则是一种传统的具有“考据”特点的文学研究方法。
三、文学文本解读策略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本”“文本理论”“文本分析”是一组内涵复杂而又存在密切联系的范畴,这也决定着文本研究、文本分析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通常情况而言,“文本”观念制约着“文本理论”的形成,而“文本理论”又指导着具体的“文本分析”或文学批评与赏析实践。
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我们坚持认为“文本”就是“以文为本”,“文本分析”就是以文本客观存在样态为基础,立足文本存在形式本身展开的分析与评价。就文学惯例而言,我们可知文学文本的客观性是通过文本中的语言、结构、互文等因素层层体现出来的,它们渐次递进,互相影响与制约,共同构成了文学文本客体。因此,文本分析必须在上述层面上展开。
文学文本分析的第一个层次是辨析语言,对作品进行语言结构分析与描述。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学主要有两大流派,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两种语言意识,因其关注重点有所区别而影响着对文学语言的认识。从语言功能上看,文学语言到底是工具、载体还是具有本体性?从语言本质上讲,文学语言到底是确指的独白性语言还是具有歧义性的狂欢化语言?所有这些困惑着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而集中表现于对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区别的阐释中。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这并不是说文学语言在词语的!择方面迥异于日常语言,而是指词语在文学功能体系中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文学语言中充满了反讽与悖论,是一种张力语,只能放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与日常语言相较,文学语言具有自指性和曲指性。
文学文本分析的第二个层次是体察结构。通常的理解是,结构就是对事物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属于形式要素;但实际上,结构涵义颇为复杂,需要重新审视。就结构的地位来看,结构不仅仅是技巧与手段,它本身就渗透在文本有机体中,具有本体地位。就结构层次来说,结构有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之分,前者类似叙事句法,通过化约文本可以得出;而后者则是深藏不露的叙事模式,只有运用结构功能逻辑推]才能获得,深层结构模式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就结构的本质来讲,结构并不具有永久稳固性,它徘徊于稳固与颠覆之间,既支撑着文本大厦,又不断挖掘其根基;惟有如此,才能使得文本既具有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又具有释义的无限多样性。
文学文本分析的第三个层次是剖析文本间的联系,即揭示互文性。互文意味着此在文本与前在文本之间存在着可征实的文字术语或不可征实的精神意念上的多样联系,它是理解文本意义必然涉及的因素。这种理念的产生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已将文本视为一种开放的客观体系,而不仅仅是封闭的语言、结构及其由此构成的有机体。但互文不同于影响,互文是文本间的共时横向渗透,影响则是文本间的历时纵向承传。以高科技和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最突出地展示了互文的特性与价值。
此外,文学文本分析还需揭示其文化价值,因此历史、意识形态因素也是理解文本必定涉及的方面。它虽不直接进入文本,但时刻对文本产生着影响,二十纪后期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马克思主义批评对此表现出尤其浓厚的兴趣。这些文化因素主要以两种形式与文本发生着联系,一是历史因素的介入,一为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的干扰。新历史主义使人们认识到历史事件也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叙事与文学文本之间具有某种互文关系。而以阿尔都塞、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则将文学活动视为一种独特的文本审美意识形态生产。在他们看来,文学文本活动本身作为一种表意实践方式执行着文化与政治职能。
由此看来,对文学文本意义的阐释,要求我们必须将文本中的语言、结构、互文等因素结合起来研究;而要做到对文学文本涵义的全面把握,则还需将文本之外的历史、意识形态等因素纳入解释范围。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算真正弄清了文本。但毫无疑问的是,文学文本的客观性存在是全面把握文本、进行文本分析的前提和主体部分,它也最为符合“文本分析”的原意。
综上所述,“文本”“文本理论”“文本分析”是进行文学文本研究之前必须弄清楚的三个相关范畴,而作为文学批评重要手段之一的文本分析则必须立足其客观存在形式本身展开,否则就会使文学批评成为虚妄之谈,失去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责任编辑:吕晓东)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厅项目“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J05S05)、烟台师范学院人才基金项目“文学文本理论研究”(1042407)资助
作者简介:董希文,1969年出生,文学博士山东东营人,中华美学会会员,鲁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研究工作,发表专业论文三十余篇,其中部分篇目被《新华文摘》等各类文摘转摘。
参考文献:
[1]董学文等.当代世界美学艺术学辞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2]转引自冯寿农.文本•语言•主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4] [法]让-克罗德•高概.范式•文本•述体[j].国外文学,1997,(2).
[5] 王一川.杂语沟通[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 黄鸣奋.超文本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7]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j].上海文论,1987,(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