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死亡与再生的张力

作者:汪 璐




  关键词:死亡 再生 普拉斯 《事件》 猫头鹰
  摘要:西尔维亚·普拉斯是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诗歌《事件》中出现了与早期迥然不同的文化意象——猫头鹰。它具有神秘的双重力量,既是死亡和黑暗的象征,亦是神奇的创造者。本文试图通过对它的文化考察,解读该诗死亡与再生的矛盾与冲突,最终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和创作意图。
  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自白派”诗人中最富有才情的代表人物。她的诗歌热烈、紧张,带有一种自我表现虐待式的残酷个性,有人称其诗作是“辉煌的痛苦与神圣的嚎叫”①,说她的艺术特点是把“艺术与疯狂糅合在一起”②。
  在早年的诗歌创作中,普拉斯受到诗人迪伦·托马斯、W.B.叶芝的影响,大多借助于玻璃、月亮、烟雾、医院、头颅等象征性意象表现流行的优雅和反讽的风格。 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她的诗歌开始越来越多地探索死亡问题,描写精神和情感的痛苦,死亡与再生的狂热焦虑。其“最终的成就便是将诗歌与死亡变得不可分离”③。
  在她创作于一九六二年春的诗歌《事件》(Event)中,出现了猫头鹰这个文化意象。这与诗人早期的诗歌意象和创作风格有了较明显的差异。而在同时期的《月亮与紫杉》中,这个文化意象再次得以出现:“月亮是我的母亲,她不像圣母那样微笑。她的蓝衣裳释放出一群小小的蝙蝠和猫头鹰。”猫头鹰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诗人借助于这个文化意象,想表达怎样一种内心情感和创作意图呢?
  
  对黑暗的强烈冲动:死亡的预言与暗示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经断言:“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哲学的根本问题。”④普拉斯的诗歌常常表达的是一种绝望的精神状态,自杀的欲望随处可见。在她看来,世界正在分崩离析,充满了死亡的信息。《事件》的开篇,就被悲凉阴郁的气氛所笼罩:
  看自然的力量如何凝固!──
  月光,那灰白的峭壁
  在它的罅隙里我们躺卧。
  背靠着背。我听见猫头鹰啼叫
  自它冷冷的深色紫蓝。
  刺耳的母音走进了心坎。
  我们知道,在全世界,除了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围绕猫头鹰的似乎更多的是一些令人沮丧的文化象征。在生物分类学上,猫头鹰属于鸮形目。它相貌丑陋,叫声凄厉,尤其在深夜,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因此普遍受到排斥和压抑。在欧亚大陆、美洲等地,至今人们相信,晚上若听见猫头鹰在附近的树上或屋顶鸣叫,那便意味着自己家人将要死去。在古埃及,表示死亡的象形文字就是猫头鹰。在其神话中,它伴随着死去的太阳在地平线下面的阴间世界运行。埃及法老的陵墓中也有很多猫头鹰的神浮雕。在普林尼王朝(公元一世纪左右),人们甚至认为哪个城市若出现猫头鹰,即预言该城市要遭到灾难性的毁灭。它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喊叫,而坏天气常常带来疾病,故被视为丧鸟、阴森之鸟。有句英语俗语叫a bird of ill omen,人们常以此比喻“不吉利的人,常带来不幸消息的人”。扩展到文学作品中,英国诗人乔叟笔下的猫头鹰是死亡的征兆;而斯宾塞则认为,它是人们所仇恨和厌恶的、给人带来噩耗的“死亡”鸟。
  《事件》中,作者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猫头鹰进行了描写。“冷冷的”“深色”“刺耳”,这些词语的运用都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诗人的“心坎”已经被死亡和黑暗所占据,孤独、恐惧、绝望。普拉斯的父亲是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学教授,专门致力于蜜蜂的研究。一九四零年,当普拉丝八岁的时候,他死于糖尿病。这使她开始及早接触并开始探讨死亡问题。贯穿整个青春期的关于财富、地位的焦虑和强烈自尊,造成了她日后长久的不安全感。一九五三年,普拉丝在《小姐》杂志社论版工作时,就企图尝试自杀。在英国剑桥求学期间她巧遇英国诗人特德·休斯并迅速结合。当他们的第一个孩子Frieda出生时特德已经成名,普拉斯必须同时负担起母亲、妻子、秘书的三重责任,几乎没有时间再进行创作。尽管她想做个贤妻良母,但同时强烈地意识到这种百依百顺的关系只会导致她的创作力的磨蚀和自由的丧失。婚后的苦闷境况使她心力交瘁,不得不再次接受精神治疗。由此看来,诗人这种绝望的精神状态其实由来已久,“死亡/是一门艺术,像别的任何事情一样。/我要把它干得分外精彩”(《拉撒路夫人》,1962)。罗布特·洛威尔在《爱丽尔》的序言中写道:“所有的诗……都涉及个人的事,带有自白性,表达的感情是梦幻式的,显示出一种自述身世的狂热……自杀、对父亲的憎恨、自我憎恶……然而,这一切都过了头,她的不朽艺术恰恰预示了她生命的崩溃。” ⑤
  
  对诗性智慧的探寻:精神的复归与再生
  
  在普拉斯的诗歌中,再生主题也受到了评论界的重视。普拉斯的很多诗歌以死亡为主题,但是往往跟生命联系在一起,甚至与之是不可分割的。朱迪丝·克罗尔认为:“在普拉斯的诗中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关注:对再生和超越问题的关注。”⑥在《高烧103度》和《拉撒路夫人》等诗中,由死到生的转换遵循的是一种由三部分组成的结构:进入黑暗、仪式死亡和再生。诗人试图回溯到原始,由此重建人的精神信仰和自然灵性。这种“原始”和“野蛮”的东西,恰恰才是更符合自然宇宙生命的生存状态的东西。而猫头鹰所象征的神秘世界正是表现出了普拉斯对原初思维和原始文化的向往。
  在那苹果花冻结夜晚的地方
  我绕圈而行,
  古老的过失固定反应着,深刻且痛苦。
  爱不能到达此处。
  黑色的深沟将自己暴露。
  在相对的唇瓣上
  一个受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伦理支配的世俗世界,是压抑个性、缺乏诗意和幻想的世界。“绕圈而行”“ 古老的过失”“深刻且痛苦”,这都表现了诗人对传统文明深深的失落感。
  一具瘦小纯白的灵魂在挥手,一条白色的小蛆。
  我的四肢,也是一样,离我远去。
  是谁肢解了我们?
  “是谁肢解了我们?”这是对资本主义世界世俗文明的进一步质疑。两次世界大战彻底动摇了人们对理性、宗教、国家、道义等传统观念的信赖。对于这个理性和文明的时代而言,所有貌似坚固的传统价值观念已混乱扭曲。在美国国内,机械复制的雷同性生产方式给人性带来了扭曲异化,商品拜物教对人的本真精神和原始的幻想能力造成了极大的摧残。人们已经逐渐失去了活力和激情,丧失了对自然宇宙的敬畏与神秘感,整个社会充斥着躁动、焦虑、恐惧的气氛。诗人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时代气息,并深感不安。
  原始文化中,猫头鹰在象征死亡外,还被赋予了一些肯定的因素,它在黑暗中具有极高的警觉性和敏锐性,具有高深的智慧、宣布神谕的能力。在古希腊神话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鸟,其都城雅典的象征就是一只猫头鹰。这种原始宗教崇拜在军事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古希腊人以猫头鹰和斯芬克司作为其军旗的图像。
  旧石器时代晚期法国三兄弟的洞穴岩画中,最早出现了猫头鹰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被学者们定名为“雪鸮”,金布塔认为是鸮形女神。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早期,这种鸮面(或鸮形)女神便一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形象,其形象为鸮面人形。
  在公元前八千年左右的前陶时期,地中海东部地区便出现了这种石制或陶制的鸮面人形象。公元前四千至三千年间,这种鸮面人形在多瑙河流域和爱琴海北部以罐的形式出现。在西欧,这种鸮面人形被雕镌在史前墓葬前的石碑或石柱上;在北欧,鸮面人形则被雕镌在墓葬内的石板和动物趾骨上。迈锡尼时期,在希腊,用黄金制成的这种女神雕像发现于公元前一五零零年左右的圆顶墓和竖穴土坑墓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