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其人哀 其诗悲
作者:任丽波
摘 要:生长在诗书世家的清代女诗人陈静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成年后,嫁给沧州官宦人家,育一子后夫君病故,寡居一年后便回到了娘家,其父为她居处之楼题额“悟因",想让其“悟却前因,万虑皆消",怎奈日久天长,愁绪纷投,最终在悟因楼抑郁而死,年仅二十三岁。纵观其诗作,多写个人情怀,缠绵悱恻,几乎篇篇都说愁,这与其孤独的悲惨命运有关,体现出她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陈静渊的诗辞风温润、蕴意深远,无雕琢、无粉饰、无奇巧、纯从性灵流出。
悟却前因万虑消,今朝谁复计明朝。
只怜欲遣愁无力,憔悴形容暗里凋。①
随着作者的诗句,淡淡的哀愁已初现端倪,这就是清代女诗人陈静渊在病中倾吐的心声。我们读之,确能感到其人哀,其诗亦悲,一个深闭闺阁,备受精神折磨,形容枯槁的女性形象彰显于眼前。
陈静渊,凤台(今属晋城市阳城县北流镇皇城村)人,约生活在清康熙、雍正年间,一代文学家、大学士陈廷敬②的孙女,康熙甲戌科进士陈豫朋③的长女。陈静渊生长在诗书世家,祖父、父亲及同辈兄弟都是诗人。她自幼聪颖,才华出众,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文学熏陶,成年后,嫁于凤台卫璠④之子卫封沛。卫封沛,贡生,年少而富有才华,与静渊婚后生一子,这本是郎才女貌的幸福美满姻缘,不料婚后两年,丈夫忽然患癫痫病而亡故。此后,陈静渊便回到了娘家寡居,坐卧于一楼,多愁善感,寂寞孤独。其父陈豫朋念她凄苦,为使女儿不再有“非分”之想,只好以“命中注定”等宿命论的观点来劝慰她,又取“悟却前因,万虑皆消” 之意,为她居处之楼题额“悟因”,叮咛云:“宜常体吾心,遣却愁怀,莫役神思。”⑤她秉承父命,怎奈日久天长,愁绪纷投,亟遣难尽,最终在悟因楼抑郁而死,年仅二十三岁⑥。其临终血书写道:“午日今犹昔,慈颜复见难。柳花初着雨,血泪已流干。”⑦
陈静渊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一生多在愁病中度过。前人称赞她“以礼自持,清风高节,尤富贵家闺中所难,固巾帼高士也”⑧。但清风高节的背后却掩藏着辛酸悲苦的泪水。然而,苦闷出诗人。她用自己短暂的人生浇灌出了瑰丽的诗篇,她一生诗作辑为《悟因楼诗草》,惜未见藏本,现留存于后世的诗作甚少。
根据收集到的陈静渊诗歌,主要保存在以下诗歌总集和地方志中:
其一,清李锡麟所编《国朝山右诗存》,存其《鹤圃》《盗警移居》《秋日》《秋兴》《复移居郭峪上庄》《秋日感成》《读书》《秋日即景》《送表嫂王夫人之余杭》《春残》《夜坐》《七夕雨》《悟因楼》凡十三篇,是存其作品最多的诗歌总集。其二,施淑仪所编《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其中收录了陈静渊的生平简介。其三,完颜恽珠所编《国朝闺秀正始集》,其中收录了陈静渊的《秋兴》。这首诗在《国朝山右诗存》中已辑。其四,乾隆《凤台县志》,收了其《束装将赴沧州》。其五,《晋城县志》也收录了她的《束装将赴沧州》。
陈静渊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虽文网严密,但社会诸方面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学创作的一时之盛,其中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据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中国历代妇女作家凡四千余人,而明清两代就有三千七百五十余人,占中国古代女性作家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超轶前代,数逾三千”⑨。陈静渊就是生活在如此的时代,使其成为了大家闺秀中的才女。虽然她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也不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在那恢弘大气的“皇城相府”内,供小姐们居住的屋子的屋顶全部是卷棚山顶,无兽头和脊饰,建筑等级最低。这种建筑形制在小姐院的出现,除了说明女子无才便是德,应该温柔贤淑,恪守妇道之外,还证明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这样的环境塑造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如此的性格又孕育出了她凄凄惨惨的诗风。
纵观其诗作,多写个人情怀,缠绵悱恻,几乎篇篇都说愁,这与其孤独的悲惨命运有关,体现出她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作品中或叙事、或写景、或述离情、或自感伤,每一种类的诗作的文字背后都蕴藏着哀伤,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这也正是她永远抹不掉的愁绪的艺术彰显。
《鹤圃》是一首描写出嫁后又回娘家省亲的诗作。自出嫁后她常常会想起在故乡的日子,回忆她幼时与父母姐妹在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春夏秋冬,那宅院里的嬉笑打闹,长辈们的疼爱关心,兄弟姐妹的朝夕相伴,“膝下欣承颜,骨肉聚朝夕”。如今“兹辰复归宁”,使她见到了朝思暮想的亲人。熟悉亲切的环境,不禁令她愁眉舒展,来到往昔的花园,停步凝望,轻轻流水,绿树亭台、繁花翠竹,处处都留有祖先的遗泽。欣赏着这些,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一阵微风吹过,拂着被风吹起的头发,整整发髻,又意识到已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了,不由得感叹时间的一去不返和岁月的流逝。这首诗借景抒情,美好的回忆,亲人的相聚,使她情思飞扬,但也掩饰不住“登临感今昔”的思绪,这应该是她未丧夫时的心境,仅仅有着一丝丝的感伤。
作品中唯一的一首叙事诗也充满了悲凉,诗作记叙了雍正五年六月,盗匪靳广聚众骚扰,乡人狼狈逃避的情景,轻装草草,车马辚辚,只好“借得枝栖”,看着那“壁满蛛丝庭满尘”,使她情不自禁地“悲凉更对娟娟月”,“惊魂未定意惚慌”,把一个呼啸喧闹的场面和自己担心恐惧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叙事诗都如此的悲哀,送别诗《送表嫂王夫人之馀杭》则更哀婉。因为“自古多情伤离别”!诗一开篇以回忆的方式描绘了与表嫂在一起相处的情景,看似平铺直叙,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感情的表达,反衬出离别的忧伤。随着时间的无情推移,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心情也越来越凝重,才会觉得“车马催人留不得”,不是车马催人,而是不愿离别的心态的体现。以“可怜南北影分飞”收尾更显得凄凉沉重,如此悲切,意境极佳。诗人用质朴清新的语意,确切精细的白描,表达了离别的悲怨,诚挚而感人。
从以上的诗中我们已能探究出作者的诗歌总体风格,而寡居以后的诗更令我们如见其人。这些应该是她创作的高峰。
作为一个封建家族中长大的女子,她向往着闺房外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可礼教的束缚使其无缘去享受。仅从题目《秋日》《秋兴》《秋日感成》《秋日即景》,就可以读出诗人的心境。秋天,萧瑟的季节,万物凋谢,看着憔悴的秋柳,怯懦的秋枝,将黄未黄的秋叶,都会不由得让人伤感,更何况是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又早寡的女子,她的精神上是压抑的,只好吟诵“秋山秋色怆愁人”,“病里祛病偶赋诗”,“微寒透薄衣”来聊以自慰。
经历过世道人情,体味过悲欢离合,使陈静渊真正地知道了何谓生活,才使她写出“辛苦邻家妇,清砧日夜忙”。“清砧”象征着已懂得生活,作者借“清砧日夜忙”来抒发自己因愁情满腔而觉得周围是一片凄凉,“闲愁增种种”的独特感受。
《秋日感成》是这些感伤诗中的经典之作:“碧云黄叶晚秋时,瞥眼流光感鬓丝。霜早霜迟唯雁觉,水寒水暖独鱼知。闲中遣兴聊烹茗,病里祛愁偶赋诗。篱菊幸开三径满,幽香偏与性相宜。”通读全诗,一个幽闭于深门大院之中,怀着无限怨恨之情的女子已浮现出来。诗中的女子正处在秋风萧瑟之中,因而极易激发其愁绪哀情,全诗充满了孤凄寂寞的况味。“晚秋”,使人难耐的凄风冷雨之感,“碧云黄叶”,不仅是触伤她情思的因素,同时也烘托她愁苦的心境。以雁以鱼的感觉来投射出自己的感受,构成了萧瑟苍凉、凄楚幽邃的意味。“病里祛愁”也不仅暗示着女子精神苦闷的原因,而且在强烈的感情中,显示了她内心的极度痛苦,特别是“篱菊幸开三径满”以景结情,尤为蕴藉。满眼菊花,似她碎乱的心,如她点滴的情,虽只淡淡写来,可却深深诉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