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两种成长模式及其与成长母题的联系

作者:祝小涵




  关键词:成长模式 成长母题 对比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圣经•新约》中的“浪子回头”和美国成长小说里较有代表性的《好小伙儿布朗》的对比研究,从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成长条件、情节模式和成长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寓意四个方面对这两个故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反映了这两种不同的成长模式及其与不同成长母题的联系。这两部作品的相似之处也反映了《圣经》对后世文学作品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
  
  《圣经》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对整个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学巨著。但在《圣经》的文学研究领域,《旧约》相对于《新约》似乎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 因为《旧约》比《新约》文类更丰富,文学性也更强。但不可否认,西方文化有两个来源——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而西方文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载体,归根结底也来源于这两种母体文化。《新约》是基督教出现以后的宗教文献,同时受到了希腊哲学、认知传统和基督教的深刻影响,其对于西方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所要讨论的“浪子回头”(The Prodigal Son)就是《圣经•新约》里四部福音书中被誉为文学性最强的《路加福音》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Story Parable)之一。“浪子回头”出现在《路加福音》的第十五章,是一篇很有影响的“道德说教性寓言”。它讲述了一个犹太青年远走他乡,耗尽财产,历经磨难,最终醒悟过来,回到家里,决定脚踏实地地生活的故事①。
  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一直是美国文学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文学史上,描写青少年成长心路历程的名家名作不计其数,如麦尔维尔的《白鲸》、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斯帝芬•克莱恩的《红色勇士勋章》、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本文所要讨论的霍桑的《好小伙儿布朗》就是美国成长小说的经典名篇,是一部典型的精神成长小说。
  基督教文化尤其是清教文化是美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圣经》尤其是《新约》作为基督教的正宗文献对美国文化和美国文学的影响不言而喻。霍桑的世界观深受清教徒意识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除了刻意表现基督教关于罪恶与人类本性外,艺术上还大量借鉴《圣经》中的意象和象征。本文通过对“浪子回头”和《好小伙儿布朗》的比较阅读,主要探究了成长的不同模式及其与成长母题的联系,借此也折射出《圣经》深远的文学影响。
  
  二、“浪子回头”的阐释
  
  “浪子回头”讲的是一个犹太青年从父亲那里分得一份财产后,离开家乡,外出闯荡,但是他却任意放荡,终致一贫如洗,沦落到要替别人放猪为生的地步。这之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过错,决心回到父亲身边重新生活,而他的父亲也宽容地接纳了这个“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儿子② 。“浪子回头”篇幅虽短,却“包含了一个成长故事的雏形”③,它可以说是流行于西方的教育或成长小说的原型。
  1.成长过程
  概括地讲,“浪子”的成长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犯罪→堕落→忏悔→救赎。弗莱就把这种贯穿于《旧约》、《新约》的普遍叙述模式概括为U形结构:先是犯罪、堕落,然后是悔罪和拯救的循环运动,其发展曲线就像英文字母的U。《圣经》里很多故事都可以在这种先下降后上升的叙述结构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2.成长条件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受到其性格及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和主人公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构成了主人公成长的条件。其中,主人公的性格是成长的主观条件,而其所经历的事件和环境则是其成长的客观条件,“浪子”也不例外。
  (1)主观条件
  从浪子的成长故事里可以看出,他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又正处于幼稚和成熟之间的阶段,而且开始独立思考,认为自己已经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希望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过度的自信和膨胀的野心终致他离开家庭的庇护,独自外出闯荡。
  (2)客观条件
  在浪子的成长过程中,他所经历的磨难和他开明的父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磨难:年龄和磨难是人类抱在胸前抵抗人生残酷的减震轮胎;人需要足够的年龄和经历才能避免心灵受到过早的创伤,走向成熟。年轻的浪子就只有靠磨难来历练自己了。
  帮教者:“浪子回头”里的父亲扮演了一个帮教者同时也是施救者的角色。这位父亲先是公正地分给小儿子他应有的一份产业;与此同时,他也给了儿子自由,随他处理自己的产业,不限制他的去向和行为。这是父亲给儿子的一个考验,他非常有耐心地等待儿子入世去历练,去领悟,等着儿子觉悟和悔过。等到儿子幡然醒悟,回到自己身边后,父亲又不计前嫌,宽容地接纳了儿子,为儿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引起了大儿子的不满,觉得父亲不公正。但父亲却没有压制长子,非要他服从,而是不顾自己长辈的身份,出到屋外向大儿子解释以求得理解,充分反映了父亲的宽容仁慈。故事篇幅不长,共三十二句话,但关于父亲在小儿子回家后的言行的描述却占据了十三句,而且生动感人④,足见父亲这个帮教者同时也是施救者在浪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3.成长模式
  在历经了磨难、获得顿悟后,这个犹太青年终于认清了自己,回到家乡,回到父亲身边,决定开始脚踏实地的生活。
  有学者曾总结出成长小说的典型情节模式⑤: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虽然这个情节模式也可以用来大致概括“浪子回头”这个故事,但它却无法反映出“浪子”成长过程背后所蕴藏的更重要的道德层面上的救赎主题。为此,我们不妨使用图表来展示浪子的成长过程(见文尾)。
  4.“浪子回头”的寓意——基督教的“救赎”理论
  “浪子回头”是一篇道德说教性寓言,语言上沿袭了《圣经》简约朴素的风格,故事情节也不复杂。它更重要的主题是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目的。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就是忏悔与救赎,上帝的责任就是要拯救人类,包括迷失了方向而陷入罪恶的人们,所以耶稣才会说:“对于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欢乐甚于对那九十九个无需悔改的义人。”⑥ “拯救就是凭靠对上帝宽恕性和圣洁性之爱纯然的诚笃信仰,将灵魂推向一个更高的内在力量和信仰的境界”,而“拯救的手段是教育,教育人达到对上帝正确、实际的认识”⑦。
  “救赎”理论在“浪子”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浪子”在外出闯荡、历尽磨难后,才想到自己得罪了上帝、得罪了父亲,想要回到父亲那里去。在《圣经》,尤其是《旧约》中,上帝经常被描绘成一个父亲的形象,所以父亲对浪子的归来所表现出的宽容和欣喜也就不难理解了。浪子回到父亲身边,也就是回归了上帝,回归了基督教。这一认识过程就是成长,这种认识也就是对基督教信仰的皈依,他的成长过程充分展示了基督教的救赎功能。因为基督教已经超出了犹太教狭隘的门户主义、宗派主义,把救赎目标扩大到全世界,欢迎各民族的信徒和追随者,所以耶稣才会在他宣讲的寓言故事里强调宽恕以及接纳改变信仰的人和有罪的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基督教最后赢得了广泛的信徒和支持者,并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三、《好小伙儿布朗》中布朗的成长
  
  在美国文学史上,青少年成长小说占有显赫的地位。霍桑更是被誉为美国小说史上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并通过小说形式成功地予以表现的第一人。与“浪子回头”所讲述的具有明显的道德教化意味的成长故事颇为类似的是,霍桑所创作的短篇《好小伙儿布朗》⑧中布朗的成长故事也有浓重的道德寓意。通过对好人布朗(Goodman Brown)一次似梦非梦、亦幻亦真的森林之旅的描述,霍桑向读者阐释了其对人类成长经历和人类性本恶的思考。为了方便比较,笔者也将从成长过程、成长条件、成长模式等方面对“布朗”的成长故事进行更为深入的考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