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人与自然——《红煤》的双重视角

作者:张 鹏




  关键词:自然生态 人文关怀 线索
  摘 要: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对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焦虑忧思,构成一明一暗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共同表达了刘庆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强烈的人文关怀。
  
  余秋雨在一次讲演中说:“文学园地就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一块绿色基地,文学作品的水灵灵、毛茸茸的质感是文学的基元性优势。”①刘庆邦的长篇小说《红煤》对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焦虑忧思,构成一明一暗两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共同表达了刘庆邦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强烈的人文关怀。明线以主人公的命运起伏为经,暗线则以红煤厂村的自然生态恶化为纬,暗线隐于明线之中,草蛇灰线,相互交织,共同推进故事的发展。
  小说主要叙述了一个农民出身的煤矿临时工宋长玉如何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故事,着重解释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人性的变异和灵魂的扭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家国有煤矿的农民轮换工宋长玉,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可是矿长借故将他开除了,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并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将人性的丑恶充分释放出来。这是一个中国式的“于连”的故事,也有人把《红煤》称为中国的《红与黑》。在文本中,伴随着宋长玉的个人命运波澜起伏的是红煤村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造成的恶果。宋长玉是自然生态的破坏者,同时,红煤厂村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反过来导致宋长玉命运的由盛而衰。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自然生态危机向人类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尖锐的质疑:那种在现代化工业文明中形成的西方生产消费主义真正合理吗?在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成为同义词的心态下,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深刻的反思。人们已经认识到——要克服自然生态危机,就必须在经济上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还必须修正物质消费主义的惯性渴求,以营构一种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且无愧于人的尊严的生活方式。
  刚刚从农村来到煤矿的宋长玉,带着强烈的个人野心攀附矿长的女儿,企图把婚姻作为跳板,实现自己由临时工向正式工的身份转变。这时的宋长玉凭借自己写作才华参加了矿上的通讯员学习班,有一次学习班的周老师带领学员们到野外春游参观,红煤厂村这时作为国有煤矿周围的一个自然世界,是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纵目望去,一望无际的麦田青碧连天。油菜花已经开了,这儿黄一片,那儿黄一片,金箔般点缀在麦田之间。一块云彩移过来了,与云彩相对应,下面的一块麦田顿时有些发暗,像笼罩在雨中一样。云彩的朵子虽小,被遮了阳光的麦田却有很大一片。然而云朵很快移走了,刚才发暗的那块麦田又恢复到明绿的色彩。麦田上空还有一层雾岚,雾岚盈盈波动,如水似烟,像是为麦田披上一层轻纱。”如同比利时著名生态学者迪维诺所说:“绿色具有永不衰败的魅力,它可能有益于人类的健康,因而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鸦一系列活泼的或低沉的,单一的或复杂的色调从有枝叶的绿色中分出,而在一种不可理解的奇迹之下,它们从来也不互相冲突或互相损害。”②这儿美丽如画的风景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宛如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这时候的主人公仍有来自农村青年的善良朴实,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展望未来。
  为了进一步展现红煤厂村的美丽风光,刘庆邦还借宋长玉和唐丽华恋爱中的一次春游所见,又一次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红煤厂村的自然和谐的乡村世界。在宋长玉和唐丽华眼里:“阳光明媚,春风荡漾。麦子一片葱绿,油菜花遍地开放。紫燕在麦田上方掠来掠去,村子里传来的公鸡的叫声是那么悠扬。在阳光的照耀下,稻苗呈现出鹅黄的色彩,很是亮眼。”水稻到处都是,其原因用唐丽华的话说就是:“水道水稻,哪儿水多,哪儿就可以种水稻。”这时的红煤厂村水土保持相当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特别是这里还出产一种优质的大蒜,并且大量出口到国外。刘庆邦不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这儿的水:“水很清,能看见水下的马牙砂和羊脂玉般的小石子,有一层水跟没有差不多。水是活水,由西向东缓缓流动,流速几乎看不见。水边不远处有一池莲藕,荷叶特有的清新之气阵阵袭来。荷花还没长出,荷叶却扑扑闪闪罩满了池。”这样的环境自然很有吸引力,城里的人都喜欢来这里游玩。
  后来,追求矿长女儿失败反被矿长借故开除的宋长玉来到红煤厂村的砖厂。随着他把村支书的女儿明金凤追求到手,他又成为该村村办煤矿的矿长。由于长期的狂挖滥采,地表径流一天天下渗,造成了红煤厂村周围自然生态的渐趋恶化。最明显的变化是水资源的逐渐减少。“红煤厂村没水了,红煤厂村的水不是呼啦一下子干掉的,而是逐年减少,逐月减少,一点一点消失的。”由于缺水,自然风光与从前相比不啻霄壤之别,这时作者刘庆邦又让读者沿着当年宋长玉和唐丽华春游的路线感受到一种触目惊心的变化:“入村的那座桥仍在,只是桥下没有水了,那条河早干得见了底。河底龟裂着,每条龟裂的缝隙差不多都能塞得进拳头。河坡里没有了草,也没有了花,光秃秃的,连一粒羊粪也看不见。既然没了水,就没了鱼,没了虾,没了螃蟹,戏水和摸鱼捉蟹的小孩子也不知到哪里去了。”同样因为缺水,红煤厂村山上的树木几乎死了一半。已经死了的,枝干发枯,发黑。没死的,树叶也发干发毛,一片燥色。山林间没了水汽,也就没了灵气,路边的野花没有了,鸟鸣也听不到了。偶尔有风吹来,也都是干风,灼得人心起燥。到红煤厂村游览的人越来越少。偶尔有一两个游客慕名而来,走一处,失望一处,只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说:“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历史。生命要调整它原有的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不是以年计,而是以千年计。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③更为严重的是,红煤厂村的村民的日常用水都成了问题,需要用机器打深水井。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才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但是已经迟了,人们纷纷把怒气发泄到狂挖滥采煤炭资源的宋长玉身上,他们派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去郑重地告诫宋长玉:“红煤厂村地底下的煤不能再采了,再采连吃的水都没有了。”严重缺水最终迫使宋长玉计划建一个水塔,但是水塔还没来得及建,宋长玉的村办煤矿却发生了极其严重的透水事故,导致二十九个矿工死亡。为了逃避责任,宋长玉逃之夭夭,成了亡命天涯的罪犯。
  海德格尔说过:“人不是存在者的主宰,人是存在者的牧人。”④应该说,刘庆邦是把对自然生态被严重破坏的罪过归之于宋长玉等人竭泽而渔式的毁灭性的开发,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是无情的。经济的发展不能成为破坏环境的借口,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现代科学技术理性的高度发达,必然导致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和科技神话在创造大量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存活的自然环境。人类必须在与自然危机四伏的关系中,重新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⑤掌握了自然规律的人类,一定要更加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文明地对待自然。因此,恩格斯同时也警告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⑥当前,随着生态问题的凸显,生态伦理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人类作为自然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人类自然生态活动中一切涉及伦理性的方面构成了生态伦理的现实内容,包括合理指导自然生态活动、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对影响自然生态与生态平衡的重大活动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人们保护自然生态与物种多样性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等。生态伦理的核心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保护自然资源,实现生态平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