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弥尔顿与“女性意识”

作者:郭爱萍 李荣香




  关键词:自身形象 文学形象 阿尼玛 整合
  摘 要:本文作者从弥尔顿的外部形象入手,在分析其与异性、同性关系的同时,指出了其作品中男性与女性文学形象各自的特点,探究了弥尔顿在其小册子撰写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化特征。据此表明:弥尔顿身上存在着较多的女性特征,即“阿尼玛”特征,虽然自身具有较强的女性意识,弥尔顿一生却始终在同这种意识做着顽强的抗争。
  
  谈到英国文学巨匠弥尔顿,多数评论家的印象是:为人严肃认真,作品崇高庄严。然而,透过这些现象,作者想尝试着做个大胆的推测:比起其他男性作家,其实,弥尔顿本身拥有较多的女性性格,或有较强的女性意识。荣格在提出集体无意识原型时曾这样说:“凡不是我,不是男性的一切,都最有可能是女性的……阿尼玛形象通常都是在女性身上得以外象化的。不管是在男性还是女性身上,都伏居着一个异性形象。”(荣格,1987)
  弥尔顿身上就伏居着一个这样的“阿尼玛”,或者说弥尔顿身上的“阿尼玛”特征要强烈一些。然而,在生活中,在文学创作中,弥尔顿却一直在有意识地同自己身上较强的女性意识做着顽强的抗争与搏斗。
  
  一、弥尔顿外形素描
  
  弥尔顿从小就很羸弱,脸色总显得异样苍白,他十岁时的一张画像显示出“他是一个满头金发的弱小孩子,文静、严肃,文质彬彬”(粱一三,1987:12)。在就读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期间(1625-1632年),他曾拥有“基督学院淑女”的绰号。探究他绰号的由来,笔者认为多半是由于其容貌清秀,举止文雅,绰约如处女所致。在他著名的十四行诗《二十三岁有感》中,他对自己形象的描述足以说明弥尔顿的长相比较清秀,看上去也比自己实际年龄年少许多。
  晚年的弥尔顿,看起来消瘦,中等个子,身材匀称,肤色明净,头发卷曲地披在肩上;虽然双目失明,但步履坚定、自然、矫健有力。他出门总是服装整齐,带着佩剑,并深为自己的剑术而自豪。
  根据上述弥尔顿不同时期的外貌特征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清秀有余但阳刚不足,具有较强的女性外表特征。
  
  二、弥尔顿与女性的关系
  
  1.与爱慕对象
  弥尔顿年轻时曾有过几次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然而这种爱慕却是非常理想化的。一六二七年春天,他在伦敦街头偶遇一位艳美少女,立刻感到心旌招展不能自禁,便暗中追踪,直至她的身影从眼帘里消失。回校后,他提笔给好友狄俄达题写了《哀歌》诗第七。
  一六三〇年四月,他在朋友家里与一位来自南国意大利的妙龄女郎邂逅相逢。姑娘灼热的目光、妙曼的歌喉,超常的语言天赋,使年轻的诗人一见倾心,在维纳斯的鼓励下,写了自己第一首英文十四行诗《给夜莺》(粱一三,1987:23)。
  一六三八年诗人在意大利旅行时,痴迷于女歌唱家列奥诺拉·巴罗尼的演唱,曾写了三首短诗献给她(帕蒂森,1992:42)。
  通过这几次的情感经历,我们发现,他每次爱情的勃发都很雷同,只有心动和爱慕,却很少付之行动,没有执着地苦恋苦追,更没有穷追不舍。换言之,他的爱更多地含有一种理想化的,诗歌式的遐想。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爱女孩子只是出于诗人的一种浪漫,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爱情而已。这和一般男性在追求爱情的方式上是否有所差别?
  2.与妻子
  弥尔顿一生结过三次婚,但他的婚姻很不幸福,尤其是他的第一次婚姻。学者们大多把他首次婚姻的失败归咎到他妻子的年轻不懂事、妻子的娘家以及他自己对婚姻的草率。然而笔者认为,弥尔顿结婚时已经三十五岁,这样的年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另外,他一直推迟到这个年龄才结婚,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他真得喜欢女人吗?
  此外,他在择偶的标准上,三次的经历又极其相似,那就是他的三任妻子都年少他很多。第一位太太结婚时年仅十七岁,年少他十八岁(1643年结婚);第二位太太小他二十岁,而第三位则小三十岁(帕蒂森,1992:2)。为什么他的三次婚姻都选择了同他年龄差距这么大的女人,这是碰巧吗?有没有可能是由于他的长相举止吸引女性而他又不太喜欢女性而导致的呢?在与女人甚至是妻子相处时,他是否一直处于被动呢?从一首悼念他第二任妻子的《悼亡妻》的十四行诗中,我们看到:
  “但当她俯身要和我拥抱时,我醒了,/人空了,白天带来了黑夜漫漫。”(殷宝书,1958:36)
  妻子俯身去抱他,即使在梦中,这可否显示弥尔顿阴柔脆弱的一面?这种举动和一般男性应有的进攻性格是不符合的。
  
  三、弥尔顿与同性
  
  弥尔顿的同性朋友很少,或者说朋友圈子很小。即使有交往也并不密切,他是一个不太喜欢人际交往的人。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不符的。在当时的英国,大多的名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早于他的莎士比亚和本·琼森之间的关系;晚于他的约翰逊的俱乐部都可以作为例证。
  约翰逊曾对弥尔顿做过这样的评论,“他的文字是很成功的,其中却没有人性”(帕蒂森,1992:197);他的作品不是他与别人共鸣的纽带,这种作品中人性的缺失是否是对他真实的自我的折射呢?据说,现实中的弥尔顿与任何同时代的文人、诗人或才子根本没有亲密的关系。至于一般的男子与妇女,他更是疏远地,并高傲地鄙视普通人的苦乐观。
  在他有限的交往人群中,年龄偏低的人比较多,关系相处得也较好。换句话说,弥尔顿喜欢同比自己年龄小得多的人交往。有很多资料表明:弥尔顿与年轻人、登门求教者谈话时和蔼可亲、谆谆教诲……在这个小圈子里时,他滔滔不绝,待人礼貌,毫不做作。这就是他对年轻崇拜者的态度。
  在弥尔顿创作其最后的几部作品时,他常邀请年轻人给他读书,替他书写。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所保存的那一卷原稿中,可以清楚地辨认出六种不同的笔迹。弥尔顿的外甥说:他每天身边总有人给他念书,有一些成人模样的人。可见这一时期去他那儿的人多是学生、崇拜者。
  一般的评论家认为弥尔顿表面上的冷酷严厉是因为他很难在思想上找到共鸣,是他思想深刻的缘故。但无论如何,在当时与弥尔顿交往的同性之中,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的少,而年轻人居多。革命时期,弥尔顿的敌人曾攻击弥尔顿为同性恋者,有没有一点事实依据呢?至少,他的人际交往可以表明:他是在与内心深处的过强的女性意识做着痛苦的搏斗,而这些搏斗却并不是很成功,因此他的性格特征与男子应有的豪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弥尔顿塑造的文学形象
  
  客观地讲,弥尔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以男性为主,以描写和弘扬男性主人公居多。
  从年轻开始他的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就很少。
  1.男性形象——崇高、刚毅、宽宏大量
  在弥尔顿主要的几部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中,都是以男性形象为主的。虽然他的作品并不以歌颂英雄为主题,但他塑造的形象却是非常崇高、刚毅的。例如,在《失乐园》中亚当被描写成了英勇、智慧和刚毅的化身,“他被造成机智而勇敢”(朱维之1984:142)。这些品质和生气勃勃的人的魅力结合在一起,使亚当的谈吐举止充满了崇高精神。作者把威严、刚毅而有魅力的亚当表现为人的和谐的形象,不仅外表,亚当的内心世界也是理智、想象力、感情、热情和“自由意志”的集中体现(穆睿清、姚汝勤,1984:214)。
  《力士参孙》中,参孙的形象历来被许多人说成是作者的自画像。参孙双目失明,在敌人的监视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参孙曾在自己的婚姻中做出不明智的选择,从敌对的民族或敌对阶级中选择了配偶,结果吃了大苦头;参孙斗志坚强,至死不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戏剧性壮举……种种都是男性宏伟形象的绝对体现。我们说这个形象就是弥尔顿本人最向往的形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