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

作者:马雅琴




  关键词:项羽 人格魅力 悲剧英雄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项羽是以一个失败者而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他那粗犷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勇武盖世的英雄气概与仁慈和厚的情怀,慷慨别姬的凄美与宁折不弯的骨气,使他成为历史上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
  在中国传统道德评论中,人们总是以“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解读。而项羽却以一个失败者而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原因何在呢?这就是项羽的人格魅力。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不仅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人物的代表,而且是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悲剧英雄。
  人格魅力就是能够产生吸引力的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情感、学识的有机融合。就是能产生吸引力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具有人格魅力。项羽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粗犷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勇武盖世的英雄气概与仁慈和厚的情怀,慷慨别姬的凄美与宁折不弯的骨气等方面。
  
  一、粗犷的气质与豪迈不羁的性格
  
  二十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认为:“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了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也是人成为独一无二之个体的特征。气质与性格不同,气质是体质的、不可变的;而性格是可变的,它由人的体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所构成。”①纵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等,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气质是粗犷的,性格是豪迈不羁的,这两者的水乳交融使项羽的形象溢彩流光,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悲剧英雄。
  项羽粗犷的气质、豪迈不羁的个性,与生养他的楚地息息相关。翻阅楚国的发展史,我们分明感到,楚国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不断张扬自我的历史,又是一部尚武的战争史。楚国本是一个偏居在湖北汉江地方的小国,凭借武力,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跃而成为我国南方的大国。到了战国后期,楚国成为可与秦国互相对衡的强大国家。于是就有“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说法。楚人尚武、张扬个性的文化传统,熏陶了项羽粗犷的气质,培养了他桀骜不驯的个性。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突出地描写了项羽的主要性格:作战勇猛果敢、为人豪爽直率等。“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司马迁通过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等细节,突出了项羽豪迈不羁的个性。
  人们按照心理活动的机能把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类型,项羽应属于意志型的人物。这类性格的人,自觉性强,处事果断,勇于克服困难。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人格的核心。项羽身为将门之后,将门的血统,粗犷的气质,兵法的精通,使他具有实现自我价值、奋发进取、建立功名的凌云壮志,这种建功立业、自强不息的雄心壮志,又使他豪迈不羁的性格特征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梁掩其口,曰:‘勿妄言,族矣!’”“彼可取而代之也”的雄奇语言,掷地有声,一个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展现在我们眼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自信、坚强,果敢,威猛,由于他的豪放自信,使他自恃勇武,很少相信别人。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重用汉三杰张良、韩信、萧何。而项羽的悲剧在于自恃勇武,不能听取大家的意见。在楚汉战争中,只有善于集中众人的智慧,才能无敌于天下。
  同是反秦起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同,起义的方式也不尽同。机智、狡诈的刘邦,为了笼络人心,制造了“斩白蛇”的传奇剧情来表明自己是个真命天子。而项羽则光明磊落, 他是靠着一种冲天的豪气和盖世的力量,以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来震慑天下的。项羽豪迈不羁的性格,使他在自刎之前,从容不迫,演绎出了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情节上。特别是不肯过乌江的骨气把他的英豪气概推向了极致。
  在《史记》中,司马迁为了突出项羽的个性,以刘邦的机变、狡诈反衬项羽的豪放。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曾经说:“汉祖之得天下,一曰不杀人,又一曰善用人。而迁书之传项王,则有三大事,一曰巨鹿之战,一曰鸿门之宴,又一曰垓下之围以及乌江自刎。项王可爱处实多于沛公。”原因何在?因为在项羽英豪气概的对比下,刘邦的为人处事更显得机变、狡诈和虚伪。《淮阴侯列传》记载道:对于韩信要封为齐王一事,刘邦开始是“大怒”,继而“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当张良、陈平蹑足附耳后,刘邦“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反映了刘邦善于随机应变的性格。大将军韩信,始终坚信“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拒绝了蒯通的建议,最终却惨遭杀戮。此外刘邦还有“吾翁即若翁”的狡诈、“骑周昌项”的无赖行径等,都在对比中凸现出项羽人格的光彩。
  
  二、勇武盖世的英雄气概与仁慈和厚的情怀
  
  楚汉战争中,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有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的张良等。在这些英雄人物中,唯有项羽是一个勇士式的英雄。项羽精通兵法,力能举鼎,文武双全,他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在巨鹿之战中,面对“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的严峻形势,他率领楚兵,“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他率领士卒“九战,绝其甬道,杀苏角,虏王离”,一举消灭了秦军主力。对于项羽的无比勇武,“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诸侯大将见项羽,“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的钦佩与敬畏已经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对此,凌约言在《史记评林》中议论道:“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伏,‘莫敢起’;羽杀宋义,诸将皆慑伏,‘莫敢枝梧’;羽救巨鹿,诸将‘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下四‘莫敢’字,而羽当时勇猛可想见也。”荥阳大战中,“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杀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英雄的气概,使敌人望而生畏。垓下被围时,“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表现他声如洪钟,声色俱厉、拔山盖世的气概。乌江岸边,他命令剩下的二十八子弟兵,弃马持短刀与敌搏斗,他独“杀汉军数百人”。临死前还那样英勇,那样蔑视敌人。项羽的英武,在当时就得到人们普遍的赞赏。韩信曾说:“项王喑?叱咤,千人皆废。”②怀王的老将们也评价曰:“项羽为人亻票 悍滑贼。”③对于项羽的英武,后人也给予高度评价。李贽评价项羽“自是千古英雄”,李晚芳认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显而易见,项羽的英雄气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处世做人,贵在有德,“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周易》中曾把诚信不欺的政治精神和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作为理想人格。楚国独特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培养了项羽“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质。他做事光明磊落,襟怀坦荡。首先,他以善良仁慈的情怀对待自己的士卒。“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饮食。”④“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⑤正因为此,将士们都愿意为他出生入死。项羽临死之前曾言:“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观《史记》,我们可以发现,他所率领的八千子弟兵对他忠心耿耿,即使战死也无怨无悔。在巨鹿之战中,“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垓下溃退时,“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经过一番殊死搏斗,“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在汉军数千人的追围中,项羽命令他们分为四队,迎击敌人。到了乌江边,项羽又命令他们下马步行,和敌人短兵相接,他的将士——二十八骑,浴血奋战,直到生命的最后。跟随他起兵的八千子弟兵以及许多功臣,并没有得到任何封王封侯的奖赏,但始终心悦诚服地追随他,从中凸现出项羽的人格魅力。乌江亭长看到了项羽在楚人心目中的威信,所以才劝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不仅如此,项羽还能爱及百姓。“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从中我们分明感到了项羽一颗爱民的仁厚之心。所以,唐代杜牧在《题乌江亭》一诗中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何以认为项羽可以卷土重来?我认为他不仅看到了江东子弟的才华,而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在江东父老心目中,项羽有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