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怜子如何不丈夫

作者:张秀琴




  关键词:鲁迅 怜子 柔情
  摘 要:鲁迅的诗《答客诮》体现了鲁迅深切的怜子柔情,而且在写法上不仅多次用典,还创造性地连续使用否定句、反问句、一般疑问句,将这种感情作了一次次的强调,为自己的爱子之情找到了充分的理由。因此,这首诗可以被视为鲁迅的爱子宣言。
  鲁迅一生在创作小说、杂文、从事翻译、教学之余,还创作了八十多首诗歌,而且多为旧体,其中《答客诮》是一首体现鲁迅爱子之情的诗,甚至可以说是他的爱子宣言。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看到与“横眉冷对”、“怒向刀丛”、“金刚怒目”等完全不同的鲁迅的另一面,那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怜子柔情。
  
  谈古论今,诠释“豪杰”、“丈夫”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此诗创作于一九三一年,写此诗的原因就是要回答客人之“诮”。那么,客人“诮”鲁迅什么呢?就是鲁迅对孩子的“溺爱”。鲁迅年近五十岁才有了海婴,自然宠爱有加。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多次言及自己的孩子,在看似不满的话语中,表达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怜爱。这里的“客”主要指鲁迅的朋友。虽然此诗的创作与当时所谓的文学家杨树人之流造谣鲁迅为爱子作周请客一事有关,但是,从此诗最后所赠之人——日本友人坪井和郁达夫可以看出,“客”主要还是指鲁迅周围的友人。在这首诗里,鲁迅借用了历史典故,重新诠释了“豪杰”、“丈夫”的涵义,表明了自己的英雄观、父爱观,充分地论证了自己爱子的理由,也使世人看到鲁迅的怜子柔情。
  诗的首句“无情未必真豪杰”,表明了鲁迅自己对于“豪杰”的理解。传统文化一直给人这样的教育:真正的豪杰都不需要儿女情长,要做豪杰就必须舍弃爱情、亲情;英雄都该是一副冷面孔;豪杰与缠绵、温情无关。而鲁迅在这里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无情并非英雄本色。“未必”一词用得很准确,说话留有余地,因为也有豪杰恰恰是在事业与情感的选择中,放弃了情感,成就了事业。所以,鲁迅没有搞绝对化,让对方或不同意见者挑不出自己观点的漏洞。
  “怜子如何不丈夫”一句,进一步表明自己的丈夫观。 “如何不”三个字问得理直气壮,让人无可辩驳。仿佛对面就站着他的论辩对手,表现的是鲁迅不容置疑的爱子决心。鲁迅的怜子很出名,他也心甘情愿承担这样的名声。海婴出生以后,鲁迅经常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及海婴。在致章廷谦的信中,鲁迅谈及海婴的鼻子——“我毫不佩服其鼻梁之高”①,致韦素园的信中说:“我们有了一个男孩,已一岁另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两月之内,就被‘文学家’在报上骂了两三回,但他却不受影响,颇健壮。”②致增田涉的信说:“我们都好,只有那位‘海婴氏’颇为淘气,总是搅扰我的工作,上月起就把他当作敌人看待了。”③“海婴这家伙反而非常顽皮,两三日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④致山本初枝的信说:“我们的孩子也很淘气,也是要吃的时候就来了,达到目的以后就出去玩,还要发牢骚,说没有弟弟,太寂寞了,是个颇伟大的不平家。”⑤同时期给萧红、萧军的信中,也谈到海婴的情况——“海婴是好的,但捣乱的可以,现在是专门在打仗,可见世界是一时不会平和的。” ⑥“孩子……越加捣乱,出去,就惹祸,我们已经受了三家邻居的警告……我希望他快过二十岁,同爱人一起跑掉,那就好了。”⑦鲁迅致好友许寿裳的信也谈到海婴淘气的事情,说他被孩子弄得头昏。有一次海婴竟问鲁迅:爸爸可不可以吃的?鲁迅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从这些信可以看出,老年得子的鲁迅对海婴不仅是一般的疼爱,已经是以其淘气为可爱了。文中的“淘气”“捣乱”“伟大的不平家”“顽皮”“敌人”“反动”等语,看似不满,却饱含爱意。因为有了对海婴的描述,我们看到了鲁迅的慈父温情。海婴就在鲁迅向朋友的叙述中一天天长大了。虽然鲁迅一向用语简洁,在情感方面也常常给人“硬”、“冷”的印象,但谈到海婴却如此不厌其烦,如此细致入微,甚至用了看似抱怨的反语和非常开明幽默的调侃。无论什么表达方式,其中蕴含的恰恰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性格的父亲的爱子深情。谈着自己孩子的时候,鲁迅是幸福的、开心的。海婴带给鲁迅的是一个普通父亲所拥有的快乐。而海婴可以如此淘气,也正是鲁迅对他宠爱有加的证据。
  最为生动感人的是诗的最后两句,这是全诗的高潮——“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如果说前两句鲁迅以议论表明了自己的爱子之情,是直接立论,后两句就转为形象的喻证。山野密林中“兴风狂啸”的猛虎,在出击之前,也要时时回头,不断关顾自己的幼仔。古时楚人称老虎为“於菟”,“小於菟”即小老虎。这里,鲁迅特别提到常人印象中最不可能与柔情产生联系的猛虎,用老虎舐犊之情类比人之爱子之情,从而无可辩驳地说明,爱护幼子是连猛兽都有的一种本能,是天经地义的。即使凶猛如老虎,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柔情。那么,我来爱怜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过分或特殊呢?“知否”采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表达的却是毫无疑问的涵义。表面是在问,实际是再次加强了立论的力度,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巧用典故,感情层层深入
  
  鲁迅这首诗巧妙地借用了几个典故。为自己的怜子之情找到了充足的证据。“怜子如何不丈夫”源自《战国策·赵策·触?说赵太后》。触 问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借助史料,鲁迅有力地证明了“丈夫”怜子是古已有之,并非自己独有的举动。“於菟”一语出自《左传》“楚人……谓老虎於菟”。这使这首诗既具有文人式的典雅,也便于和韵。另据钟敬文先生查考,本诗后两句也有出典。在清人伍涵芬所编的《说诗乐趣》中,就收有明人解晋所作的《虎顾众彪图》。诗云:“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鲁迅此诗看似俗白平易,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这些典故是通过不同的句式引入作品的。四句诗中,鲁迅分别通过否定句、反问句、疑问句,完成了诗的“起”、“承”、“转”。诗的首句“无情未必真豪杰”采用了否定句,这在诗歌创作中并不常见,但直白易懂,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第二句“怜子如何不丈夫”承接第一句,通过反问句式,在意思上更进一层,把“丈夫”与“怜子”联系起来,全诗的题旨更加具体显豁,范围由一般意义的“豪杰”缩小到有孩子的“丈夫”们。第三句干脆不再注意讲究委婉与周严,直接用“知否”打头,发出无可辩驳的质问——“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推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语气也更加坚定。“未必”、“如何不”、“知否”都有否定语,却使立论步步深入,也使感情越来越强烈,为最后一句的“合”做了充分的铺垫。待“回眸时看小於菟”一句出现,人们已经被山中老虎的舐犊之情所征服。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诗本身还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兴风狂啸”几个字写出了山中之王威风凛凛、不可侵犯的雄姿和气势,它与上文的 “豪杰”“丈夫”着力凸现的是一种英武、威猛之气,而结句却音情陡转,由对猛虎雄威的渲染,转入对无比动人而细腻的亲情的描画和赞美——“回头时看小於菟”。这是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兴风狂啸”与“回头时看”,一个突出的是老虎的凶猛狂暴;一个强调的是父爱柔情。二者一刚一柔,形成强烈的对比,凸现了亲情的深切动人。“时看”这个细节写出了大老虎动作的犹豫与迟疑,而这种犹豫与迟疑不仅丝毫不影响它山中之王的霸气,反而更加烘托出它的爱子深情,生动地诠释了那句“虎毒不食子”的俗语。老虎因在怜子这一点上与人的相通而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变得不再可怕了。作品至此戛然而止,却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以“答客诮”为名,实际已隐约透露了鲁迅爱子近于“溺爱”的意思。这是鲁迅在为自己“溺爱”之名所作的辩护。时至今日,过分的溺爱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今天的父亲们很幸运,他们根本不必去“答客诮”,而是可以尽情地爱。或许,当年一个普通的父亲也可以安安静静、无所顾忌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而鲁迅却不可以,因为他既是名人,又是一个惯于“横眉冷对”之人。因此,他的爱子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其实,鲁迅对海婴的疼爱,恰恰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战士的真实面目。鲁迅曾说“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鲁迅的怜子之情体现了他作为常人的一面,使他显得更加可亲甚至可爱。像所有的父亲一样,鲁迅在临终前,也考虑到孩子的未来。他在看似戏谑的遗言里,嘱咐许广平:孩子长大,如果没有才能,“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而是宁可“寻点小事情做”⑨。这是一个普通父亲爱子之情的最后也是最真实的体现,读之令人动容。
  借《狂人日记》里狂人的一句话——“我怕得有理”,我们可以说——“鲁迅爱得有理”!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张秀琴(1963-),文学硕士,石家庄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①②③④⑤⑥⑦ 《鲁迅选集·书信卷》,山东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28页,第142页,第290页,第303页,第302页,第372页,第395页。
  ⑧ 《鲁迅杂文全集·这也是生活》,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8页-第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