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文体风格探讨

作者:黄 嵘




  
  3.浪漫抒情
  强烈感情的流露,又服从于作家美感的驱使,以美好的意象作为客观对应物来传达内心感受,这是抒情文体的一种重要表现功能:借助托物言志,以景为情、以象结意的语言体式,构筑一幅幅渗透着作家情思的图画,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感,也就是中国文学批评中所说的有“意境”。大师和玛格丽特第一次在特维尔街中相遇的场景,布尔加科夫精细地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她手里捧着一束难看的、让人惶惶不安的黄花。鬼知道那种花叫什么名字,反正在莫斯科总是这种花开得最早。那束花在她黑色春季大衣的衬托下,显得分外刺眼。她从特维尔街拐进小巷时,回眸看了一眼,特维尔街上行人成千上万,她眼里看到的仅我一个人,她投来的目光不只是怔忡不安的,甚至是痛苦的。”春天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个美丽的女子穿着黑色的大衣,手中捧着一束难看的、让人焦躁不安的黄色花朵,她站在道路中央回头凝望,眼中充满了非同寻常的孤寂。呆板的冷色调大衣透露出她心情的抑郁;黄色的花朵分外地刺眼,是不祥的征兆,暗示着她内心的苦闷;热闹的人群从她身边走过,更显出她的孤寂无助。整幅画面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透露出强烈的孤独感。正如大师自己所说,玛格丽特吸引他的不是她的美丽,而是她的孤寂。这一点和大师的情况如此地相似。这两个人,一个与世隔绝,一个生活在空虚之中,两个寂寞心灵结合当然碰撞出惊人的火花。
  
  三、《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文体特征
  
  《大师和玛格丽特》和布尔加科夫的早期的作品一样,延续了亦庄亦谐的多重风格特征:它以人物的精神冒险之旅为主要线索,在多重时空纵横驰骋的文本上构架人间、天堂、地狱宏伟复杂的象征结构;它大胆将古典悲剧与世俗喜剧的文学质素融合一体,把诡异怪诞的幻想和对现实世界的辛辣嘲讽相结合,这些都是这部小说正是“庄谐体”这一古老体裁的现代变体。
  
  1.古典主义悲剧与世俗闹剧的杂糅
  《大师和玛格丽特》存在两组相对完整的悲剧情节。第一组是古代耶路撒冷城中约书亚的受难,另一组是现代莫斯科城中大师的不幸遭遇。布尔加科夫将圣经上彼拉多审判耶稣不足千字的简略叙述扩展为四个章节,处理成一个情节严谨的“历史故事”,严格按照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规定,安排在古代时空的一个昼夜发生,地讲述了基督受难的故事。小说中,布尔加科夫将“苦难”作为表现的核心,用近乎残酷的细致手法,描述了基督在众目睽睽之下遭受折磨、受伤、死亡的全过程,产生了厚重的悲剧感。基督在小说中是善的化身,他的名字被陌生化为约书亚,一种土语的读法。布尔加科夫采用这个名字,暗示基督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和常人一样,具有善良的天性和谦虚的性格,他遭受不幸更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和怜悯。并且善的受难不是由于恶的破坏,而是因为彼拉多的懦弱性格造成的,善良无辜者遭受苦难更突出了人性懦弱这一罪恶。
  
  2.多重象征的醒世录
  巴赫金认为“梅尼普体包含广博的哲理,出现了三点式结构:情节和对照法的对话,从人间转到奥林匹斯山,转到地狱去”。读者在主人公冒险经历的引导下,穿越人间、神境与魔鬼的居所,去探求真理和生命的哲理。三点式结构不仅展示了人间、神界和地狱的种种奇景,还包含着三者之间隐蔽的对照关系。在《大师和玛格丽特》中,布尔加科夫的想象力无拘无束,在三界之间自由往来,这三界之间又无处不是对照,它们共同构筑起了一个充满多重象征的醒世录。
  综合上述,布尔加科夫的创作始终着眼于现实,从现实出发,具有十分鲜明、尖锐的时代性。在现实的基础上,他发挥了自己极大的自由度,将创作建立在个人经验和奔放的想象上,作品独特的文体风格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黄 嵘,湖北武汉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参考文献:
  
  [1]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M].布尔加科夫文集第四卷,作家出版社,1998年1月.
  [2]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铃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3] 黎皓智.俄罗斯小说文体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2月.
  [4] 刘 棍.《大师一与玛格丽特》的叙事话语[J].外语学刊,20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