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无情深刻的揭露 激情洋溢的礼赞

作者:逯 漓




  关键词:激情 无情揭露 激情礼赞
  摘 要:巴金的“激情小说”具有让人的生命奋发、让人的灵魂高洁的艺术魅力。《电》正是通过对反动政府无情深刻的揭露,对革命青年激情洋溢的礼赞,充分燃烧了他的激情,是巴金“激情小说”的典范之作。
  
  巴金生长于封建地主官僚大家庭,“有将近二十个的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巴金从小就爱和仆人在一起,他是在仆人中间长大的。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巴金亲眼目睹了封建专制下的悲剧和惨象,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同时,巴金也深刻地感受着母亲所给予他的家庭温情,体会到了爱与被爱的幸福,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巴金浓烈而执著的爱与强烈的憎恨相碰撞,爆发出不可抑制的激情。在成长过程中,巴金先后受到安那其主义、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主义思想、赫尔岑思想的影响,思想观、政治观日趋成熟,反专制、反压迫、追求光明和自由、为理想不懈奋斗等思想和精神与时俱增,心中的激情更加热烈而深厚,这些成为巴金创作的情感源泉和作品底蕴,始终燃烧在巴金的作品中,形成了一九二七年之后的“激情小说”创作风格。一九三二年巴金剖析自己说:“我的心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我的身体激动的发颤…… 我觉得我要再不说一句话,我的身体也许就会被那心火烧成灰烬。”因此,巴金小说始终充满着作家真挚、炽热的生活激情,巴金始终站在被压迫的弱者的立场上呐喊和探索,呼求生命自由,呼求人类生活的光明,荡涤黑暗、专制和腐朽的一切势力,以他激情而富有个性的文笔,激动着读者的心灵。写于一九三三年十二月的《电》就是巴金激情燃烧的典范之作。巴金借《电》中李佩珠等人的既执著于理想,为理想奋不顾身,又热情聪慧的安其那主义的举动宣泄了自己的生活热情和理想激情。所以巴金曾说:“《电》是我的全部作品里面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本,在《爱情的三部曲》里面,我也最喜欢它。”
  巴金之所以把他的政治理想和真挚、梦幻的激情融汇于《电》中,是因为巴金的生活体验和政治品格使他容易接受鼓吹个人自由和人类平等,主张消灭剥削、压迫的安那其主义。巴金注重和接受的主要是安那其主义的梦幻式理想,那炫目的光芒让处于专制、压迫、黑暗社会环境中的巴金神醉情迷;安那其主义者们的自律、自修和执著于理想的牺牲精神令巴金羡慕、感动、向往、赞美,因此,《电》是巴金 “激情小说”的典型代表,它个性化、理想化地表现了作家的理想、幻想和对生活的热切关注和参与。
  因此,为了充分释放激情,巴金在《电》中没有在革命的手段上多做文章,而是着重表现了热血青年们如何被生存环境所迫,一步步地走向英雄的末路,表现了环境的专制、压迫和时时皆有的监视与威逼,从而揭露和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专制,表现了自由和生命的严重受压和遭遇摧残,最终形象地表明:专制、恐怖的生存环境,是促使他们起来反抗,并以身殉道的根本原因。
  巴金首先通过对黑暗、专制社会的无情揭露,表达了自己的激愤。巴金不是直接振臂高呼,不是充满激情地呐喊,而是用英雄们的死因相互映衬,突出了英雄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巴金的激愤不是直接喊出来的,而是通过英雄人物的富有激情的语言、反动当局的无耻行动真实地传达给我们的,这样的揭露才更深刻,也才更能让读者的灵魂深处也都感受到作者的火山爆发一样的激情。在《电》中我们看到,明不幸被捕,遭受严刑拷打,最终因此丧命。明在死前气愤地说:“我是被他们害死的。他们天天拷打我,折磨我,他们不让我活,所以我要气死了,我应该死了,在这样轻的年纪就死了!”在这里,作者借明的口直接揭露当局者对待爱国青年的凶残、恶劣,并通过“我应该死了,在这样轻的年纪死了 ”正话反说,进一步进行讽刺揭露。因为人人都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年纪轻的人是不会、也不应该轻易死去的,不是反动政府无情迫害爱国青年,有朝气、有知识、有理想的明怎么会死去呢?巴金虽然没有直接喊出自己心中的激愤,但我们分明已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激愤。当明的生命从黑暗的天空划落,他的同志们都悲愤欲绝,可是大家为了长远的利益,都在忍耐。我们只听到敏疯狂似的悲痛叫喊:“他死了!……”他怎么死的,该不该死 ,读者都已心如明镜,因此这里虽然用词不多,读者却又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巴金内心那翻江倒海的激情。然而,反动势力却全然不顾这些,他们不但不允许人们自由地和平集会,还不允许人们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封杀了报馆,逮捕了无辜的雄和志元,雄和志元英勇不屈,最终被枪杀。可见当局如何草菅人命,压制正义的呼声。
  这样的揭露还不足以表达巴金心中对当局的痛恨,为了突出社会环境的险恶,作者还在小说中随机适时地插入旁观群众的议论:
  
  “又要去打靶了!”一个卖菜的人惊讶地自语说。
  “一定是昨天抓去的那两个人。又多了两个冤鬼!”买菜的人说。
  “两个读书人,好好地为什么要捉去打靶;看他们的相貌决不像坏人!”一个商店伙计接着说。
  “这世界怕要疯狂了!好人都不能够好死!”一个小书铺伙计气愤地说。
  “你不怕给人听见?街上到处都有兵。”一个老头儿衔了一根纸烟,走过来劝告刚才说话的那个伙计。
  
  这里,不同身份,不同的角色,却都异口同声地言说环境的残酷和险恶,可见小说中那群英雄们的生存环境何等险恶,何等的恐怖!可以说,巴金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入木三分。
  不管借文中人物的直接控诉,还是间接的无情揭露,都充满了作者憎恨的激情,这样就为英雄们的活动和牺牲提供了社会背景,但要使读者理解英雄们的行为,感动于英雄们的壮举,更深刻地感受巴金的激情,还要来看作者对革命青年高尚品格的激情洋溢的礼赞。
  巴金在散文《日》中,曾激情四射地赞美:“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向往飞蛾和夸父的精神,赞扬他们“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在所不惜”。因此,他把他所追求的生命活力、高尚品格、牺牲精神等,都热情地赋予他所钟爱的英雄们,虽然他们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总让他们的生命在自己的激情中飞扬,总让他们的灵魂动人心魄。于是,巴金在《电》中真情动人、栩栩如生地渲染了青年们投入事业和斗争时的革命激情和斗争豪情:佩珠在群众集会上姿态像是狮子抖动着鬃毛,写得形象有力。德华第一次参加群众集会,受到佩珠的欢迎后,似乎变了一个人:“她的细弱的身子坚定地立在地上,就像一座石像。但是渐渐地,渐渐地,热情在她的身体内生长起来,仿佛感觉到它的生长,她觉得它不停地涌着,涌着,她把它压抑不住。她的身子开始微微颤动了。……她的眼睛里开始流下了泪珠。”这种细腻生动的描写,极强烈地传达出了德华投身于正义事业的激动心情。从热情生长、涌动,直到身子颤动、声音颤抖、眼睛流泪,这一种如对至爱的感觉,怎么不令人感动!视事业为生命的一部分,尤其是视为人类的自由、民主和幸福而奋斗的事业为至爱,不能不让人赞叹,在德华这样的感觉面前,读者在被感动之余,只能肃然起敬。只有对事业虔诚和真挚,才能为事业奋斗不已,甚至奋不顾身。正因为此,明不愿死去,不是害怕死,而是想到工作刚开了个头,自己就要死去,心中有愧于工作,这样纯正的人还有多少?可是当时的社会不容明这样的人,他因心愿未了就死去更让人痛心。而志元被捕时,昂然前行,并半张开大嘴哼着“断头台上”这首日本歌。为信仰大义凛然,豪情放歌,生死关头,真见英雄本色,不能不让人动容。
  巴金正是通过对处在恶劣环境中的青年牺牲精神,高尚品格的渲染描写,以险恶的环境反衬人物理想和品格的可贵,也同时以人物的高贵精神和品格突出环境的黑暗,让读者对志元、雄、明、亚丹等这些无私而友爱的青年最终被专制残暴的社会所吞噬,深恶痛绝,从而对人类社会的理想心向往之。鼓励人们直面生活的苦难,勇往直前。
  无情揭露中饱含激愤,热情礼赞中更是激情飞扬,可以说,《电》中处处有激情。借《电》释放自己的激情,让人的生命奋发,让人的灵魂高洁,这是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向往的,同时也是任何文学作品都必须负起的使命,巴金做到了。直到现在,我们还会为他那激情的语句和纯挚的人物所感动,这就是巴金“激情小说”的魅力。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逯 漓,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河南大学在读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