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图示运用对英诗的阐释

作者:端木庆一




  关键词:图示 阅读 意境 象征
  摘 要:图示是阅读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用来解释阅读理解活动和读者对阅读材料了解的背景知识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图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图示和内容图示。前者要处理作品语言层面的问题,即词汇、语法、句式等,后者则辐射到语言平面以外的知识。运用语言图示欣赏英文诗歌,我们能清晰地辨析英诗的格、律、体;运用内容图示欣赏英文诗歌,可加深我们对英诗主旨、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图示(schema)是阅读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图示理论最先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于一七八一年提出,巴特里特(F. Burtlett)后来把它应用于心理学研究;而最终把其发展成一种系统完整的理论则是由美国的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David Rumelhart)来完成的。该理论指出:人们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过去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着决定作用。人们大脑中存储的知识是由一个个单元组成的,这种知识单元便是图示。知识单元在大脑中按内容分门别类,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图示网。阅读学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在接受到一些本身无任何意义的语言材料后,就会在短时间内对这些材料内容加以判断、分析并激活(activate)大脑图示网中相应的图示,将无意义的语言材料恢复其作者植入的原始意义,完成阅读理解活动。毋庸置疑,读者大脑中的图示与语言材料的内容是对应关系,只有两者相同或相似,阅读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继而,对文本(text)的阅读理解才能成功。
  因此,读者(阅读主体)对读物(阅读客体)理解之深浅,期望值之高低,取决于读者自身对文本背景知识了解的多寡和先期经验积累的厚薄 即“图示”。图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图示(linguistic schema)和内容图示(content schema)。语言图示涉及对书面语言本身的解码处理,内容图示则涉及书面语言之外的有关历史、宗教、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也有人称阅读学中还存在修辞图示(rhetorical schema)或称语篇图示(contextual schema),特指读者对超越文字的篇章结构及整体脉络的把握程度。
  在阅读过程中,语言符号扑入眼帘,文本信号与读者的理解活动相互融合使意义得以显现。即通过激活阅读主体(the reader)大脑中业已通过习得存在的语言图示,达到对书面语言的初步认知理解;与此同时,再通过对读物的分析、加工、创造等活动,激活大脑中存在的内容图示,达到更深广的理解,最终使著作者的思想得以重现和升华。德国阅读学家沃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认为:“作者和读者分属文学作品的两极,即艺术极与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本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践作者与读者通过语言平台,跨越时空,两极弥合。
  阿尔夫雷德•爱德华•豪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1859-1936)是上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下面我们从阅读学图示理论的角度切入,探索该理论对英诗的理解与阐释。
  让我们先读一首豪斯曼写的诗:
  
  Loveliest of Trees, the Cherry Now
  
  Loveliest of trees, the cherry now
  Is hung with bloom along the bough,
  And stands about the woodland ride
  Wearing white for Eastertide.
  
  Now, of my threescore years and ten,
  Twenty will not come again,
  And take from seventy springs a score,
  It only leaves me fifty more.
  
  And since to look at things in bloom,
  Fifty springs are little room,
  About the woodland I will go
  To see the cherry hung with snow.
  
  豪斯曼的诗歌常以流畅简洁的笔墨勾画出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如果用散文的笔触写,该诗的大意为:Now it is Easter time, and the cherry tree in the woods by the path is in blossom. I am twenty years old, my life is passing. I expect to live the average life-span of seventy. That means I am going to see only fifty more springs, so I'd better go out into the woods and enjoy the sightsee-ing. 诗是不能译的,弗罗斯特曾说过:“诗歌便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奥地利诗人W. H. Auden在评论英文诗歌时也曾说:诗歌是“混合情感的清晰表述”。散文固然流畅易懂,却失去了诗歌内涵的意境深远。实际上,这首三诗节十二行的英诗包含了它主题之外的其他内容:
  第一节:写景。春意盎然的季节(复活节前后),林间小路旁的樱桃花盛开了;樱桃花穿白裹素,俊美优雅。
  第二节:感叹。人寿七十,圣经写就。我年长二十,可叹呀,仅剩下五十个春秋。
  注意本节最后一行中的only 一词,说明诗人在感叹生命的短促;回顾以往,似乎略有所失。设想将该词换成still,诗人的“满足感”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第三节:抒情。余生短暂,何不抓紧时光观花赏景,尽情享受?
  注意本节第二行中的little一词的运用与上节中only运用的遥相呼应具有出人意料的结果。而第三行中will的使用则揭示了诗人的决心、意志与追求,使本诗的核心词。我们似乎听到诗人在默默低吟: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生命是如此短暂,要抓紧时日享受。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5-1963)则是同一时代略晚的美国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隽永、深邃而广为流传。让我们读一首他的诗: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u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