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命运与信念

作者:张 焰




  更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一个人的遭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典型——社会主义普通人的形象,当然,索科洛夫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他是个普通劳动者,身世平凡,经历也很平常,战前是个司机,战争中仍然开着卡车为前线运送炮弹,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英雄行为,也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战士,以其平凡的行动,表现出了非凡的刚毅、不屈的性格和高度的尊严。这和过去战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影片中,总是把英雄人物拔得很高,要做出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要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但是在这部片子里,主人公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在无言的行动中表现出普通战士的特点。索科洛夫在前线驾驶汽车运送炮弹,一次敌机轰炸后,车被炸翻,他醒过来后,已成为俘虏,敌人要他脱下靴子,他从容地脱下后,还递上了包脚布,以此来嘲笑德国人,这里没有任何语言,但这个动作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当俘虏们被赶到教堂里过夜时,他听到有人要在第二天早上出卖自己的同志,他主动亲手掐死了叛徒,避免了一场灾难。俘虏们在采石场作苦役,为免遭敌人的鞭打,他用手扶一把精疲力竭的同志……索科洛夫就这样默默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就是这些平凡的细节突出了这个普通战士的性格,特别是在集中营里,当德国警卫队长听到有人密告说索科洛夫讲了两句抱怨的话、准备枪毙他时,他面对敌人的枪口,不卑不亢,没有为敌人的“胜利”干杯,倒为自己的死喝了酒,表现了一个普通俄罗斯士兵的威严,这倒让敌人为之敬畏,结果不仅没有杀了他,还赏给了他面包,他回到狱室,支持不住倒在地上,也只说了几个字:“大家把它分了”,尽管每个人只能分很小的一块,但大家实在太需要了。这几个场面在影片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细腻地刻画了俄罗斯人的坚毅性格,展示了一个普通士兵虽身遭厄运,但充满对同志的爱心和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塑造一个在恐吓和死亡面前始终保持尊严的苏维埃人的形象。
  电影大师邦达尔丘克在影片中的导演手法和造型处理都具有高超的水平,他所运用的蒙太奇转换也十分独特,而且有许多创新,譬如说,在当时(上世纪50年代)就运用了仰俯镜头的拍摄,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拍摄手段形成的画面给观众以强烈的效果,如索科洛夫被俘后第一次逃跑的场面,独特手法使观众仿佛感到自己也在跟着主人公一起拼命逃跑,树枝不停地打在脸上,他跑进树林里,阳光一下子照射了进来,使人感到有获得自由的一线希望,索科洛夫躺在一片燕麦地里,嘴里嚼着麦粒,听着鸟叫,感到无限的舒展和自由,这时摄影机逐渐往后拉,俯拍着主人公在那无边无际的田野里四肢摊开、躺在麦地里的全景,让观众仿佛松了一大口气……突然间,犬吠声由远而近……观众的心又紧缩了起来,担心着主人公的命运;再如采石场的那一场戏,尽管原著小说中只有两三句话,电影里的场面用去的时间也很短暂,但是从画面构图上看,给观众以永无尽头的苦役的深切感受。画面上展现的是寸草皆无的大采石场,身体虚弱的战俘们不停地凿着石头,单调的声音突出了苦役的难熬,而一队手捧石头的战俘们疲惫不堪地把石头送上山去,而另一队战俘在山脊上抛下石头后艰难地走下山去,时而被德国兵故意地将其撞下山去,而战俘们被苦役折磨得那呆滞的脸上也只微微表现出敢怒不敢言的神色……均匀的凿石声、沉重的脚步声,还有斥责的叫喊声,构成一幅永无尽头的苦役画面,给观众形成一种心灵上的震撼。
  电影《一个人的遭遇》中的对白是很少的,其中的几处对话也是很简练的,虽然有一些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但更多的是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思考,而且通过索科洛夫的一双眼睛使观众们能够明白和理解这种思考,从而使观众深刻理解影片所表达的主题,理解俄罗斯人经历了战争的苦难之后,会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希望,任何艰难困苦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脚步。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张 焰(1968-),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①《肖洛霍夫研究》,孙美玲编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469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