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贴近与契合中创造的奇观
作者:杨兹举
摘 要:任何时期的文学都离不开传播活动,文学只有以某种形态存在的美的信息打动受众,产生了审美体验,文学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才能实现其自身。没有传播就没有所谓的文学艺术。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学大师赵树理的奠基之作、他描写中国社会变革的第一块里程碑《小二黑结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算是一个传播奇观。它的成功传播,首先在于赵树理对传播受众对象的明确定位;其次是传播媒介的恰当选择;再次是传播时机与时代潮流的因缘巧合。
传播就是不同主体间信息的交换与交流。文学艺术其实就是传播信息的文本,是一种“在媒介中传输语言、生成形象和唤起感兴以便使现实矛盾获得象征性表达的艺术”。任何时期的文学都离不开传播活动,文学只有以某种形态存在的美的信息打动受众,产生了审美体验,文学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才能实现其自身。没有传播就没有所谓的文学艺术。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文学大师赵树理的奠基之作、他描写中国社会变革的第一块里程碑《小二黑结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该算是一个传播奇观。它在完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太行山区根据地共产党高层领导的高度欣赏。一九四三年九月,华北新华书店发行《小二黑结婚》的单行本,它的扉页上,就有彭德怀“像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的题词。据说当时新华书店刊行的文艺书籍以两千册为极限,但《小二黑结婚》初版两万册,已经形成超常的突破。次年三月,小说重排再版两万册,并附以说明:“这本为老少爱读爱听的自由结婚的通俗故事,自去年九月出版以来,风行一时,不日就卖完了,本店为满足各地读者的需要,特再版发行。这次是用大号字排印,并附有趣的插图。”周扬的《论赵树理的创作》对小说出版后的情况作了这样的介绍:“立刻在群众中获得了大量读者,仅在太行山一个区就销行达三四万册,群众并自动地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小二黑结婚》一问世即迅速风靡读者,半年间发行四万册,创下新文学作品在农村畅销流行的新记录,在传播上它到底具有什么独到的优势呢?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作一番透视。
一、传播受众对象的明确定位
文学活动是由作家创作活动和读者接受活动连结在一起的完整过程,文学接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来都不能超越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每一时代的读者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审美能力都存在着不同,有着不同的阅读期待。《小二黑结婚》的成功传播,首先在于赵树理对传播受众对象的明确定位。
赵树理心目中的传播受众对象即读者对象,是处于农村社会的普通农民。他说:“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他认为农民需要艺术,正如农民需要吃饭一样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只要承认艺术是精神粮食的话,那么它也和物质食粮一样,是任何人都不能少的。”翻身后的农民,尤其需要艺术,他们希望通过艺术来表现自己、歌颂自己和娱乐自己。显然地,“五四”新文学同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是隔膜的,难以直接满足农民受众的需要,更无法填补或收缩广大农村文化生活的巨大“空白”。赵树理以“空白”为其立足空间,立志要为大多数农民写作,在民间世界构筑自己的文学理想,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农村的深刻理解上的。他很清楚地意识到受众的重要性,在创作中,坚持做一个为受众服务的传播者,并始终与受众保持密切联系,为受众而写作,受众是他的上帝。在传播学领域,传播者在情趣上、距离上与受众愈接近,就愈容易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由于赵树理独特的身世和人生阅历,再加上他不仅熟悉那个农村社会,而且更熟悉他的广大农民受众对象和受众的期待视野,准确地将受众对象定位为农民,作为传播者,他已经拥有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
传播受众对象明确定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接受美学从接受者的视角出发,创立了“读者中心论”,接受理论认为,作家创造的文学文本只是一种开放型的图式结构,其间的许多空白需要通过接受者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来填补。同样的,从传播理论来讲,文学作品的传播何尝不倚重于受众的作用?聪明的传播主体总是能够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策略、传播方式和方法。为农民写作是赵树理文艺思想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核心部分,是他写作的起点和终点。农民受众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这也是赵树理最先考虑的问题。韩非子在《韩非•说难》里说:“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意在强调,在传播过程中要取得预期效果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在于了解受众的心理,然后用相应的传播策略、传播方式方法去说服他。是否了解受众心理,对受众心理了解得是否全面、是否准确,决定着选用的传播策略、传播方式方法是否对路,决定着传播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决定着传播效果的好与坏、优与劣。赵树理长期在农民中生活,与农民受众群体一直处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中,当然极易形成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相似的心理构建,因此也使得赵树理能够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农民受众群体的“期待视野”。这种与受众“期待视野”契合的自觉,无疑是赵树理成功的原因。“在传播中,传受双方生命空间共同因素越多,相互影响的作用也越大。”“人们彼此生命空间越是重合,意义的沟通也就越是快捷,一个符号所引发的回应也就愈是深长。”赵树理一再强调不能把群众不喜欢的或暂时不能接受的东西,硬往他们手里塞。因而他自觉地选择了一条使新文化与中国农民相结合的道路,依据特定环境和对象对新文学与农村农民缺乏联系的缺陷进行改造、弥补,扩大生命空间重合面,“至于故事的结构,我也是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咱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咱就不要因为讲求剪裁而常把故事割断了。我以为只要能叫大多数人读,总不算赔钱买卖。”对传统小说的结构方式、叙述方式、表现手段进行了扬弃、改造,既表现了现代生活,又在小说形式上照顾了农民的欣赏习惯,将大众化的方式和新文化的思想有机地融为一炉,去表现社会变革中的农民,体现新社会对人进行改造的巨大力量,使新文化精神变得容易为最广大的中国农民所接受。“《小二黑结婚》发表了,人们高兴地读着它:这就是回答(指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思想作为一种有用的、阶级斗争中必不可少的武器),这就是令人满意的文学。他们大声地读给农民听,农民们欢迎它的那种激动情绪,就像一个女人在电视中看到了自己的丈夫一样。小说中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的儿女和熟悉的人,他们被带进对他们来说全都很熟悉的情节中。”这种令人惊叹的深长回应,正是他的小说在各个方面充分“迎合”广大农民受众的心理与欣赏习惯的结果。
二、传播媒介的恰当选择
我们知道,传播是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交流信息的活动,而“传播过程是意义分享过程,传播目的在于使受众领会和使用传播内容”。所以,要获取共享信息的最大化,除了明确定位受众,还更要深入了解受众需要,贴近受众心理,恰当选择传播媒介,从而保证传播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赵树理从事写作的目的是不计任何功利报酬的,而是“农民需要什么,我就写什么。农民喜欢什么艺术形式,我就采用什么艺术形式”。他把自己定位为“文摊作家”,尽力用民间“流行的简单形式及农民的口头语”,去“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故赵树理一再强调说,必须彻底改造传统的通俗文艺形式,正确地去引导农民大众的艺术审美趣味,进而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作为文学传播的成功典范,《小二黑结婚》的传播媒介的恰当选择是值得借鉴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