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葛水平中篇小说《黑脉》的审美思考

作者:严运桂




  关键词:葛水平 黑脉 审美 言说方式
  摘 要:《黑脉》是葛水平反映现实生活的最新力作。本文首先层层分析,揭示了“黑脉”丰富而又深刻的含义,即“官煤” 勾结、沆瀣一气。进而阐述形成“黑脉”的多种原因:即“官煤”的利欲熏心,百姓的愚昧软弱,管理部门的官僚作风。
  
  小煤窑事件为新闻媒体关注的对象,也是青年女作家葛水平小说写作的主题之一。写作者关注当下所频频发生的事件,把主流话语纳入小说写作视野,充分体现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和过人的文学表达才华。她的《黑脉》是继《黑口》之后又一部反映小煤窑之“黑”的小说力作,如果说《黑口》是写的一个点的话,那么《黑脉》就是一条线,品读小说文本,不禁让人产生深刻的审美思考。
  
  一、“黑脉”现象的相关解读
  
  1.“黑脉”的含义
  小说以“黑脉”为题,寓意深刻而丰富,“黑脉”意味着描述一条线性的东西,结合一定的语境,我们至少可以对这一条线性的东西作多种理解:第一层是指煤的本色,黑色的煤从地下开采出来,形成一条条“煤流”,犹如一道道“黑脉”。刚被采下的煤用骡子运到煤仓,再由煤仓升运到地面,然后再运到电厂、钢厂……乃至全国各地;第二层是指挖煤者愚昧与麻木意识的根深蒂固,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历史到现实的联络趋势与走向。对己,身处恶境全然不觉,对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也像一股“流”,左右着人们在混沌中挣扎,在挣扎中倒毙;第三层是指“官煤” 勾结,为了挣“黑钱”,有的人 “黑”了良心,如煤窑老板与记者,有的人“黑”了党性,如地方官员和用煤企业领导,这样一来,经营者、管理者与监督者沆瀣一气,组成了一股巨大的“黑脉”,使人触目惊心。实际上“黑脉”的多种含义中,小说文本的重心是落在最后一层含义上的。第一层是“黑脉”的具象陈述,第二层是“黑脉”干流形成的成因之一,第三层才是作者运用比喻与象征的写法想要揭示的深刻寓意。
  
  2.“黑脉”现象的原因
  “黑脉”的形成有其广泛而深层的原因,从文本所涉及的内容看,我们做以下归纳:其一,利欲横流,人心险恶。在“利”的洪流里,从上到下的人们,人性扭曲,良心丧失。煤矿所在地的县委书记李宝国,为了谋求自己的升官之道——晋升副市长,一次就从煤矿拿走了三十万巨款去打通关节,这一笔“黑”钱流向了哪里?文本虽然没有交代,但它的流向人们是清楚的,那就是比县委书记更高的市领导乃至省领导,领导层的腐败程度、权钱交易的实质在这里体现得极其充分,因煤矿能挣钱,“光县里管事儿的有关领导入股的就有八个”。女记者,她的天职本是人民的代言人,但因为受不了金钱的诱惑,成了钱的奴隶,做了煤矿主许中子的性伙伴,这就意味着舆论监督也失去了作用。电厂领导“赵老板”、钢厂“王经理”,也是小有权力的人物,电厂、钢厂是用煤大户,他们为了发“浮财”、“吃夜草”,违法对许中子提出不合理要求,赵老板竟然向许中子索要增值发票。对“利”的追逐,使本来是能源资料的煤成了人们非法获利的载体,它流向哪里,非法的谋利就有可能出现在哪里。许中子,煤矿老板,为了追求暴利更是手段使尽。首先是表现在短期行为,野蛮开采,吃子孙饭。为了少花成本采优质煤,不依开采规则,在地下乱挖乱采,致使无法复采,同时也给当地人民酿成了潜在的灾害危机,果树不结果,地面出现裂缝。当他赚得盆满钵满时,他把这个乱摊子转给了他人。第二,奸狡欺诈,媚上骗下。开煤矿之初,他向银行贷款一千万元,后来他花了一百万串通相关贪官污吏,竟然将这笔巨额贷款当作呆账核销了。为了巴结要害人士,他可以几十万地贿赂,而对当地承受了煤矿巨大负面影响的老百姓,他却整天叫穷,每年只拿出一两万元给村里作补偿。对于矿难的处理,他采用欺骗、恐吓加笼络的手段,在矿难已发生的情况下,他仍然在省领导与新闻记者面前从容自若,谈笑风生,在处理矿难的具体操作上,他与县委书记、县长等人精心谋略,把死了十一人的大矿难化成了死了三人的小矿难,他的笔一圈,三个受难者的名字就成了一个抽象的符号,对死者的家属各个击破,隔离“安抚”,不让他们知道矿难的真相,生怕走漏风声,停业整顿,耽误了他赚黑钱。安全矿长韩平安是许中子的一条忠实的走狗与帮凶,为了维护主人的利益,也为了自己的职位与利益,他的尽职不是在安全问题上,而是“出色”地表现在出了安全事故后的“善后事宜”上。出了安全事故,他不是反思检讨,做点亡羊补牢的事,反而振振有词吓唬人,以势压人,推诿责任。田书中毒死了,弟弟田刚要讨回公道,结果是被韩平安威胁道:“活着不就是为了要俩钱,死了,你闹事,也还不是为了要俩钱。你要再闹,你按政策多要能让你少要了,信不?”“是谁让你哥出事了?当初来矿是你哥自愿的,对吧,不是哪个人把他拖来的?下井难道不知道有风险?既然知道有风险下井做什么?还不是为了赚钱多!” 他是按照这样的混账逻辑来管理煤矿,能不出事故吗!自下而上,官煤勾结,“黑脉”越伸越长。
  其二,愚昧软弱,冷漠无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做着最脏、最累、最险的活,凭自己辛苦的劳动养家糊口,这本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由于他们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下劳作,磨蚀了他们的感觉,再加之文化水平低,视野狭窄,思维迟钝,致使他们对许多丑恶现象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对人最可宝贵生命的逝去也是漠然视之。对不法事情的隐忍承受,使他们在大千世界中,像一颗野草,自生自灭,默无声息。韩志强,一个下井的挖煤者,他亲眼目睹了三次事故,第一次死了三个人,第二次他的贵州老乡王小军死了,第三次他妻子柳腊梅的少时同学田书死了,对于鲜活生命的逝去,他见多了,麻木了,所以当柳腊梅有感于田书的死因询问井下的通风状况时,韩志强却说:“管那么多,我又没中毒,就当什么也没看见”,其他人又是怎么样呢,“柳腊梅看着担架上躺着的田书,整个人像一块黑炭。上来的工人对田书好像无动于衷,把骡子拴到槽头,回头对柳腊梅看了一眼,各自穿着埋过小腿的水鞋进了澡堂子。骡子在槽头吃草,俯首敛眉,嘴贴着槽帮,嚼着草,偶尔打一声响鼻,响声温软谦卑,还不忘抬头张望一下,整个一个管饱了肚不生事很满足的样子。”这就是韩志强们的心态写真,也正是这种精神状况,既助长了矿主草菅人命的气焰,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包括韩志强在内的贵州十一个矿工在矿难中全部死亡。面对邪恶与死亡,他们不抗争,不举报,即使有一些不满也是无效的行为,比如一些死难者的家属,田书之弟的喊闹,柳腊梅的硬气,在许中子们的威逼利诱之下,显得极其苍白无力,最后都归于沉寂。正是矿工及家属们的软弱愚昧使得这股“黑脉”越流越粗,越流越猛。
  其三,相关部门工作作风官僚。“黑脉”得以汹涌,相关部门的官僚作风起到了疏浚的作用。当许中子核销一千万的“呆账”时,银行部门的领导们如果能作一些实际细致的调查,“黑脉”就能少一股支流;当李宝国被提拔时,如果上级相关组织部门能深入实际地作一番考察,贪官就不会大行其道,“黑脉”的延伸势头就会有所扼制;如果省级宣传部门能下井察看开采现场,识别所谓“典型”的真面目,伸张正义,为人民代言,使“黑脉”见阳光,就有可能使“黑脉”断流并寻出其源头。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设,实际情况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及时有力的措施扭转这种局面,类似于此种的“黑脉”有可能在各种领域出现。
  
  二、揭示“黑脉”的言说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