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启蒙者的消失与文学语言的亦土亦洋

作者:陆 衡




  关键词:在其香居茶馆里 人物设置 文学语言
  摘 要:当局者、调和者与旁观者互动关系的安排是《在其香居茶馆里》对现代文学已经建立起来的“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看/被看”二元对立关系的一种解构,这种安排最为直接的结果是启蒙者的消失,被启蒙者、讽刺者的增多。小说语言的方言化与欧化得益于作家的文学修养,取决于作品所描写的人物的身份,以及讽刺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
  
  每次阅读《在其香居茶馆里》都会有新的感受,这一次的感受是这篇小说对人物与语言的巧妙设置与运用。
  当局者、调和者与旁观者互动关系的安排是《在其香居茶馆里》对现代文学已经建立起来的“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看/被看”二元对立关系的一种解构,它意味着沙汀和上世纪四十年代讽刺文学的其他创作主体一样,在人物形象设置上启蒙者的缺席和“天真汉、小丑”的登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上世纪四十年代讽刺客体丑态百出、大众讽刺意识空前凸显、现代讽刺文学发展必然和敏锐有远见的刊物编辑顺势引导等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其意义,从审美角度来说,是文学否定性喜剧对传统肯定性喜剧的胜利。从功利角度来说,则是越来越多的人们自觉地站在进步、民主的一方,揭露和嘲笑国民党统治下的反动腐败、落后丑陋。不以逃避兵役为耻,都坚信“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人的生命,绝不能和体面相提并论”,这是当局者方治国与邢幺吵吵,调和者陈新老爷,旁观者黄牦牛肉、张三监爷、蒋门神、伙计、茶客等人互动于“吃讲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新老爷一露面,茶客们立刻直觉到:邢幺吵吵已经布置好一台讲茶了。茶堂里零乱的呼唤声响既促使方治国积极制造有利于己的舆论,又让邢幺吵吵深切地感觉到,他已经失掉了面子了。虽然方、邢二人的舌战造成了旁观者们如何表达及表达何种感情的犹豫,但一旦方治国向新老爷走过去,又“立刻使得人们很振作了,大家全都期待着一个新开端”,茶客们紧张的心情使邢幺吵吵挽回面子的心情更为迫切,他迅速地从“快发火”变为“大发其火”。再往后,方、邢二人互不退让的僵局再次令旁观者们大失所望。但当两位当事人对打起来的时候,“整个市镇几乎全给了转来”,“大家的情绪比看把戏还要热烈”。如果说,一直到这里,“当局者”、调和者与“旁观者”之间的互动都是建立在隔岸观火的呐喊助威之上的话,那么,蒋门神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位前天带着幺吵吵的委托进城赶场的神情呆板之人,一旦现身茶馆,立刻把大家的注意集中过来。他不但带回了新县长早已放人的消息,将读者的视线由回龙镇引向了县城,而且还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身份质疑了方、邢二人的争斗:“你们是怎样搞的?你牙齿痛吗?你的眼睛怎么肿啦。”借助这一角色,沙汀在文学中成功地实现了“使人用另外的眼光,用没有被‘正常的’,即众所公认的观念和评价所遮蔽的眼光来看世界”①的目的,极富戏剧性地令旁观者介入并终结当局者的争斗,将情节引至高潮。不管是从讽刺文学还是从小说戏剧化的角度来说,这种人物关系的安排都是成功的。
  方言口语与欧化句式在这篇小说中的完美结合宣告了现代文学语言中此二者水火不相容的预设的不正确。五四以来,白话取代了文言,获得了主导地位,奠定了现代文学语言发展的基石。尽管许多论者意识到此后的发展,“根本的结构是跟着口语的发展而定,故能长保其生命与活力”。但就纯粹的白话口语而言,由于它的极为简约,不能单独胜任“适切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思”的职责,所以当时的文坛健将大都“别求新声于异域”。虽然此举得到了鲁迅等人“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为此娇嫩,因而脸红”②的支持,但平心而论,欧化的语言没有及时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这让热心于大众化运动的瞿秋白和热衷于通俗小说创作的张恨水十分不满,他们认为“新文学的任务本来应当顺便建立现代中国文——表现现代中国普通话的一种文字。然而他现在所形成的,却还并不是现代中国文,而是‘非驴非马的’一种言语”,“因为这个缘故,新文学的市场,几乎完全只限于新式知识阶级——欧化的知识阶级”③,所以坚持认为“许多文人,有这么一点意思,觉得写出来的文字,如不带点欧化,会被人家笑他落伍。假如欧化文字,民众能接受的话,就欧化好了,文艺有什么一定的形式,为什么硬要汉化?可是,无如这欧化文字,都是普通民众接受智识的一道铁关”④。激烈而持久的争论,让人们无端地认为,文言与欧化语言本来就势不两立,方言口语与欧化句式就更“土”、“洋”不合了,二者不可能统一在同一作品甚至是同一作家笔下,热衷于使用方言的作家理所当然地会拒绝欧化语言。但《在其香居茶馆里》的成功证实了以上观点的偏颇。众所周知,除了老舍,在现代文学里边恐怕找不到像沙汀那样酷爱在小说中使用方言的了,“翻开沙汀的小说,几乎每个人物说话都带浓重的乡音,夹有四川的方言土语”⑤,但很少有论者提及沙汀小说中的欧化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以此篇为例,小说第一自然段就是一个长达六十字的长句;第二自然段是一个包括了一百二十字的长句;第三自然段由三个句子构成,其中有两个是六十字左右的长句。在这篇不到一万字的短篇小说中,六十字左右的长句达十七句。这些长句基本上不是人物的言行描写、景物的细致描摹,而用来承担事件来龙去脉的交代任务。“因为”、“原因”、“因而”、“然而”、“但”等关联词语和“:”、“;”等标点符号的大量使用显示了沙汀对因果、转折、并列句式的喜好。而这些以纡徐自然的内部节奏承载了大量信息的缜密欧化长句,不仅较好完成了故事的回顾补叙任务,凸显人物在高浓缩场面里的明争暗斗,而且令叙述者的感情得以节制,以一种不偏不倚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人物语言的方言化与叙述语言的欧化就这样完美地结合于沙汀的作品之中。之所以是在沙汀作品而不是别的作家作品中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除了作家的文学修养(深受契诃夫的影响),所描写的人物的身份(人物长期被“腌在”小乡镇)等原因之外,讽刺“喜剧的言词属普通的、通俗的语言。喜剧诗人应当使他的人物讲他自己的本地的语言,应当使一个外地人讲外地语”⑥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启蒙者的缺席使《在其香居茶馆里》有着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突出的文学特征,语言的亦土亦洋又使这部小说以鲜明而独特的叙述风格有别于同时期的其他作品。
  (责任编辑:赵红玉)
  
  基金项目:桂教科研[2006]26-186。
  
  作者简介:陆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4级博士生,广西钦州学院中文系教师。
  
  ① [俄]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莫斯科: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8页。
  ② 鲁迅:《<奔流>编校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③ 瞿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④ 张恨水:《通俗文的一道铁关》,转引自刘少文《大众媒体打造的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⑤ 李庆信:《沙汀小说艺术探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页。
  ⑥ [希腊]轶名:《喜剧论纲》,《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