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经典阅读遭遇大众文化

作者:张曙光




  经典阅读中的文化传递绝不同于不加增也不加减的物体传递活动,文化传递本身就包含了文化的嬗变和创造。这种嬗变与创造则是由读者在阐释中完成的。因为,读者在经典阅读中并不只是被文化传统所塑造、所影响,他本身也是形成文化传统的重要力量。从文本的角度看,文本的存在方式就是游戏,游戏的特征就是在“自我表现”中要求“与人同戏”,因而文本的存在就是为着被阅读、被欣赏和被阐释,它召唤读者的阐释。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作为经典所代表的文化传统表现为读者反应的历史延续性。读者的阅读构成了一个文本连续不断的接受之链,经由一代代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发和建构,文本自身的意义才越来越多地得以敞开、丰富和发展,文本才成为具有活力的、富有生机的作品,才具有被称为经典的可能。所以文本经典化的过程,既是文本自身内在的意蕴展开的过程,也是读者不断赋予文本以意义,并实现其意义增殖的过程。金圣叹之于《水浒传》,脂胭斋之于《红楼梦》,毛宗岗之于《三国演义》,张竹坡之于《金瓶梅》,都在文学接受反应之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经典文本的创作者。
  不可否认,经典阅读的文化传统会遇到话语权力的干预,但是,话语权力只有建立在文本自身的内在价值上,并通过读者的反应才能发挥作用。比如,《诗经》的经典化固然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政治需要有关,但是,这种政治教化的要求只有建立在《诗经》自身所包含的价值要求以及读者对《诗经》的拥护上才是可行的。《诗经》中所表现的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人性中美好的情感,劝诫讽喻的深刻内涵等能与读者的心灵发生契合,所以才会有统治者对于《诗经》影响的政治要求。相反,那种没有内在价值意义,缺少艺术魅力的文本,尽管被“革命化”包装,被强制推行,如“样板戏”,如按照某种政治要求所创作的“高大全”的作品,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实际上,话语权力并不能控治和强制人们的阅读,就算是秦始皇焚书,也没有能够阻止经典的传播。经典之所以成为了经典,并不是被加封的结果,而是因其具有内在的价值受到读者自觉拥护的结果。
  
  四、视域的融合:经典意义的当下生成
  
  经典具有超时间、跨地域的永恒价值,并不是说,经典表达的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真理”是在历史中具体地形成的。经典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视域融合:作为文本所代表的文化传统要融入到现实之中,而作为现实读者的视野也要在阅读中不断扩展和延伸。实际上,经典与读者构成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标志着经典对于读者的当下存在的意义: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对当下处境的读者所发生的影响,以及当下处境的读者对经典做出的一种应用性的阐释,这就是过去与现在所发生的一种中介和融合。对于经典来说,“它不是关于某个过去东西的陈述,不是某种单纯的、本身仍需要解释证明的东西,而是那种对某个现代这样说的东西,好像它是特别说给它的东西。”⑧我们所理解的过去的经典,并不是脱离了我们的当下的存在,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存在,而在我们的理解中总是涉及到比单纯历史地构造作品所属的过去“世界”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理解总是同时包含某种我们一起归属这世界的意识”,“但是与此相应,作品也一起属于我们的世界”⑨。从这个意义说,经典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引起当下读者阅读的兴趣,持续不断地对当下情境中的读者发挥作用, 作为当下的读者来讲,他再也不能将经典还原到了它当初被创作的状态,因为经典创作的当初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读者所要做的就是让经典对着此时、时刻、此情、此景的人说话。所以,当经典被搬上屏幕,被拷贝到网络,被进行数字化的改编,这并非是经典的穷途末路,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典生命力的萌发,是读者对经典文本的当下解读,这种解读不可避免地带有当下时代的气息和色彩。黑格尔说:“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中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⑩经典的改编正是以“属于目前生活”的亲近性和生动性表现了现代人自己的情绪,走进了现代人自己的生活,只要经典在“大话着”,经典就在活着,只要它活着,它就对我们持续地发挥影响。毕竟,经典不是专供学者专家研究的对象,而是大众读者精神的需求,经典只有植根于现实大众的土壤中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当然,并非一切的改编都是对经典的解读,只有那些影视、“大话”和“戏谑”植根于生活,并依据经典内在的意蕴揭示了“意志和心灵高远的旨趣”(黑格尔语)才会把经典从生疏化的历史境域带入到我们当前火热的生活,赋予经典以新历史意义和生命力。
  总起来看,我们说经典既不会过时,也不会终结,经典不只是有它内在的意义,而且有着读者大众的反响,它向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说着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做出了反应。我们当代的电子传媒以及所流行的 “大话”、“戏说”、“搞笑”等经典的“变体”,都决不能取代经典,而经典则会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传播得更广,更持久。经典的根永远也不会失去,它的根就在当下,就在读者大众之中。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张曙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① 季广茂.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J].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13.
  ②③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5.18-19.
  ④⑤⑧⑨ [德]加德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72.371.371.372.
  ⑥⑦ [德]加德默尔.真理与方法·导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3、8.
  ⑩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