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论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作者:黄 健




  关键词:鲁迅小说 现代性 品格批判 理性 文体创新
  摘要: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品格,在于鲁迅深邃批判理性的精神表现和匠心独运的艺术创新。鲁迅小说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理性精神,在对历史的整体观照和对现实的理性审视中,揭示并批判了传统文化积淀所造成的病态的民族心理结构,从事着以思想革命为契机的重塑民族性格的跨世纪文化工程。而且,鲁迅立足于主观理性的创作倾向,将敏锐、深邃的思想与新颖、高妙的艺术表现相融合,创造出了异彩纷呈,堪称典范的小说形式。
  
  鲁迅是一位最具主体思想深度和艺术创造力的作家,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能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穿透历史,逼视现实,在对我们民族整体性历史反省和现实审视中,发掘出我们民族的苦难与新生,绝望与希望,命运与性格,这些作品体现了鲁迅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批判传统文化,创建科学、民主的新文化和新文学的思想成果和艺术成就。鲁迅的小说以“忧愤深广”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格调,写出了代表我们民族历史的过去——几千年封建社会造就的民族病态的心理结构和愚弱的国民性格;写出了中国现实的需要——以深入的社会革命和思想革命改造中国贫弱、愚昧的现状;还写出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反省和批判民族弱点,吸取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中实现人的健全发展,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品格得以艺术地呈现。
  
  一、忧患意识中闪烁着批判理性的精神
  
  鲁迅是饱含着忧患意识从事小说创作的,忧患意识使得鲁迅的小说呈现出深挚的主观激情和强烈的批判理性精神。早在辛亥革命前,鲁迅对我们民族的危机就有着深沉的忧患和忧愤,他早期的几篇文言论文,着力探讨了救国救民的道路,反复强调改革中国,切不可“舍本就末”,要抓住“根柢”,这“根柢”便是“立人”,是铸造国民新的特质,例如,他在《文化偏至论》中说:“然欧美之强,莫不以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位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①还提出了对民族文化变革的总体构想:“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文化偏至论》)“五四”时期,鲁迅把沉痛和愤激化为对封建宗法制度以及对各种腐败的封建文化观念锐利的批判,他以改造国民性为宗旨,揭露封建文化在国民心灵中造成的巨大创伤,深入剖析并揭示出被封建道德和礼教所扭曲的、变态了的可悲的灵魂。具有主观理性色彩和深度的忧患意识,使鲁迅的小说创作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家的睿智融合着艺术家的情感热力。鲁迅立意要做精神界之战士,他以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开展思想启蒙工作,并进而改造国人愚昧和麻木的灵魂。鲁迅后来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谈到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它的力量,来改良社会。”②此外,鲁迅还以一个杰出艺术家的心力从事小说创作,他的小说不仅思想性鲜明而深刻,而且篇篇浸透着他强烈而感人的主观情韵,他讲述的可悲、可叹的人生故事,塑造的富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深度的人物典型,解剖的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病态的灵魂,描绘的具有深邃象征性的文化环境,无不凝结着感人至深的作家的情感热力和艺术表现力,人们从中领悟到意味无穷的人生意蕴,身心随之经受着精神的洗礼和艺术美的陶冶。
  二是站在时代制高点,穿透历史,逼视现实。时代呼唤鲁迅的诞生,鲁迅也以他卓越的思想成果及文学成就,贡献于时代,并催促了中国的文化和文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鲁迅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文化,他在小说创作中倡导思想启蒙,提出了批判传统文化痼疾,改造国民精神,创建现代新文化和新文学的时代主题。《阿Q正传》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和改造国民性的力作。塑造阿Q典型,鲁迅是把人物置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来描写,以沉痛的忧患意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关心他的苦难命运,并且剖析了他身上已达病态的思想性格弱点——精神胜利法,以此批判了阿Q身上呈现出来的愚弱麻木的国民性。《故乡》、《风波》等小说在时代氛围中,揭示出“未庄”式农村普遍存在的愚昧、落后、保守的封建思想意识,显示着非凡的历史深度和现实批判性。《故乡》中的闰土饱受生活的磨难,“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逼向绝境,加之,封建等级观念和伦常礼教思想的毒害,使他成为一个愚昧、麻木、木偶般的人了。鲁迅既写出了闰土现实生活的艰难处境,描写出他善良和淳朴的思想性格,也对他可悲、可憎的落后封建意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人们认识到社会现实的严酷,认识到封建等级观念和伦常礼教对人的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扼杀。《风波》在风俗画一般的描绘中,让人们品味到封建宗法制农村中愚昧、狭隘、落后意识的根深蒂固,小说写出了江南农村近于凝滞的生活气氛,张勋复辟引起的社会动荡,在这里仅仅围绕着七斤辫子的去留问题,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风波,而且风波过后,生活又都恢复了常态。《风波》以无泪的悲哀,写出了愚昧、狭隘、落后的封建传统思想在人们心中的积淀,写出了这一思想意识的现实危机。鲁迅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以小说创作从事中国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革新的伟业,他在小说中解剖了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在国民心中积淀所形成的畸形的社会心理结构,揭示了以民族潜意识为根基的国民的劣根性,这些显现着时代精神,具有历史穿透力的小说力作,同时具有催促社会进步,重铸国民灵魂的巨大的现实意义。
  三是肩负社会改造和文化变革重任的深沉的使命感。鲁迅以小说创作参与中国二十世纪初期的社会变革,他以文学活动,特别是小说创作开展思想启蒙工作,并进而改造国人愚昧和麻木的灵魂。鲁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由文体革命进入思想革命的首倡者,他的小说不仅率先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还将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相结合,因表现的深切,而震撼了整个社会,有力促进了社会改良和时代进步。他在《呐喊•自序》中表明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在该文中还进一步表明道:“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促使鲁迅的小说创作,立足于人性改造和社会变革,深入思考和探寻救国救民的有效途径,鲁迅在小说中回答了许多关涉中国历史本相和现实革命的重大问题。《狂人日记》中,作者以悲愤激越的描写,暴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形象地揭示了几千年来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本质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作品促使人们深刻地反省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直面伪善外表掩饰下的残酷的现实人生,忧患几近死灭的腐败中国的未来命运。鲁迅在《药》这篇作品中,写了愚昧麻木的国民和不被民众理解的革命。夏瑜抱救国救民之志,进行反清革命,被族人出卖入狱,依然大义凛然,宣传革命道理,然而他的慷慨宣传竟成了茶馆里众人谈笑的资料,更为可悲的是,他为之而献身的民众,却把他的血用作治病的灵丹妙药。这篇作品警策人们,中国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它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先导。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