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在诗意阴影里的夏洛蒂

作者:成 宁




  关健词:《简•爱》 性格 夏洛蒂 审美思考
  摘要:《简•爱》及其作者已经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我的文字并不是想对这个印迹有所非议,而是想用个人的思考,以《简•爱》这部充满激情诗意的小说中一片小阴影(简•爱出走)作一番美学角度的咀嚼,用浅陋的文字作一种表示:即今天我们某阶层读者审美眼光水准的呈现。
  
  文学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种方式,是人们对于现实审美掌握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而这种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是通过艺术欣赏的途径来实现的。这就有一个要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问题。也就是要求作品的形式,必须适合人们健康的审美要求。即要求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不能不符合民族的心理素质,具有民族特点。
  《简•爱》是颇受中国读者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关于它,可能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而对于传统小说,人们最关注的还是作品的主人公简•爱的人生、简•爱的性格。她身上的每一处,仿佛都向我们呈示不同凡响的魅力,她的人生每一步的跨出,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怜悯她的不幸,惊赞她的勇敢,共享她的欢乐,被她的一举一动、所言所思所吸引。
  读大学时,大家对托翁笔下的贵夫人安娜,可以说有着普遍的惶惑。她不顾一切争取个性张扬的举止行动,叫人不可思议;今天看来,安娜这个人物令人惶惑不可全解处,正是托翁作为一个大师、先哲的魅力。身处一个金钱主宰一切的文化氛围中却又能勇敢地蔑视这个环境,追求精神的自由,支配个人行动的自主权,是安娜留给后人的强烈印象。这种印象作为整个文化的存在部分,将对现实生存中的人们发生必然的影响。
  与安娜的情况相反,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则受到普遍欢迎。大家读着作品,沉浸在夏洛蒂所创造的特定的环境里,作家那么雄辩、生机勃勃又充满热烈感情地将她心爱的简•爱推到读者面前,使这位长相平庸、出身低微的女子,浑身充满神秘的美。这种美散布在整个作品中。这种美震撼着人心,攥着读者的手:“强迫我们沿着她的道路前行,迫使我们去看她所看的东西……最后我们终于沉浸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天才、激情和义愤之中。”(弗吉尼亚•沃尔夫语)
  《简•爱》充布着作者的情绪,无论是罗彻斯特还是荒野沼泽,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简•爱才有。这种强烈情绪的激烈,使我们在当时很难再进一步思考。“在上帝面前,我们的灵魂平等”,这一句充盈着平民色彩的话语,立刻获得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好感。简•爱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坚强个性的女性形象,无疑充满着无限魅力,她的瑰丽丰富的心灵及内在精神在那平庸外貌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的灿烂。
  可是简•爱的上帝是谁,或者是什么?这个带着作者浓郁自传气息的人物,令人极自然地想起作者那时运不济且又短暂的一生,想起在荒野的约克郡有一所教区牧师住宅;在荒野、在沼泽地带,她不幸而孤独,永远处于贫困和精神奋发的状态之中。也就是说,简•爱这个人物与其说是生活中的人,不如说是作者想象、幻想、映照下的人。这个人物身上的全部魅力均来源于作者所具有的诗意。
  它的表现就在于,简•爱从未放弃这一反抗精神和独立精神,这种精神给了她的形象以动人的魅力,也决定它跟周围环境发生大量冲突。小说主要描写的是简•爱与罗彻斯特的爱情并通过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彻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即使处于最幸福的时刻,作为心爱的人的未婚妻时,简•爱依然保持沉着和清醒。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她寓骄傲于谦逊,珍惜自己个人的人格尊严。渴望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对罗彻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在简•爱的性格塑造上,夏洛蒂始终将笔墨着色于她的精神世界,她对幸福和自由的向往,简•爱的灵魂像一团火,她的性格不屈不挠,她是一个聪明、敏感、富于幻想、感情细腻的少女,但是不幸的是,却被命运抛到那样一种不公平的环境里。不过,她从未放弃对命运的抗争,她凭自己的人格美和精神吸引力不断击倒周围的嘲笑、蔑视和欺凌,她不惜一切代价始终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维护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她是喜欢自我批判的,但也是自尊自重的,她的谦逊有吸引力,但是她从不让读者按她自己最初的估价来理解她,我们看着一个人逐渐发现她自己,不是通过长期的内省,而是通过与她自己的经验齐头并进的习惯。我们通过她自己那明明白白的记述,相信她既难看,又迷人,既柔弱,又坚韧,既谦逊,又高傲。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写出人的价值、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感情和尊严及女性对自己命运和地位的猛醒和再认识,从表现妇女意识的角度来看,《简•爱》的一个特点是把女人作为第一位的、独立自在的人来表现,她是作为一个无亲无故的孤儿出现的,这也有助于表明她就是她自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作为强者的女性形象。她之所以这么光彩夺目,就因为她的不同寻常的气质,她的丰富的感情世界。
  因此,简•爱的上帝可以说是她的情绪.遍布全书每一章、每一行、每一句里的“我爱”“我恨”“我痛苦”。正是这种情绪中所渗透的诗意美,才会使读者不知不觉地沉下去,在那个敏感的年龄与渴望的年龄,从简•爱身上感到同一种寂寞、痛苦以及爱与恨的需要。与此同时,“上帝”便外化为一种性格。
  如果我们对简•爱的美的膜拜正是由于她性格魅力的话,那么或许,这种性格生就的人物美,正是作者所要读者受她的情绪支配下得出的结论。简•爱是作者的人格化,上帝即是作者的所有幻想。所以到这一刻,无论是夏洛蒂还是读者,都没有真正地接触到社会与现实生活,以及这个大范畴的文化规范。
  很明显,罗彻斯特是为简•爱而生的。他们之间离奇而刻骨的爱情完全受着作者的支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种幻想下的戏。现代研究者已经用大量翔实的资料,断言夏洛蒂完全缺乏对罗彻斯特这个阶层生活现状的了解。这在作品中也不无痕迹。因此,我们更可见到作者的简•爱,为简•爱而生的罗彻斯特,都源于作者的诗意而并非现实。我们宁可将他们看成是作者的某种象征,或许会更有意思。
  但是,无论夏洛蒂怎样远离都市、远离贵族的客厅,她毕竟有生活经历;尽管她的生活经历平凡,充满艰辛,她还受过一定的教育,所以她通过从书本吸收有关文化因素,来营造她看世界的角度。这一点,从《简•爱》中似乎很难发现,因为全书满溢着作者热烈情绪,造成了强烈的诗意境界,简直不容你仔细地停留片刻想一想。
  终于,在看过小说二十多年、看过电影十几年后,当我重读她其中的情节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简•爱的出走,简•爱的爱情观,并对书中一些情节从美学角度作了新的思考。
  在火炉边。(简•爱常常在火炉边与罗彻斯特交谈)火苗跳跃着,罗彻斯特坐在火的阴影里,那硕大的脑袋失去了往日的高傲。
  简•爱悄然地走进来了。(她此时已经明了罗彻斯特有疯妻子的实情)
  揪人心魄的对话,在我的内心里,我总以为简•爱会留下来,为罗彻斯特长年的孤寂,也为她自己对罗彻斯特的爱。何况,小说本身的情绪、诗意早已使人忘记了俗世,俗世才有的道德观念、对地位的斤斤计较。那跳跃的火苗的壁炉边,充满着热情,浪漫与想象,面对深爱自己的男人,简•爱一定会热泪盈眶地走上前说:我爱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