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新历史主义观与传记的雪莱形象
作者:周凌枫
三
在不同作家笔下,雪莱的形象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一个是脆弱的天使,一个是无情的恶魔。莫洛亚对雪莱怀有深切的同情,他有意无意对雪莱有所美化,在人物身上倾注了他自身的感情色彩。例如莫洛亚自己的妻子虚荣浅薄,他深为之苦恼而无法解脱,因此能深深理解雪莱对第一个妻子哈丽艾特的不满。在雪莱抛弃哈丽艾特并导致她最终惨死这件事上,莫洛亚没有给以道德上的谴责。相反,他揭示了哈丽艾特不少缺点,似在为雪莱开脱。
莫洛亚在《雪莱传》中使用的材料,甚至书中人物所讲的话,都是真实有据的。莫洛亚在前言中声明:“书中所列举的事件无疑都是确凿的……不过,我竭力把这些真实的素材按事情发展的逻辑整理得井井有条,给人一种自然、清晰的印象,就像小说给人的印象一样。”材料是真实的,但传记作家关于传主的观念影响着他对原材料的使用。凡是与他趋于定型的设想相抵触的材料,他便避而不谈;凡是可以巩固加强那种设想的材料,他便毫不约束地发挥。新历史主义对待历史材料的态度同样如此,“每一部历史文本都呈现为叙述话语的形式,它包括一定数量的‘素材’和对这些素材作出结论的理论概念,它还必须具备表现这一切的一个叙述结构,也就是用语言把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贯穿起来,以形成与所叙述的历史事实相对应的一个文字符号结构”(14)。
保罗•约翰逊正是这样来评价人物的,虽然他没有捏造事实,但是他只列举符合他需要的事实,并按照自己的目的解释这些事实。对某些事实,约翰逊显然故意遗漏了,如哈丽艾特在雪莱提出分居前已常常和一个少校军官厮混在一起;她听了雪莱的宣布后病了一场,雪莱忠心耿耿地服侍她直到病情好转;而雪莱和玛丽私奔后哈丽艾特出于妒忌,到处向人借债,然后打发人去向雪莱讨债。这些事实或给予雪莱无情对待哈丽艾特以理由,或直接与雪莱无情的形象相悖,作者便干脆不用了。
相反,保罗•约翰逊特意提到未经证实的另一些事件,例如雪莱生活中总让一群女性围着他,“并且让属于他圈子的无论什么男子分享——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15)。雪莱曾先后让哈丽艾特及玛丽去和他的好朋友相好,只不过被她们拒绝了。雪莱圈中朋友的关系确实很密切,但密切到这种地步实在骇人听闻。也许约翰逊为了达到彻底摧毁名人形象的目的,有意根据某些材料推测出可能的事实。传记家艾尔曼说过:“传记离开档案材料寸步难行,但最好的传记还要有思想、推断和假说。”(16)这同样符合新历史主义的激进观点:历史的叙述离不开想象,它不可避免地带有虚构的成分。传记作家不能想象材料,但有权利对材料进行解释,即如钱钟书提出,如得死象之骨,揣摩生象。在揣摩之中,也就包含了传记作者本人的主观建构。
雪莱作为一个逝去的故人已不可能重现和复原,我们能找到的,只是关于他的叙述和阐释,正如我们找不到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历史是非叙述的非再现的,不过,除了以文本的形式,历史是无法企及的,或换句话说,只有先把历史文本化,我们才能接触历史。”(17)雪莱在有的传记文本中呈现为天使,在有的文本中呈现为恶魔。每一个历史文本都是不完全真实的,把诸多文本汇集起来,我们有希望接近于真实的历史。把诸多传记中关于雪莱的叙述综合起来,我们能看到一个较为真实和完整的诗人雪莱。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周凌枫,南京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传记文学。
①③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第106页。
②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④杨正润:《传记文学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01页。
⑤⑥⑦⑧安德烈•莫洛亚:《雪莱传》,上海文艺出版社版,1981年版, 第49页,第120页,第260页,第218页。
⑨⑩(11)(13)(15)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44页,第53页,第74页,第470页,第51页。
(12)杨正润:《关于知识分子的一种思考》,保罗•约翰逊:《知识分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第4页。
(14)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5页-第166页。
(16)Ellmann Richard. “Freud and Literary Biography”. American Scholar 53 . 41984 p472.
(17)Jameson Fredric.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p8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