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台湾电影之父李行及其《养鸭人家》

作者:孙慰川




  关键词:台湾电影 李行《养鸭人家》
  摘要:李行执导的故事片《养鸭人家》是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美学特征。该片致力于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台湾农村的生活,演绎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主题,表达李行对田园生活和农业文明由衷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台湾电影之父李行
  
  李行原名李子达,祖籍江苏省武进县。一九三〇年出生于上海市一个诗礼传家的中国式家庭。李行小时候随父亲的公务而辗转于上海、西安等地读书。在上海念高中时,李行接触了曹禺的戏剧等进步的文艺作品,并酷爱当时“文华”和“昆仑”公司出品的《夜店》《艳阳天》《小城之春》《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一九四八年,李行就读于上海国立教育学院社会艺术教育系戏剧专业,但在这年底即随家人迁居台北。一九四九年转入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并经常参加戏剧的编、导、演等活动。一九五七年从影,担任演员、副导演。一九五八年与张方霞、田丰联合执导台语片《王哥柳哥游台湾》。结果,该片公映以后轰动一时,带动了台语片的喜剧风潮。此后,李行转拍国语片。
  一九六三年,台湾中影公司总经理龚弘提出“健康写实主义”的创作主张。李行因执导了《街头巷尾》《蚵女》《养鸭人家》和《路》等片而成为健康写实主义电影最重要的领军人物。李行执导的《婉君表妹》和《哑女情深》则带动了一九六〇年代台湾第一波琼瑶电影的风潮。一九七〇年代,他执导的《彩云飞》《心有千千结》和《海鸥飞处》又带动了第二波琼瑶电影的热潮。他执导的《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和《早安台北》则成为台湾乡土电影的代表作。
  在二十八年的电影生涯中,李行因创作《养鸭人家》《秋决》和《汪洋中的一条船》而三次荣获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他还以《养鸭人家》《秋决》《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和《早安,台北》而六度赢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创造了金马奖历史上的一个空前纪录。另外,还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两次、最佳导演奖一次。李行更培养了柯俊雄、林凤娇、秦汉等一批优秀的台湾电影明星。因此,李行被公认为台湾第一代电影导演①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台湾电影之父”或“台湾电影教父”,又与白景瑞导演被并称为“李、白”。一九九五年,第三十二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向李行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养鸭人家》
  
  故事片《养鸭人家》(1964)是李行导演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主要人物是林再田、小月和曾朝富。围绕着这三个人,李行又设置了林再田的邻居赖石头一家三口(也是养鸭人家)、林再田的好友钟大山一家(均为农民)、林再田的儿子登科(在木雕店工作)、曾朝富的妻子(乡村歌仔戏剧团的演员)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等众多角色,显示出全方位、多角度表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农村生活的宏大企图。
  《养鸭人家》主要描写人性、人情、亲情和伦理;着力表现老父亲的慈爱、女儿的感恩知孝和浪子的悔恨。全片一反此前台湾“反共抗俄”政宣电影热衷于大题材的做法,而将镜头聚焦于台湾平民百姓的普通生活。片中的角色都是小人物。这可以说是继承了一九三〇年至一九四〇年《神女》《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小城之春》等中国进步电影的一个优良传统,也与“二战”以后崛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关注普通人”的艺术主张不谋而合,体现了李行对普罗大众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七〇年,受冷战时代的思维方式影响,善恶二元对立成为台湾电影最重要的叙事主题之一。《养鸭人家》将该叙事主题在道德领域进行了充分的演绎。影片中设置了道德上善的一方(林再田、小月等人)和恶的一方(拜金主义者曾朝富和他的妻子),进而表现他们之间的冲突,结局则是善的一方感化了恶的一方,以此来宣传“善良必定战胜邪恶”的信念,达成“引导人人向善”的创作宗旨。全片的最后一组镜头,是小月的哥哥、惟利是图的曾朝富扔掉了一把钞票,撕碎了其中的一张(他良心发现,认识到亲情比金钱更珍贵,并摈弃了重利轻义的价值观),而林再田父子与女主角小月三个人沐浴着明媚的阳光,有说有笑地并肩回家。(表明:由于曾朝富的破坏而一度面临危机的家庭已经得到重建,天伦之乐也得以恢复)
  该片对放鸭、秋收、农业竞赛(农展会)等乡村生活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对农舍、鸭寮、乡间的河流、道路、陋巷和自然风光给予了饱含深情的展示,体现出李行对田园生活和农业文明由衷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这样的情感,在他此前执导的《蚵女》以及此后执导的《小城故事》和《原乡人》等影片中被不断地书写着,反映出我国道家思想和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杜甫等人的文学作品对李行的深刻影响。
  《养鸭人家》是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作品,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为了营造环境的真实性,当年,李行带领《养鸭人家》摄制组走出了摄影棚,在一条小溪养了一大群鸭子,搭建了竹桥,布置了一个大场景。因此,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绝大多数弄虚作假、粗制滥造的台湾电影相比,《养鸭人家》在场景的真实感等方面有明显的进步,符合“健康写实主义”对“写实”的要求。但该片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局限性。影片花了大量的篇幅,将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帮助男主角林再田进行科学养鸭实验、主办农展会等内容精心地编码到电影文本之中,竭力宣扬台湾的经济成就和当局的“德政”有关,在银幕上不遗余力地塑造着一个光明、进步、繁荣的台湾乡村的形象。在影片大约第五十六分钟的地方,有一个表现秋收的段落,并配了一首歌曲,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耕者有其田,乐土在人间”,将台湾誉为人间乐土。这句歌词可以视为对全片主旨的一个概括。但该片塑造的台湾乡村形象虽然美好,却是经过精心粉饰的,不尽真实,不够全面和客观。台湾著名影评人焦雄屏女士认为:“《养鸭人家》,传达的是农村的甜美及欢乐,是一理想化而非现实的农村……这都是拍片人幻想出来的农村景象。”②
  
  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
  
  在《养鸭人家》的画面构图和场面调度上,李行导演没有卖弄技巧或故弄玄虚,而是追求朴实、自然、流畅,力求形式与内容(质朴的乡村生活)的和谐统一。在构图上,李行还着意追求我国传统水墨画的视觉效果。在拍摄手法上,李行有选择性地采用了当时刚刚引进到台湾不久的zoom(变焦)镜头,强化了叙事的张力。在叙事风格上,李行将写实性的叙事与戏剧性的叙事相结合,既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又确保了叙事的张力和影片的观赏性。在叙事节奏上,李行以生活流式的步调娓娓道来,既从容不迫,又张弛有度。在演员的表演上,葛香亭(饰林再田)、唐宝云(饰林小月)和欧威(饰曾朝富)等人的表演朴实、细腻、亲切、自然,为影片增色不少。
  有评论称赞李行在《养鸭人家》中“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生动描绘台湾的自然景物和风土人情,具有浓郁而独特的地方色彩,同时充满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深刻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尽情抒发和赞美美好的情感和心灵。景美情美,创造出诗的意境和韵味”③。
  在台湾,《养鸭人家》在一年内重映了两次,取得了当时台湾国语片十分罕见的票房佳绩。在外埠电影市场,该片由香港邵氏父子公司在香港发行,卖座良好,评价非常高,因而开拓了台湾中影公司(《养鸭人家》的出品方)影片的海外市场,也拓展了台湾文艺片的海外市场,使得海外观众对台湾出品的影片刮目相看。④
  《养鸭人家》曾经荣获第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葛香亭)和最佳彩色摄影(赖成英)等四项大奖,并在日本东京赢得第十二届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张永祥)、最佳男配角(欧威)和最佳艺术指导(邹志良)三个奖项。该片“成为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引领了台湾拍摄健康写实主义影片的风潮”⑤。
  作为“二战”以后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承前(中原文化)启后(台湾文化)并连接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文化断层的著名电影人,李行导演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于谢晋导演在我国大陆电影中的地位)。他执导的《养鸭人家》虽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在台湾电影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台湾资深影评人梁良先生认为:《养鸭人家》“是李行所有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最能混成一体,而且‘说教’说得最为含蓄深远的一部电影,堪称是台湾早期的‘主旋律电影’代表作”⑥。今天我们来欣赏这部经典影片,仍然会被其中真挚的人伦情感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所深深感动。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孙慰川,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港台电影。2005年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电影系作公派访问学者。
  
  
  ①一般认为,台湾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是李行和白景瑞,第二代导演的代表是杨德昌、侯孝贤,第三代导演则以李安和蔡明亮为代表。
  ②焦雄屏:《映像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③《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第8页。
  ④参见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07页。
  ⑤《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第9页。
  ⑥梁良:《见证台湾电影崛起和没落的关键人物——李行》,《当代电影》,2005年第1期,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