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文本互涉:鲁迅乡土小说文本对话论略

作者:赵一民




  另外,鲁迅乡土小说中还存在着许多观念和意象。如民俗、黑夜、月光、荒原、呐喊等,这些观念和意象在小说中都形成了相互照应和补充的对话关系,这些关系大大加深鲁迅小说创作的独特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文学史上,任何新的巨著的问世都可能追溯到一个古老的源头,从而影响到整个文学史的局部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写,这也都是文本间“互涉”关系的体现。罗兰·巴特曾说:“所有写作都表现出一种与口语不同的封闭的特性。写作根本不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也不是一条仅仅为语言意向的通行而敞开的大路……它根植于语言的永恒的土壤之中,如同胚芽的生长,而不是横线条的延伸。它从隐秘处显现出一种本质和威慑的力量,它是一种反向交流,显示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势态。”{14}小说文本一方面确实可以用于交流,另一方面又如巴特所说是“反向交流”,即文本不断地接纳诠释者,并围绕诠释者再作诠释,这就形成了循环式的对话关系。西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也强调事物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任何一个系统的个体单位只有靠它们彼此间的联系才有意义,这被他们也称之为“文本互涉关系”。现代意象批评家也常常吸收结构主义的批评的“文本互涉”的观点和方法,认为“文本中的某一意象的隐喻——象征涵义只是在它与构成整个庞大文学、乃至文化传统的诸文本的相互关系上才有意义”{15}。文本的这种在显示自己对话意义的同时又不断形成新的对话意义的这一特性,从文本互涉以外的角度是无法窥见的,鲁迅小说就是最好的见证。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赵一民(1960- ),河南省温县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工作。
  
  ① 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7.
  ②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28-129.
  ③ 张定璜.鲁迅先生[J].现代评论. 1925,(7)、(8).
  ④ 范伯群.论都市乡土小说[J].文学评论.2002 (1).
  ⑤ (英)汤因比.艺术的未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2.
  ⑥ 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M].岳麓书社,1999,66.
  ⑦⑧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白春仁等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203,40-41.
  ⑨ 丁帆.朱晓进.中国现当代文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⑩ 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9-20.
  {11}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9.
  {12}{13} 鲁迅.鲁迅全集 (第三卷) [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2.
  {14} 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A].《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 [C].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43.
  {15} 汪耀进.意象批评·前言[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186.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