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原欲与生命本能的凸现

作者:蔡淑敏 高卫华




  关键词:池莉 爱 写作 原欲 生命本能
  摘要: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方法,以池莉自传类散文集《怎么爱你也不够》的文本解读为出发点,着重从池莉由一个单纯女性转变为成熟女性的人生三个阶段、三种表现爱的形式出发,探析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生命本能与原欲意识,从而透过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功能,感受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其对生命本质的追寻,认识池莉执著于写作的深层的心理品质。
  
  池莉的自传类散文集《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记录了池莉恋爱、婚姻及家庭生活的诸多感悟,以独特的审视目光和人生体验,表现池莉从一个单纯女性转变为成熟母亲的心路历程。书中的池莉,是一个善于感动、善于传达爱心的人。在池莉身上,爱不仅是一种情感的付出与奉献,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对于出版散文,池莉自以为缺乏底气:散文总是太容易暴露自己了,而她是一个非常小心隐藏自己的作家。写小说,她可以从远处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池莉说,小说中会有她的思想、她的好恶,但绝对没有她。写散文却太真实,无论如何都有个真实的池莉在里面。”①正是散文的这份真实的暴露,加之这部散文集是“池莉迄今唯一一部反映她个人生活的准自传性作品”②,让我们能够经由书中所描述的种种浓情爱意及其细节,得以真切地走进池莉的内心世界。
  弗洛伊德说,“原欲在我们童年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这个能量时常以某种爱的形式强调着。但是爱的形式因人而异,且随时间而改变”。“在某个生活时期,一个人可能把他的爱集中到双亲身上,不久又转移到子女身上,接着可能又转移到收集绘画或者宗教上。”③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方法,以文本解读为出发点,着重从池莉由纯情到成熟女性的人生的三个阶段、三种表现爱的形式出发,循着字里行间表露出的清晰的自我意识,探讨文本中作者透过爱所表现出的强烈生命本能与原欲意识,分析池莉执著于写作的深层的心理品质,从而认识作者的人生态度及其对生命本质的追寻。
  
  一、低唱爱情——追寻自我价值的姿态
  
  《 怎么爱你也不够 》是池莉写给自己女儿的书。但从这本书几处不多的描述中,池莉间接地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爱意。浅吟低唱的姿态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作者内心深处某种不易被觉察的心理状态。
  对于爱情,池莉并不排斥,她只是“从文人们塑造的爱情中解放了出来,不迷信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爱情”。池莉表达爱情是间接的,在其“不谈爱情”观念的指导下,她没有为写爱情而写爱情的文章,即使是写了,也是为了表现其他。池莉的爱情被掺入了更多复杂的东西,这直接决定她后来的人生道路。
  由恋爱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后养育女儿,一切自然而然。但池莉结婚并不纯粹是为了爱情:“生儿育女是结婚的最天经地义的根据,而我却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她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写作。“我喜欢读书,我喜欢安静,我喜欢有一张自己的书桌,可以伏案写作……哦!我太想了,以至于恹恹成病。”池莉那时住的是集体宿舍,生活的嘈杂“使读书和写作根本没有任何可能性”。她感到自己的生命被浪费,于是“恐怖极了”。恰恰这时,她恋爱了。似乎没有迟疑,池莉就选择了结婚。“我对集体生活和单身宿舍厌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强烈的情绪促使我寻找到了另一种途径,这就是结婚。”④
  结婚,是池莉能获得写作空间的唯一正常方式,因而也为她的理想目标——自我意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自我不受唯乐原则的指导,而是受唯实原则的制约。所谓‘实’就是外界存在的东西。唯实原则的目的,是把能量的消耗一直推迟到满足需要的真正事物被发现或产生的时刻。”⑤池莉是现实的,但同时又是理想化的,她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爱情婚姻与写作融为一体了。因此,简单的婚礼更多是为了满足池莉的另一个欲望也就是真正的内在需要——写作。“当那么一日,在我一个人的空间里,我浴身净手,铺开稿纸,在稿纸上写下小说的题目《烦恼人生》,这个时候,我突然放下手里的笔,奔到窗前,望着绿树蓝天,心酸而又幸福地流下眼泪。”⑥痴迷于写作的池莉,是一个容易满足但又不满足的人,矛盾的心态促使她承担了一个女性为追求自我价值而做出的情感选择。这应当是池莉爱的付出所得到的第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收获,它因此而不同寻常。
  池莉对写作的热爱与追求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爱的表现。从池莉坦言爱情的态度可见,她是一个本真的人,即便是在结婚这一人生最幸福美好的时刻,她首先想到的还是写作。美国哲学家保罗·蒂里希说:“爱是一种与自身相分离而又回到自身的生活”,池莉在爱与被爱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自身。她的爱与内在需求的胶着状态,展示的是寻求自我价值存在的欲念的内在力量转换。
  
  二、张扬母性——获取生命的自足与自卫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能量的来源称为“原欲”。“所有各种的爱都是从人格的一个共同来源发展出来的。”“那些包含在爱字里的本能力量,它们都必须获得施展。”⑦池莉爱女情深,从孕女到育女的整个过程,几乎所有能够包含在“爱”字里的本能力量,在池莉那里都慢慢地获得了充分的施展。池莉低唱爱情却张扬母性,从这份爱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深处更微妙的东西—— 一种对自身生命的自足与自卫。
  池莉最初打算放弃生育,但是突然间转变了观念,“一个最坚定的不生育主义者,突然热烈地怀孕了。”于是,池莉开始了从一个爱哭的小女人到一个坚强的母亲的成熟历程。郁达夫说:“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⑧据粗略统计,《 怎么爱你也不够 》全文至少有十八处描写“我”的流泪哭泣。池莉毫不遮掩自己常用眼泪表达真切而又难以言说的生活感触和心理感受。“眼泪通常象征着一种欲望,一种期待,一种恳求。”⑨池莉期待的东西太多了,她“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有望改变自己窘困的处境”。这种持久的内在力量便是她在爱的支持下对写作的执著。“女儿那八个月颤巍巍走路的小腿成了我奋勇向前的榜样和力量的源泉”,当池莉重整思绪投入创作,写作灵感如纷扬的雪花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
  “在人对爱的体验中,生命的本性才变得明显”⑩,来自对女儿的爱的力量使池莉对自我的生命本性有了更真实的认识:一方面单纯、顺从、不坚强;一方面又倔强、执著、严于律己。生活是现实的,放弃人格与地位的独立,换来的只能是人的尊严与自身权利的丧失。池莉性格中向上追寻的一面,决定了她要不断用行动来维护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满足。“我们对对象的方式与我们对待自己的自我是一样的……我们爱它是因为它具有那种使我们的自我所力求达到的完整性。我们打算通过曲折的方式把它作为一种满足我们自恋的手段。”{1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池莉是自恋的,她对女儿的爱,是从伦理学走向了爱的本体论——女儿促成了池莉生命的完满性,池莉“深深地感谢她给了我另一种生活”。但事实上,真正让池莉创造生活奇迹的不是女儿,而是其自身的性格或者说是隐藏在池莉内心深处的那股追求自身生命完满的原初力量。“潜意识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特有的精神机制。”“如果说深锁在潜意识中的某些冲动是一个吃人的野兽,那么,表现在艺术里却成了铁笼中让你恣意欣赏的雄狮。”{12}生活中的池莉是低调的平常的,创作中的池莉是张扬的也是非常态化的——通过写作升华本我的欲望。
  
  
  三、施展博爱——修正自我,寻求超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