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对一个世纪的审视

作者:李玉萍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生活背景 文学创作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她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审视着一个世纪的变幻。本文从其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历程两个方面探讨了多丽丝·莱辛一生非凡的文学成就。莱辛生在英国长在非洲,她孤独的童年,短暂的学校教育,两次破碎的婚姻,和她对20世纪重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参与都给她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在文学创作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到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太空小说的尝试,再到回归现实,题材多样,主题丰富,无不显示出她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严肃关注,渗透着一位作家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当代英国女作家,也是英国文坛上颇具特色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而成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作品形式丰富多彩,生动地展示了她对时代、社会、老人、女性等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沉的哲学思考。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既给她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历程两个方面探讨了作家一生非凡的成就,论证了其在英国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一、多丽丝·莱辛独特的人生经历
  
  多丽丝·莱辛于1919年生于波斯(现伊朗)的一个英国家庭。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泰勤是一位军人,他在一战中伤残之后,“一直生活在弹震症的阴影中”。母亲艾来利·莫德·麦克维是一名护士。多丽丝5岁时,随父母迁往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但非洲的生活并非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他们在一个小镇上一所用柱子、茅草和泥土临时搭建起的摇摇欲坠的房子里一住就是20年,小镇的周围是一大片布满了各种野物的未开辟的灌木丛。在他们的那个与外界隔离的农场里,泰勒夫妇遭受了许多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梦想逐渐破灭。
  莱辛的童年缺少一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母亲重男轻女,她倾其全部精力于儿子身上。父亲的一生被一战的阴影所笼罩,他喜欢独处并时常沉溺在自己幻想的天地中,从没有向女儿公开表露过丝毫的爱护。莱辛孩提时代痛苦的回忆无不围绕着母亲对弟弟的出生所表现出来的欢欣和激动。她很小就被一种“孤独、无助和被遗弃”的感觉所包围。感受不到母爱呵护的她便在行为上与母亲常常保持抵触情绪,母亲也因此总称她脾气乖戾难以管制,这进而加大了她们之间的距离感。可以说她与母亲的这种关系一直渗透在她后期的作品中,如《 野草在歌唱 》中的女人公玛莉和母亲微妙的对立;《 又来了,爱情 》中的女主人公萨拉童年所遭受的冷落,甚至连莫德这一姓氏也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如《 简·萨默斯的日记 》中主要人物之一莫德就是一个任性的爱乱发脾气的母亲形象。但是,这种无人问津的独处恰好使她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她经常一个人留连忘返于藏匿着各种鸟兽的大草原上,沉迷在充满芳香的灌木丛、奔腾的溪水和奇形怪状的岩石间,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虽然罗德西亚大草原没有使泰勒夫妇实现发财的梦想,却成为多丽丝·莱辛孤独的童年里一片快乐的精神乐园。她常常一个人沿着野物的足迹,漫步于空旷的草原,任凭自己的思绪在这片空间自由驰骋,从中她感受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找到了遐想和沉思的空间。
  由于受好沉湎于幻想中的父亲的影响,也由于莱辛自己童年在大草原上孤独的经历,她的作品常常渗透出各种奇思遐想。正是这片充满了各种鸟兽的广袤的灌木林从小培养了莱辛丰富的想象力,使她能够在后期的作品中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想象中的空间,也正是她从小不拘女性角色的生活给了她一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她的作品摆脱了妇女文学狭小的天地。给她孤独的童年生活中一片丰富想象空间的罗德西亚大草原也一直渗透在她的许多长、短篇小说的背景中,她对非洲人民和非洲风光的热爱以及她对非洲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都是她早期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主题,而这一切又都可以追溯到她孩提时代对非洲的自然风光所倾注的无限情感中。
  莱辛受到的学校教育非常短。她7岁时被送往首都索利斯伯的一家天主教修道院寄宿学校,13岁时又转往当地的一所女子中学,一年之后她自动弃学,从此她的学校教育全部结束。她在索利斯伯做过电话公司的话务员、家庭教师和打字员。虽然她从小厌弃学校教育,但并未放弃过自学,她最喜欢阅读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的作品,以及一些有关当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书籍,这对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的鸿篇巨著《 金色笔记 》也正是受这种文化熏陶的影响而创作的。
  莱辛一生经历了两次破碎的婚姻。1939年她与当地一个文职职员弗兰克·威士顿结婚,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她越来越感到安心做一个妻子和母亲限制了自己的生活。她于1942年加入了当地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对政治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大量阅读有关共产主义理论的书籍。一年后她结束了与弗兰克·威士顿的婚姻。在政治活动中,她结识了第二任丈夫——葛提弗烈德·莱辛,一个来自德国的难民和马克思主义者。虽然这次婚姻也很快走向尽头,但她自此之后一直保留莱辛的姓。1949年她带着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手稿《 野草在歌唱 》离开罗德西亚迁往伦敦,开始在伦敦复杂的文化氛围中开创自己的写作生涯。《 野草在歌唱 》于第二年发表后获得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在后来的十年中,莱辛创作了十几部小说,奠定了她作为一个主要的英国作家的地位。
  莱辛一生几乎亲身参与过20世纪所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玛莎、安娜一样,她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困惑中亲身体验过心理治疗,“随着风云变化的1956年的到来,那种充满着永恒真理的道德气氛似乎一夜间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她对共产主义信念也彻底动摇了。战后的混乱和动荡使她在彷徨无奈之中转向了当时在西方世界逐渐复兴的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派别——苏非思想(Sufism)并接受了它的许多观点。她的作品《 金色笔记 》和《 四门城 》无不体现着苏非思想对主人公精神探索的影响。
  
  二、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从写实到实验进而回归写实
  
  莱辛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她从未将自己的兴趣拘泥于某一具体的文体,也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中,她反对读者对她做任何“主义”方面的界定。她的主要兴趣在于变化本身,她一直孜孜不倦地开拓新的领域,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到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索、太空小说的创作,再到回归现实。以许多不同的文学题材吐露了她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关注。在跨越世纪的创作中,她发表了五十多部小说,五部剧本,一卷诗集,多本论文集和传记。她“对任何观点都无所畏惧”,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政治、战争、女性主义、精神分裂、疯、梦及苏非主义都是她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但是,莱辛的主要成就还在于她的小说。年轻时代的她以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打破了战后沉寂的英国文坛。她在文学创作中坚持一条实验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道路,其作品完全出自她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和对人类命运的严肃关注,赋予她的作品强烈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回到英国的最初十年中,莱辛的创作视角仍然停留在她难以忘怀的非洲大陆。非洲,对她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在她看来非洲就“是我的空气,我的景色,更重要的是我的太阳”。从1952年到1969年,她以自己早期在非洲的经历为素材,以她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严肃关注,创作了著名的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Children of Violence)。它包括:《玛莎·奎斯特》(Martha Quest,1952)、《恰当的婚姻》(A Proper Marriage,1954)、《风暴余波》(A Ripple from the Storm,1958)、《死胡同》(Landlock,1965)和《四门城》(The Four-Gated City,1969)。这部系列作跨越了20世纪30年代到世纪末这一漫长的历史,它从纵向讲述了女主人公玛莎寻求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价值的心理成长历程,在这部系列作中,莱辛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她通过玛莎的经历不仅深入表达了她在《野草在歌唱》中曾渲染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罪恶,而且揭示了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部系列作标志着莱辛的创作视野从非洲转向英国,从种族和殖民主义向妇女问题过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