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从戎万里未投笔 赋得八月梨花开
作者:宋 娟
使府制度在安史之乱后发生重要变化,节度使、观察使等大致由儒臣担任,这也是吸引士人入幕的原因之一。且唐代幕府事繁任重,对于府主来说,须参佐得力,方成事功。如令狐楚曾先后入桂府王拱、太原李说、严绶、郑儋幕中充掌书记、判官等职,凡奏疏之事皆出于其手。“(唐)德宗喜文,每省太原奏,必能辨楚所为,数称之。儋暴死,不及占后事,军大欢,将为乱。夜十数骑挺刃邀取楚,使草遗奏,诸将圜视,楚色不变,秉笔辄就,以遍示士,皆感泣,一军乃安。”{20}令狐楚的非凡文采与才能,致使征辟他的府主受益匪浅,声名远播,而且还能帮助府主解决兵变等至关国运的大事。府主在军事上也多仰仗使府文人的参佐。如张建封事马隧幕中,马隧“军务多咨于建封”{21}。参佐引用是否得人,取决于节帅是否知人善任、礼贤下士,也会直接影响到府主在社会上的声望和地位。因此,“诸使辟吏,各自精求,务于得人,将重府望。”{22}权德舆“贞元初,复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再迁监察御史。府罢,杜佑、裴胄皆奏请,二表同日至京”{23}。裴垍“擢进士第,以贤良方正对策第一补美原尉。藩府交辟……”{24}使府辟署得才,府主亦能获得盛誉。张建封为徐、泗、壕节度使,“礼贤下士,无贤不肖,游其门者,皆礼遇之,天下名士向风延颈,其往如归。”{25}韦夏卿“为政务通理,不甚作条教。所辟士如路隋、张贾、李景俭等,至宰相达官,故世称知人”{26}。幕府中的及第举人中央可直接召台入省,如崔铉“登进士第,三辟诸侯府,荆南、西蜀掌书记。会昌初,入为左拾遗……会昌末,以本官同平章事”{27}。入幕士人往往还跟随府主入台省、随府主转迁。如窦巩“元和二年登进士第。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滋改荆、襄二镇,皆从之掌管记之任。平卢薛平又辟为副使。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赐金紫。稹移镇武昌,巩又从之”{28}。
幕府僚佐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俸禄优厚。据《唐会要》载,大历时使府带检校员外郎的观察判官“每月料钱五十贯文……每月杂给准时估不得过二十贯文”{29},而朝廷的同级正员仅十八贯而已。可见僚佐带检校官的俸禄要比朝廷同级正员高出一倍以上。经过贞元、会昌两次给朝官加俸,两者的月俸表面上大致相同,但实际上在使府的僚佐往往有优厚的杂给,正如陈寅恪先生在《元白俸料钱问题》中所说,包括僚佐的外官,“唐代中晚以后,地方官吏,除法定俸禄之外,其他不载于法令,而可以认为正当收入者,为数远在中央官吏之上。”显然,僚佐的俸禄对于进士及第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三、秀才从军——唱得凉州意外声
秀才从军的特定心态,从军之后使府宴饮、唱和送别等主要业余生活以及文人与塞外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客观上都促成了边塞诗的繁荣与风格的多姿多彩。刘禹锡《与歌者米嘉容》诗云:“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容。”米嘉容,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歌者米嘉容乃西域米国人,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凉州,《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乐苑》曰:‘《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另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大曲伊凉》:“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凡此诸曲,唯伊、凉最著,唐诗词称之极多,聊记十数连,以资谈助。如:‘老去将何散旅愁?新教小玉唱伊州’……‘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皆王建、张祜、刘禹锡、王昌龄、高骈、温庭筠、张籍诸人诗也。”由此当可看出唐代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及使府文人对异域文化的接受。刘禹锡有诗题为《扬州春夜李端公益张侍御登段侍御平仲密县李少府畼秘书张正字复元同会于水馆对酒聊句追刻烛击铜钵故事迟辄举觥以饮之逮夜艾群公沾醉纷然就枕余偶独醒因题诗于段君枕上以志其事》,题中所列诸人,皆扬州杜佑使府同幕,由此可以窥见幕府文人宴饮赋诗之一斑。并且,秀才从军固然有成就个人功名、追求个人利益等主要意图,但亦不能否认其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忠君报国的情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即是盛唐文人的普遍心声。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形成了庞大的边塞作家群体。边塞的荒凉苦寒淹没于神奇浪漫的异域风景,战争的流血牺牲演化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征人充足的自信、崇高的力量、无畏的精神交织着思乡的愁绪、苦难的磨砺与生死的考验,使边塞诗歌呈现出悲壮雄浑的美学风貌。王维是盛唐时代最享有盛名的诗人,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开元二十五年(737),时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玄宗命其出塞宣慰,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居凉州两年,王维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其中《使至塞上》《出塞作》《从军行》等篇章皆为千古传唱的佳作。高适才名很大,不屑常科,动辄以公侯自期,在求仕的道路上百折不回。其三次出塞:第一次游幽蓟,第二次使清夷军送兵,第三次入河西幕,长期边塞生活的体验奠定了其边塞诗成就的基础。其边塞诗作真实地反映边患的严重、边策的得失、边塞征战生活的多种矛盾及戍卒的真实生活和复杂情感,内容充实,感情饱满,意气豪迈,笔力遒劲,沉雄浑厚。岑参天宝三年(744)擢进士第,授兵曹参军,不甘久居卑职,高唱“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岑参《银山碛西馆》)、“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满怀豪情两度出塞:第一次赴安西,第二次赴北庭。岑参赴边的地域决定了其边塞诗所反映的地域能从传统的长城内外扩展到天山南北,西域荒漠的奇异风光和人情风习首次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诗中,并且举凡军旅生活、征战场面、边塞景物、异域风情、诗人从戎入幕的情怀、感受和多方面见闻,岑诗皆能加以表现,从而突破了边塞诗多写边地苦寒、士卒辛劳的传统格局,且其诗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彩。
即便是颇多争议的王翰的《凉州词》,亦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喝的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用的是相传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精制而成的光明夜照的酒杯,听的是极富边地色彩的琵琶急促欢快悠扬的旋律,这种充满异地情调的酒宴显然是边塞将士庆功欢聚的酒宴。对于诗文的三、四句,过去经常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等等,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清代施补华《岘傭说诗》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这对正确理解两句诗文很有启发。“醉卧沙场”虽有几分戏谑,表现出来的却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在内忧外患、国势渐衰的中晚唐,现实的衰败与历史的盛况交织成中晚唐诗人追怀盛世辉煌、渴望收复失地的忧戚之作。其中既有诗作在今昔对比中无比痛心地揭示边土沦丧的现实:“平日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白居易《西凉伎》),“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李昌符《塞下曲》);又有诗作豪情满怀地传达将士收复失地、杀敌报国的愿望与豪情:“北逐驱獯虏,西临复旧疆”(张籍《征西将》),“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其三);更有诗作饱含深情地抒写置生死于度外的征人难以置之不顾的思乡念远的离愁别恨:“边草萧条寒雁飞,征人南望泪湿衣。”(令狐楚《塞下曲》其二),“何期得乡信,每日算归程”(王建《塞上逢故人》)。李益,大历四年登进士第,约大历九年以后至贞元年初,先后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灵州大都督杜希全、邠宁节度使张献甫幕。贞元中,被幽州节度使辟为从事。十多年的军旅生活,使李益成为中唐杰出的边塞诗人。其诗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从军北征》《听晓角》《宁春日》《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夜上受降城闻笛》等诗作,更是将征人的思乡念远之情写得悲壮感人。其中,《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忘乡。”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登城所见月下景色,渲染出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与气氛,由视觉形象引起绵绵乡情,《旧唐书》载此两句“天下以为歌词”{30};第三句写登城所闻塞上乐声,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第四句独辟蹊径,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戛然而止处漾开又一层涟漪,含蕴无穷。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有这样的诗句:“吴宫已叹芙蓉死,边月空悲芦管秋。”上句用典出自张籍《吴宫怨》“吴宫四面秋江水,天清露白芙蓉死”,下句用典即出自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31}。《旧唐书》载:“张籍者……以诗名当代,公卿裴度、令狐楚,才名如白居易、元稹,皆与之游,而韩愈尤重之。”{32}刘禹锡诗使事用典将李益之诗与张籍之诗对举,可见李益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即被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宋娟(1971— ),文学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①④⑥⑧{13}{17}{20}{24}{26} [宋]欧阳修 宋祁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1159.1163.1166.1161.1179.
1311.5098.5147.4996.
② [唐]李林甫等.唐六典.陈仲夫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45
③⑤{12}{16} [唐]杜佑.通典.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354.354.361.890.
⑦ 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55.
⑨{10}{1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90-91.97.
{14}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84.
{15}{21}{22}{23}{25}{27}{28}{30}{32} [后晋]刘昫.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3097.3829.3778.4002.3832.4262.4122.3771.
4204.
{18}{19}{29}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1365.1446.1659.
{31} [唐]刘禹锡.刘禹锡诗编年校注.高志忠校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72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