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外国文学史教材的创新探索

作者:张世君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 教材 视听性 互文性
   摘 要:本文是对广东省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教材的创新探索,提出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充分利用电影改编、西方音乐歌剧、西方美术、西方历史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视听资源。根据外国文学史的内容特点,建构图文并茂,绘声绘影,视、听、读、写、做、编、演融为一体的视听外国文学史。深化外国文学史教材的互文性研究,通过探讨外国文学作品与电影改编、歌剧改编、美术作品的互文性,艺术虚构与科学真实的互文性,拓展和深化外国文学史教学。
  
   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2007年教育部下发1号、2号文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其中提出建设立体化教材。由我主持建设的暨南大学《外国文学史》课程被评为2005年度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促进了本教材《外国文学史》①的出版。
   《外国文学史》以本科教育的学术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和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融合一体,形成图文并茂、绘声绘影的视听外国文学史。在编写外国文学史的时候,勾勒出一个简略的西方文化史、西方电影改编史、西方绘画史、西方建筑史、西方音乐史、西方歌剧史的发展线索,改变了外国文学史的资源和知识结构。
  
  一、在跨学科平台整合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
  
   外国文学史是外国人的文学史知识,古代与现代,外国与中国,与我们面对的中国现实“隔”了两层。作为中文系的基础理论课,怎样把古代与现代,外国与中国生动活泼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的创新至关重要。我认为,教材内容的创新需要在跨学科平台上整合知识体系,实现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结合,以本课程的知识点为原点,从相关知识中挖掘新的知识启迪,提出新观念和新见解。外国文学史跨学科资源包括电影改编视听资源、西方音乐歌剧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中国文化视听资源,以及制作语言表述的视觉图。
   外国文学史涉猎的相关知识非常丰富,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别的文学现象包含了相关时代和国别的文化背景知识。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死”知识,它们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文化传承中有所发展变化,具有现代性。
   以古希腊文学为例。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古老的希腊文化至今仍在希腊本土发扬光大。将现代希腊文化和有关爱琴海古文明的考古发掘整合到外国文学史的教材中,可以实现经典性与现代性的结合。200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摄制组赴希腊拍摄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特别节目《走希腊》是一部有关希腊历史、文化、民俗的16集纪录片,摄制组深入希腊大小城镇和乡村,近距离观察现代希腊人的生活,探询古希腊文明的遗迹,从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到克里特岛的米诺斯王宫,无一遗漏。它成为希腊历史文化的速成教材。国家地理考古影片《爱琴海古文明》讲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发掘情况,将采访现场栩栩如生地搬到我们的课堂。本教材将经典的古希腊文学与现代的希腊电视片和考古片结合在一起,古今融通,从古代文学看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又从现代科学文化返观古代文学的发生,增强学生了解古希腊文学的深度和可视性。
   外国文学史有很多神话传说,我们在讲授文学史的时候,较少思考和追究这些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它和历史现实有什么关系。考古工作为撰写外国文学史教材开启了另一扇科学之窗。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文学故事的真实程度,并做出科学的说明。把这些考古知识与外国文学的神话传说整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结合。
   以圣经文学为例。圣经故事讲人类的女始祖是夏娃,这只是神话传说。Discovery科教片《人类起源真正的夏娃》透过基因学家对人类基因的长期研究与追踪,揭示了人类起源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15万年前的东非黑人女性,她是人类起源的基因夏娃。在人类基因中,粒线体DNA非常少,不易改变,它决定人的长高和眼睛的颜色。粒线体DNA由母亲传给女儿,继续传给女性后代。男性从母亲那里接受粒线体DNA,但不能传给后代。全人类的粒线体DNA最后都追踪到非洲的基因夏娃身上。是她和她的女性后代带领现代人离开非洲,散居世界各地,造就了今天的世界。人类的肤色在适应环境中由黑变白,需要经过2万年的进化。基因夏娃的研究表明,人类原本一家,世界各人种没有等级亲疏。本教材讲授圣经夏娃的故事,联系基因夏娃的科教片,文学与科学互相观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也是高校教学的发展方向。本教材把文学史知识与艺术知识、历史知识、考古知识、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始终以文学史知识为理解的原点,在文学史的范围内讲述相关知识,所讲的相关知识是文学知识的补充,而不是偏离文学去讲述艺术学、考古学、历史学和科学学。
  
  二、建构视听外国文学史
  
   根据外国文学史的内容特点,我提出建构图文并茂,绘声绘影、视、听、读、写、做、编、演融为一体的视听外国文学史。所谓视听外国文学史,是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外国文学史教学视频化、图像化,将外国文学丰富的视频图像资源,融入到文学史的教学里。
   视:观看电影改编和美术作品,外国文学视听化。充分利用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电影改编视听资源、西方美术视觉资源、西方历史文化视听资源,以及中国文化视听资源,将传统的外国文学史教学变为视听外国文学史。
   听:欣赏音乐歌剧作品,回响外国文学天籁。充分利用西方音乐和歌剧改编视听资源,改变传统外国文学史教学的无声世界,营造外国文学音乐殿堂的氛围。
   读:阅读经典名著,把握外国文学精髓。按照外国文学史的演化规律,系统阅读外国文学的经典名著,掌握外国文学的思想精华和艺术奥妙。
   写: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增强研究水平。从视、听、读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撰写外国文学论文,为深入研究打下学术基础,为写作毕业论文做准备。
   做:制作多媒体作品,提高信息素养。学以致用,人人动手,将课程内容用新媒体技术表现出来,制作多媒体教学作品,课堂展示,协作学习。
   编:改编外国文学名著,重新诠释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编剧,抓住外国文学原著的关键元素,进行戏剧改编的再创造,突出原著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
   演:演出外国文学课堂剧,与外国文学人物生活在一起,人人参与演出,展示才艺,体验角色,使外国文学充满现实生活感。
   视听外国文学史教材不可避免地要利用电影改编的视听资源。西方文学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源头到20世纪外国文学,大量世界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如英国、法国、俄国从电影诞生以来,都有把自己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电影的传统。有的名著被多次改编,反复改编,常改常新。这些改编的影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学原著,理解原著,发现原著。
   比如根据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影片有多种。本教材讲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将它与四部电影改编结合分析。这四部改编影片是古装片《罗密欧与朱丽叶》(意大利导演:卡斯特拉尼,1954)、现代片《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篇》(美国导演:巴兹雷曼,1997)、芭蕾舞片《罗密欧与朱丽叶》(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1935,芭蕾舞剧1992)、歌舞片《西区故事》(美国导演:罗伯特·怀斯,1962)。插播四部改编影片的段落,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观赏,而是通过视频演示,指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屡被改编的关键元素是暴力、爱情、死亡。这三种关键元素在现代影片中越来越突出,表现了跨时代的母题意义和全人类性的普遍现象,引人深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