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飞走的,留下的和告别
作者:田洪敏
电影本身的情节性不是很强烈,而且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主角,没有主次之分。这一点或许和好莱坞大片是不同的,尽管电影当中有名演员,但是由于每个人物鲜明的个性和各自的作用使得他们在影片中的地位是一样的。同时这里导演隐藏了自身对于传统爱国主义的讨论,即便是对战争本身的怀疑也没有以咏叹调的模式道出。导演试图要说明战争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或者说邦达尔丘克像现代的大多数新锐导演一样,希望隐藏在流动的镜头后面讲话。战争最残酷的地方或许就在于人们如何忘记了第九连的存在。忘记了这个所谓的“惩戒连”里的“问题孩子”。这里所体现得或许正是俄罗斯民族中所特有的对“被损害”的人的怜悯。对于一个像邦达尔丘克这样的新锐导演来说则尤其难能可贵。或许我们也可以展望,正是这样的民族关怀可以让新一代导演继续走下去。
《第九连》的魅力,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恰好是它对细节的处理和影片暗含的隐喻。一部电影要真正的取胜,需要更多的细节和隐喻来帮助导演完成自己的艺术阐释。正如电影中很难确定主人公一样,观众几乎无法说出究竟哪个情节是主要情节,又在哪里有了预设,在哪里达到了视觉的巅峰,又在哪里落下了帷幕。甚至这种对细节情感的把握也延续到了影片之外,必须融入观众的解读才能将故事叙述完美。⑥从这个意义上说邦达尔丘克也成功找到了解读当代人心灵的切入口。所以投资巨大、回报巨丰的《第九连》永远是每个普通观众内心深处的“小片”,而不是天马行空、横亘一时的“大片”,是当代俄罗斯电影的里程碑。导演深知,当代俄罗斯电影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概念,同时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验和创新的作用。无疑,《第九连》的实验和创新是成功的。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田洪敏,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5级博士生,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① 谢·邦达尔丘克:苏联时期著名导演,曾经执导的托尔斯泰的巨作《战争与和平》,获得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执导过《一个人的命运》《静静的顿河》等影片。
② 苏联入侵阿富汗:是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对外战争。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南下战争的最后挽歌。苏联于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战争于1988年结束。
③ 邦达尔丘克本人在1985年入伍,只是因为偶然的因素没有参加阿富汗战争。
④ 当《第九连》取得成功后,费多尔在回答媒体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⑤ 读者只要回忆一下苏联时期的战争片就可以了解好莱坞和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差异。
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很多观众从电影院里走出来都是默默的,好像他们不是从电影院这样一个公共场所里走出来,一种真实的感觉就是他们每个人都失去了身边至亲的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