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的辩证思想
作者:郭瑞萍 李春宁
假若永恒不过是我们房上的尖顶,/是把住房变成教堂的尖顶,/那也不必担心。/白天我们不会爬上去吃喝玩乐,/傍晚我们不会爬上去游逛梦境,/我们没有必要住进尖顶。/建在房上的钟楼或尖顶,/就是那爬到肉体之上的灵魂。
他不想住进“尖顶”,不愿只生活在精神的天堂,他希望能同时拥抱天堂和大地,力求让自己的诗在肉体与灵魂、人与大自然之间架一座桥梁,以表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活动。《白桦》一诗能最好地说明他对天堂和大地、理想和现实的态度。诗中的小男孩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没有什么娱乐和游戏,就经常爬树玩,他爬到一棵小白桦树的顶端,骑着压弯的树枝荡下来,回到地面。爬上去象征逃避大地,荡下来象征回到现实中,诗人没有明说,只是给了暗示:“攀着白色树干上的黑色树枝/向天堂爬去,直到树经受不住/低下头,把我送回地面。/上去和下来都令人心欢。”诗人梦想超脱大地,脱离混乱无序的现实,摆脱生活中的苦难,享受天堂般的美好生活,但天堂里的一切都是抽象的,不像大地上的东西那样实在,因此他又希望回到大地,天堂和大地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诗人梦想自己能永远贴近大地,脱离但又保持对抽象的天堂的向往。事实上,在弗罗斯特的诗中,人们可以经常看到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之间的争斗,树、墙、小河、桥、冰等事物常在争斗的双方之间起隔离又连接的作用。
三、人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难理解的关系。弗罗斯特在其诗中反复表明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和理解的关系。他的《补墙》一诗描述了两个农夫年年春天都一起修补横在他们果园之间的石头界墙。弗罗斯特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富于矛盾的事情,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冲突。更重要的是,纵观全诗,墙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表示人类彼此交往与理解的障碍,从而使这首诗达到哲理的深度并使其具有普遍意义。
另一方面诗人也表达了他所渴望的人与人之间能消除隔阂的美好愿望,对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充满信心。如诗人在《一簇鲜花》中描写了一位农夫在翻晒另一个农夫所割下的青草时,发现了一簇未被镰刀割下的鲜花。他非常喜欢这些花,而且也意识到了割草人留下它们的真正用心。虽然他与割草人互不相识,但他已感悟到他们彼此之间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共同心情。
此诗的主题是探讨人的孤独与沟通的问题。这个未露面的劳动者的情感世界是从田间未被割倒的花草这一事实反映出来的;令诗中叙述人高兴的是,一簇野花逃过了镰刀的砍杀而存活了下来。它使这位农夫感到欣慰,似乎同它交谈了起来。蝴蝶看见地里的青草全被割倒,先是有点迷惘,然后恢复了信心。这跟农夫态度上的变化是一致的——先是感到孤独、沮丧,然后又认识到他与割草者及其他所有人在精神上的一致、共鸣与协作。这首诗歌是弗罗斯特引导我们从乡村一段平凡的经历中逐渐领悟一个普遍真理的代表作。作者相信虽然人们是各自独立的,见解不同,但人类本性中共同的爱美之心可以把人们连在一起,只有人人能发现美、珍视美,这个人类共同生存的世界才能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总之,弗罗斯特的诗歌充满辩证思想,因此要求我们必须以辩证的观点理解其诗,了解其人。一方面,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使他产生了失望、悲观和厌世情绪。另一方面,他看到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追求,因此,生活又值得眷恋。他总能从对立中找到统一。他坚信在爱与恨的冲突中爱必将战胜恨。他从爱自己开始发展到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他信仰爱,相信爱的力量和价值,他认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便没有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正是他对自然的热爱,进而使他发展到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正是对自然、对生活和对人类的热爱促使他拿起笔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篇。在他看来,“爱有她用群山和环绕的手臂拥抱的大地”(《羁绊与火》)。“天地是适合于爱的地方”《白桦》),爱是进步的源泉,爱能改变现实、创造生活、滋育宽恕和容忍、抵御生活中的敌意和逆流。
弗罗斯特的可敬之处是他能站在哲理的高度观察个人和社会。他把个人的进步和完善视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他相信当许许多多的人成长为完美的人时,当个人的才华和潜力能得到全面发展时,社会自然会受益于这些人的知识、才华和个性。这就是弗罗斯特人生观中积极、主动的一面,他要人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在个人与社会的不断冲突中保持和发展个人的才华和人格,让个人思想和道德的升华完善生活,改造社会。弗罗斯特之所以能创作出诗歌中的精品正是因为他不是独立于社会的,他具备时代感和历史感的统一,使他能自觉地去感悟时代精神,努力地捕捉民族的心理轨迹和历史的生命脉搏,从而获取深刻认识与整体把握思想的力量,使其诗歌有深层次的内涵,有血有肉,人们能从中学到、看到一些东西。他更以其诗向人们证明了一条真理:诗的生命不在于自我张扬,而在于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郭瑞萍(1969- ),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李春宁(1974- ),河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R. 弗伦奇:《罗伯特·弗罗斯特与自然的黑暗》,《罗伯特·弗罗斯特评论集》,波士顿:G. K.霍尔公司,1982年,第167页。
[2]恩格斯:《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页。
[3]吴富恒、王誉公:《美国作家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910页-第934页。
[4]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第57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