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时代精神的激情之歌

作者:袁 韵




   在《大写教育》中,作家在描述宁波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时,则着重凸现了一种可歌可泣的宁波精神。作者正是通过宁波教育这个窗口,向我们多角度、多侧面地剖析了宁波精神的内涵:它是一种高瞻远瞩的识见和眼光,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大写教育》所提炼出的这种核心价值就是在宁波教育事业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宁波精神。
   “说到底,一本小说的最终考验将是我们对它的价值取向的评价,这价值就体现在它所表达的对全人类的精神的涵盖和高扬。小说浸渍在‘精神’之中,你可以不以为然,可以不喜欢,但是你躲不开,如果我们将‘精神’从小说中祛除或削弱,小说立刻枯萎而死,剩下的只是一堆废字。”——这番话是夏真针对上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整体上精神委顿、无精打采、缺乏理想、缺乏激情的状况而说的,尽管她所论及的是小说,但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英雄精神的弘扬不也是她的报告文学创作中所自觉遵循的吗?
  
  三
  
   报告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讲究真实性、实效性的同时,切不可忽略的是它的文学性。报告文学的社会效果、社会影响最终还需要靠其文学的艺术魅力来实现。否则,读者读不出味道、读不出兴趣,甚至读不下去,何谈它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我认为,作为小说家的夏真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时是深谙此道的。我们读她的报告文学时,常有一种感觉,似乎在听作家为我们讲述一个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故事,常常会忘记自己在读报告文学,而觉得自己在读一部动人的小说。小说本是虚构的,然而由于它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把握和高度的艺术概括会让人感到它是真实的,我们说那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而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又会由于它的文学性而让人感到自己在读一部生动的小说,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艺术现象确是耐人玩味……
   夏真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我们试从细节描写和结构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黄东华最后的定格是一位崇高的战士、伟大的英雄,他人生最后的壮举令我们肃然起敬;黄东华又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之事,但他那“平凡中的伟大”,却让我们由衷地感动。这种感动是与作者对主人公生前的生活细节的选取与生动叙述分不开的。《红门》第五章中写黄东华的“俭”与“奢”,就颇能以细节的力量感人。黄东华出身贫寒,从小深知父母挣钱的不易,所以在个人生活上是极其俭朴的,在为战友捐款时,又是最慷慨无私的一个。作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与数字有关的细节:
  
   在部队组织为特等残废军人捐款时,他第一个走上去,捐出了一百五十二元五角。
   这是一个奇怪的数字——怎么就不凑个整数?或者,你就捐个一百五十元吧。
   他不,当他拥有一百五十二元五角时,他一定要捐一百五十二元五角。
   对战友,他是全心全意的,毫无保留的,一分一厘都不保留。
  
   在《大写教育》这样一部宏观反映宁波教育发展历程的作品中,作者也常常采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手法,在细节中见精神增强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使得作品血肉丰满,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大为增强。
   不能不说的还有夏真报告文学的结构。夏真不愧为一个资深的报告文学作家,她在驾驭和组织材料方面显示了深厚的功力。
   关于宁波的教育,方方面面,林林总总,材料纷繁复杂,数不清的文件和条款会让你看了头痛——这个题材太大了!但夏真从来就不畏“大”,反之,她喜欢而且善于驾驭重大题材。越是大题材,她操纵起来越是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大写教育》便再次表现了夏真驾驭大题材的功力。
   《红门》的叙事结构更是新颖巧妙,独具匠心,令人叫绝。作家充分展示了她小说家的艺术天分,将小说的叙事技巧运用到报告文学创作中。前四章基本上是现在时与过去时相交织,作者的叙述和他人的回忆相交织,倒叙与插叙相交织。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场景切换得灵活而自如。第五章则是书信摘录与作者评述相交织,二者互为补充,作者的评述既是对书信文字的补充说明,又是对书信内容的深化。
   总之,夏真在她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用真诚的激情感动了我们,用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感召了我们,用文学的魅力征服了我们。——也许,这就是夏真报告文学成功的奥秘所在吧。
   对自己所生活的当代社会缺乏热情和关注的作家,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因为,没有什么比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实生活本身更丰富多彩、更轰轰烈烈、更波澜壮阔、更可歌可泣。激情的时代需要这样一位激情的歌者,需要她的彩笔去展现我们奋斗的历程、记录我们生活的变化,讴歌我们时代的英雄。我们需要从这激情的时代赞歌中得到感召、激励和鼓舞。是的,曾经的一切都将变为历史。然而,历史是不应被人忘却的,我们需要“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期待着,夏真——这位浙江人的女儿,继续用她的彩笔谱写出更多时代精神的激情之歌……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袁韵,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夏真.红门[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2] 夏真.大写教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 夏真.桃花有多少故事[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4] 夏真.亲情伊妹儿[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5] 黄兴国.大写教育·序[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 艾斐.时代精神与文学的价值导向[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