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寓黑暗于光明 借涅槃求重生
作者:李月棉 李林菊
三、凤凰涅槃——新我的实现
除上述两首诗外,“新生”在《死亡的欢乐》(Gladness of Death)《死亡之歌》(Song of Death)和《不死鸟》(Phoenix)等诗中也受到了褒扬。诗人把死亡看作通往新生的门槛,“经过无比痛苦的死亡体验/便会出现生后的欢乐/巨大冒险中的奇特的愉快”,并且还说“我将像黑色三色紫罗兰那样绽放……很高兴地感觉到在死亡的黑暗阳光下展现自己并带着一种奇怪的甜甜的香水味……在死亡的巨大空间,生后的轻风把我们亲吻成人性的花朵”。《死亡的欢乐》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在死亡中寻求自我实现——新的自我的愿望。在《死亡之歌》中,他唱道:“没有死亡之歌,生命之歌就会变得愚蠢,没有活力”,诗人把死亡——对生命的冷酷的否定——看作是一种凸现生命意志的反衬。《不死鸟》一诗就集中寄寓了这种思想:
不死鸟要想恢复青春
只有燃烧自己,活活地燃烧,烧成
炽热的毛状的灰烬
然后,巢中有新的小东西微微动弹
带着缕缕柔毛,像漂浮的灰烬
显示出她已恢复自己的青春,如同雄鹰
永生不死的鸟
不死鸟(phoenix)是古埃及传说中的一种火凤凰,它身体巨大,有着漂亮的羽毛和悦耳的歌喉。传说它可以生长500年,在它死时它会用芳草和树枝造巢,然后点燃树枝,把自己烧成灰烬,最后从火中跳出一只新生的凤凰。劳伦斯非常喜欢凤凰的意象,在他自己设计的乌托邦“拉那尼姆”(Rananim)中就选用了凤凰作为徽章中的图案,因为他非常清楚此鸟的特殊含义在于死而复生,象征长生不老。劳伦斯想从火凤凰的传说中对死亡进行新的探索。然而,凤凰涅槃只是一种传说,只是一种幻想,它不能给人以信服的解答,死神是无情的,它于1930年3月2日夺去了劳伦斯的生命,诗人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灰飞烟灭。然而诗人留下的诗集却是现实,是永恒。在这些诗中船与凤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死而复生美好信念的憧憬和迎接死神来临的泰然自若,诗人的情感、思想显得十分真挚、深沉而感人。
四、结语
由此可见,劳伦斯渴望死亡及强烈的复活和新生的思想已跃然纸上。他的死亡观并不消极,反而蕴含着乐观的精神和深奥的哲理。在他的创作意识中,光明和黑暗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对立地存在着,也可以相互转化。黑暗预示着光明,死亡则孕育着新生。他理解死亡、超越死亡,“超越死亡而进入一种新的存在”。死亡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半,生孕育了死,死又孕育了生”。尽管死后的精神复活是一种近乎臆想、多少带有本能求生的精神假定,劳伦斯死后也未能像《不死鸟》中的凤凰一样获得新生的躯体,但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看来是唯一现实的途径,来使他此在的世俗生命获得异在的可能,死亡不仅被转化为“一种活的东西”,而且“死亡有真正的尊严和美”,并“和生命一样被承认”。
叔本华说过:“从肉体上看,我们有肉体的生命,不过是一再拖延的死亡,这死亡,便是与生命既对立又统一的死亡。死亡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是毁灭旧的自我开创新的自我的净化器。”劳伦斯用清新的语言、明快的旋律和奇特的意象,歌唱爱情,歌唱死亡,寄希望于灵船,去追随死后复生的新的自我,他的灵魂在他的诗歌中获得了新生,绽放出永恒的艺术光芒。
(责任编辑:水涓)
作者简介:李月棉(1967- ),石家庄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李林菊(1972- ),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国社会和文化、英美文学。
参考文献:
[1] 吴笛选编翻译. 劳伦斯诗选.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 段吉福编.劳伦斯随笔集(2).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3] 姚暨荣译. 安宁的现实——劳伦斯哲理散文选[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2.
[4] 灵剑. 论劳伦斯诗歌的几个主题[A]. 外国文学评论[J]. 1999, (3).
[5] 叔本华. 《论自杀与死亡》. 见《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