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儒释融合中的宋代士人与诗僧
作者:李德斌
承天寺僧挥,字仲殊,本安州进士。游荡不羁。他以进士的身份,由儒入佛,本就是迫于无奈。《老学庵笔记》说他出家的原因是“为妻投毒羹中,几死,啖蜜而解。医言复食肉则毒发,不可复疗,遂弃家为浮屠。时食蜜以解毒”。东坡呼之曰“蜜殊”,与其往来密切。“族伯父彦远言:少时识仲殊长老,东坡为作《安州老人食蜜歌》者。一日,与数客过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东坡性亦酷嗜蜜,能与之共饱。崇宁中,忽上堂辞众。是夕,闭方太门自缢死。及火化,舍利五色不可胜计。”⑦始以无奈出家,最后自缢而亡,令人不禁叹惜。仲殊有词七卷,名宝月集。词中以小令为最。如其《步蟾宫》词上阕:
仙郎心似长江阔。妾意如、波间明月。相随定、一带向东流,共宴乐、无时暂歇。
词中所充斥的,是世俗中儿女的浓情蜜意,并无半点空寂得道之气。仲殊虽有诗才,但显非高僧大德,苏轼与之游,多半是因为他的诗才。苏轼在《东坡志林·异事》说:“苏州仲殊师利和尚,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予曰:‘此僧胸中无一毫发事’,故与之游。”⑧其结局如此,仲殊是不是真的“胸中无一毫发事”,只有大家自己判断了。
仲殊被后人诟病的是他的一首《踏莎行》词。《本事词》载:
僧仲殊一日造郡庭,方接坐间,有妇人投牒,露立雨中,郡守命殊咏之。殊即口占《踏莎行》云:“浓润侵衣,暗香飘砌。雨中花色添憔悴。枇杷树下立多时,不言不语厌厌地。眉上新愁,手中文字。因何不倩鳞鸿寄。想伊只诉薄情人,官中谁管闲公事。”殊后自缢于枇杷树下,咸以为口孽之报云。⑨
《本事词》的最后一句评价虽不够厚道,但观仲殊此词,陈词滥调,轻绮浮艳,绝无半点僧气。妇人雨中投牒,露立雨中,非必关乎情事,仲殊词却把她写成一个失欢的少妇,又把所投之牒比作待寄的情书,其心其行其词,哪里有一点佛教徒的慈悲之心?只有卖弄文采、迎合上官之行。此类恶俗浮艳迎合之诗,与其释子身份是不相符的。
由于宋代对佛教的提倡,当时佛寺既多,僧人复众,佛徒中确实鱼龙混杂。一些志行不纯者混迹其中,玷污了佛门的圣洁。对那些不守清规、乱佛法度的伪佛徒,即便放达如苏东坡者,也难免对此表示不满。
《东坡志林·释道》就批评了当时一些僧人不守戒律、文饰自欺的行为:“僧谓酒为‘般若汤’,谓鱼为‘水梭花’,鸡为‘钻篱菜’,竟无所益,但自欺而已,世常笑之。人有为不义而文之以美名者,与此何异哉!”清静佛门,竟同世俗之地,由此可见当时风气。
三、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禅师的多病与儒生的固穷
宋时虽有文化之盛,但丝毫不能掩盖当时下层文士落泊的现实。诗僧之诗,多有秋、寒、老、病之句,时人称为“寒瘦气”或“蔬笋气”,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有关;失意的下层文士,由于没有僧人的身份,因生活所迫啼饥号寒,就更加令人同情。由于宋代崇佛,僧人的处境可能比不达的士人更好些。据《东坡志林》载,贫士至有见钱不识者。“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词》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苏轼把自己的见闻随口道来,轻描淡写,但文士之贫仍令人嗟叹。
北宋士人刘蒙,致书司马光,希望他能“以鬻一下婢之资五十万畀之”。司马光复书,“足下服儒衣,谈孔颜之道,啜菽饮水,足以尽欢于亲;箪食瓢饮,足以致乐于身。而遑遑以贫乏有求于人,光能无疑乎?”⑩司马光拒绝了这个下层士子的求助,并且用了个儒者要“安贫乐道”的很堂皇的理由。但司马光是个大官僚,宋代士大夫俸禄优厚,自然不能体会到下层文士生活的艰辛,对士子的道德也过于苛求。下层士子本与上层的官僚分属不同群体,南宋时尤其是这样。
宋室南渡以后,一般士子与士大夫们之间的贫富分化更加严重。如此时出现的江湖诗派诗人,很多人流离失所,有时不得不走谒权门。江万里在《懒真小集序》中说:“诗本高人逸士为之,使王公大人见为屈膝者,而近所见类猥甚。……往往持以走谒门户,是反屈膝于王公大人。”{11}仕途的蹉跎,生活的困顿,消磨了他们的政治热情,使他们出现了与僧人一样的心态。故江湖诗作中,常有这样的句子:“境空纳风月,心远辞尘埃。”(叶茵《古意》)“吟边莫问红尘事,只住茅茨亦身清。”(薛嵎《闲居言怀》)北宋时期的儒佛合流,在士人思想中进一步发酵。在向佛和求官的冲突中,佛教思想无奈地占了上风:
一心唯好佛,半世懒求官。
——王琮《挽保耐轩》
闲身何所似,丈室老维摩。
——薛嵎《开炉节赋》
士子们困顿愁苦的生活,并不能稍改其吟诗之癖。不过,与一些苦行的诗僧一样,诗人吟诗也变成了苦吟。苦吟诗人之间,有相濡以沫的情怀和惺惺相惜之意:“君爱苦吟吾爱听,世人谁更重清才。”(徐照《宿翁卷书斋》)自己的诗作虽不见赏,仍然要徘徊暗夜,搜索枯肠:“冥搜琢肺肝,苦吟忘昼夜。”(戴复古《送吴伯成归建昌二首》其一)仕途不通与文人情怀,带给士人有时只是难言的失落与孤寂:“风度灯花落,苦吟难便成。寒窗明月满,楼上打三更。”(赵汝链《苦吟》)
一些士子功名之心老去尽销,眼见凡俗尘事,便能淡然对之。晁冲之《夜行》诗,对这种心态表达得十分形象细腻。“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诗钞》卷32)诗中写“独骑瘦马”而非“瘦驴”,则少了一些出尘之想,多了一些落寞情怀。后二句更是写得让人滋味难辨。是感伤?是怜悯?还是平淡无波?这是一种让人难以猜测的心境。
正因为如此,有时在失意士人的诗中,就把儒生与僧人互比。陈与义《怀天经智老因访之》诗云:“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陈与义在此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是禅师的多病与儒生的固穷。乍看二者无相似之处,实则其中的况味是一致的。僧人由于其戒律的限制,生活苦寒,诗也透出一种苦寒之气;而士人由于仕途不通,也透出一种别样的落寞。禅者重心而无欲,而病在身;士人求宦而轻身,而病在心。二者的相似之处,都在于“不足”。
让我们再来看饶节的诗。他的《眠石诗》云:“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梦魂到人间。”饶节早年业儒,并师从三司使曾布,后因变法事与曾布意见不合,剃发为僧,更名如璧。陆游称之“早有大志,既不遇,纵酒自晦,或数日不醒”。仕途之穷最后使他由一个士人变成了僧人,并成为陆游所评价的“诗僧中的侥侥者”。可见,士大夫向佛使士大夫成了居士,而士子不达,如不想“固穷”,就只能是做个诗僧。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李德斌(1965-),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1}[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宋]宋志磐.统纪(卷四五)[M].大正藏(第49册).
③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八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56.
④[宋]周紫芝.竹坡诗话[M].[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81:339.
⑤[宋]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51.
⑥[明]钟惺.钟伯敬合集(下册)[M]. 施蛰存主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第一辑》[M]. 上海:贝叶山房,1936:187.
⑦[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M]. 北京:中华书局,1979:59.
⑧[宋]苏轼.东坡志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5.
⑨[清]叶申芗.本事词卷上[M].四库全书本.
⑩[宋]司马光.答刘蒙书[Z].宋文鉴(卷一一五)[M].四库全书本.
{11}[宋]陈起辑.江湖后集(卷十)[M].四库全书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