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迷失的乡愁
作者:余蔷薇
三
卞之琳诗艺的最大特点在于融古化欧,他在吸收西方象征主义诗派与英美现代诗派营养的同时,又继承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诗歌艺术,真正做到中西诗艺的融合,在《寂寞》这首诗中集中体现为对现代口语的运用和对音乐美的追求。
卞之琳认为“诗的语言基础就是日常用语”⑧,他在《寂寞》中把传统诗歌意象蟋蟀用口语蝈蝈表达出来,自然而朴实。全诗像日常说话一样平实地叙述,亲切而鲜活。单音节动词的运用如“怕”、“养”、“做”、“死”,显得干脆利落,读起来朗朗上口,像一首童谣一样,生动而不死板。
诗人早年师承徐志摩,其诗歌中不难发现前期新月派新格律诗“三美”原则的影子。《寂寞》结构整齐,共八行,为两节,字数一致,每行均为八个字。诗歌讲求押韵,但并不是一韵到底,而是灵活地每两节换一韵,如“寞”与“蝈”、“劳”与“表”、“艳”与“园”、“时”与“止”。但卞诗与新格律诗最大的不同是注重“顿”在节奏中的重要作用。他极其重视诗歌的节奏,认为形成音乐感“主要不在于脚韵的安排,而在于这个‘顿’或称‘音组’处理”⑨,“在新体白话诗里,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三、二字‘顿’相间,节奏就从容。”⑩以《寂寞》为例: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这样就形成:
2/3/3
3/3/2
3/3/2
3/2/3
3/3/2
2/3/3
2/3/3
3/3/2
每对顿数统一,但不全是二字顿收尾,也不全是三字顿收尾,这样既不过于急促也不过于徐缓,而显得从容不迫。
卞之琳在《寂寞》一诗中选取生活化的物象,运用日常生活口语,将自由化与格律化较为成功地融合起来,在平实的叙述当中,呈现出智性的闪光,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出现的窘迫与麻木,呼唤人类在绝望与寂寞中找回迷失的精神之乡,这些都深刻地反应出现代派诗人在诗歌创作之路上所做出的努力与开拓。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余蔷薇,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
①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② 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③ 《诗经<唐风·蟋蟀>》,蒋见元、程俊英注译,岳麓书社,2000年版。
④ 姜金元:《夜音谛听——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蟋蟀意象》,《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7年第5期。
⑤ 陆游:《秋兴·蓬蒿门巷绝经过》。
⑥ 贺铸:《蛮萨蛮十一·炉烟微度流苏帐》。
⑦ 陆龟蒙:《子夜变歌三首》。
⑧⑨⑩ 卞之琳:《对于白话新体诗格律的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