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论《拍卖第49批》中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作者:金学品
2. 沉默
法国著名解构主义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认为,沉默是“不说,或被禁止说,且这种谨慎普遍地存在”,“与被说的事情相伴而生”{5}。言说与沉默共同构成了话语。沉默与言语一样是有意义的,沉默被认为是压制的典型表现。在《拍卖第49批》中,沉默的隐喻在文本中随处可见。在众多的神秘符号中,沉默的喇叭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个意象。表面看来,它是地下邮政组织特恩与塔克西斯(Thurn and Taxis)的邮政喇叭,然而,俄狄帕在厕所与角落里发现的符号却有不同的意义。在现代社会里,还存在着一个古老的沟通工具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情么?随着进一步的揭示,俄狄帕接触到了这一问题的核心:“天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故意不用美国的邮件系统。这不是一种背叛,甚至也不是一种违抗,但是它是一种算计过的退缩,从共和国的生活中,从它的国家机器中的退缩。不管他们的摒弃是出于憎恨,还是对他们投票权的漠视,还是由于法律漏洞,还是出于简单的无知,他们这种退缩是自愿的、不公开的、私人的。他们既然不能退缩到真空中去(能吗?),那么就得存在于隔离的、沉默的、不受怀疑的世界中。”在这里,象征地下邮政组织的沉默的喇叭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沉默的真相”:美国社会的另一面,被压制与边缘化人群。正是由于普遍存在的隔离与孤独感才迫使他们主动选择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语言系统。
“WASTE”符号是俄狄帕想解开的主要谜团之一。小说最后揭示它代表的意义是“我们等待沉默的特里斯特罗帝国”(We Await Silent Tristero’s Empire)。但它同样是地下邮政组织特里斯特罗的标志。那么这种地下的邮件系统难道真的不是一种与现实的对抗吗?它的存在,毫无疑问是对压制与牢笼的一种反抗。小说最后一句话:“俄狄帕往后一靠,等待着第49批的叫喊。”虽然没有给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然而正是在这种不确定中我们可以确定,在俄狄帕的世界之中,她不会再接受沉默的现状,她会等待自己的新生的真正到来。“叫喊”(crying)已不仅仅是拍卖人的叫喊,同时也是俄狄帕渴望自由的心灵之呼喊。
3. 病症
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另外一个确定的意象便是社会的病症。故事的主要线索应该是俄狄帕调查皮尔斯的遗产,但故事似乎并不热衷于遗产之上,反而揭示了社会真正病态的一面。“于是她一会儿后站了起来离开了希腊式酒吧间,又进入了市区,进入这个被感染了城市。”这里,“被感染了城市”(the infected city)只是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中表现出的社会病症多种多样,但出现最多的还是属于精神方面的疾病。这些病态有偏执狂、癫痫症、谵语症、精神错乱、紧张症、精神失常以及歇斯底里症等等。一部小说中出现如此多的疾病名称是应该引人注意的,特别是这些精神性疾病。其中偏执狂(paranoia)一词反复出现,女主人公俄狄帕也一度怀疑自己是一个妄想狂,甚至读者也有点担心自己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精神病性的起因于压抑。“压抑是在本能的冲动得不到满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产生的。”{6}同样,荣格在弗氏精神分析学术的基础上发展出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类似于个体的神经系统,个体心理汇聚成集体心理,社会神经出现了问题,源于社会个体压抑的集体反映。上面这些精神疾病的集中爆发,正是社会意识出现了病态的表征。小说中写道:“要么俄狄帕处于真正的偏执狂的极乐漩涡之中,要么有一个真实的特里斯特罗存在。因为或者在美国这份遗产的外表下有个特里斯特罗,或者只有美国,假如只有美国,那么她能够继续设法同它保持关系的唯一途径是,绕了足足一个陌生的、没有留下痕迹的、假设性的圈子,成为某种偏执狂。”除精神疾病外,作者还列举了其他一些病态的症状:“她告别了他,下楼往前行,按照他告诉她的方向走去。她穿行于那阴暗的、混凝土支撑起来的高速路下面,看见一些醉鬼、流浪者、行人、鸡奸者、妓、行走着的精神病人等等,但是没有看见秘密邮箱。”到底是俄狄帕出现了妄想症,还是社会已经染病了呢?作者故意设置了一个障眼法,让读者自己去猜想。要么是俄狄帕有问题,要么是社会有问题。也许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妄想的产物,也许故事真的如俄狄帕所见的。然而,不管是个人的妄想症,还是社会已经染病,其实妄想也并非无中生有,妄想同样源于现实所见所感的基础。因此,不管是谁病了,病症已经历历在目。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金学品,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湖北省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①Thomas Pynchon, the Crying of Lot 49,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9. Hereafter cited parenthetically as CL.(本篇相关译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②Ian Gregson, Postmodern Literature, Arnold, a member of the Hodder Headline Group, London, 2004, p.15.
③Ihab Hassan,the Postmodern Turn,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7,p.191.
④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见朱立元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45页。
⑤Michel Foucault,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 1: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8, pp.20-27.
⑥Sigmund Freud, On Metapsychology: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edited by Angela Richards,Punguin Books Ltd,1984,p.14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