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丧钟为谁而鸣》中人物形象格局探究
作者:杨海燕 袁健兰
摘 要: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塑造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广大读者深受启迪。本文主要研究海明威是如何塑造主人公罗伯特·乔丹、安塞尔莫、皮拉尔和玛丽亚等正面人物形象、揭示反面人物巴勃罗的复杂性格,探讨海明威如何在《丧钟为谁而鸣》中构成了“三点一线对一点”的人物格局,从而解读人生的。
《丧钟为谁而鸣》描写的是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国的游击队在美国人罗伯特·乔丹的领导下,炸断铁桥,配合共和国政府军队进攻的军事行动。海明威主要的笔墨,放在了主人公罗伯特·乔丹身上。《丧钟为谁而鸣》中和罗伯特·乔丹直接联系的是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游击队。共和国政府军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乔丹奉命在进攻开始后炸毁敌人的一座桥梁,使敌人不能增援。乔丹在西班牙老人安塞尔莫的带领下来到敌后的巴勃罗游击队,在和游击队共同生活的三天里,作品从乔丹的角度串起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这样,《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人物形体系,就以罗伯特·乔丹为核心和支点,支撑起众多人物,犹如一个大树的主干,支撑起了天一样,这种支撑即是《丧钟为谁而鸣》的人物结构方式,同样也是它的主题表达方式。
1.主人公罗伯特·乔丹
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教西班牙语的美国教师,他受祖父的影响,一生热爱共和事业。同时也与职业有关,他一生热爱西班牙,因此,当西班牙战事一起,正在西班牙考察学习的乔丹毫不犹豫地站在西班牙共和国一方,投身于反对法西斯、保卫共和国的战斗。在共和国政府军组织的反攻中,乔丹奉命进入敌后,炸毁敌人后援必经之桥,乔丹明知困难重重、任务艰巨,但依然领命而行。他克服了自然的、人为的各种困难,在敌后游击队的帮助下成功炸毁敌桥,在撤退中身负重伤,乔丹送别战友和爱人,独自留下阻击追击的敌人。结局是不言而喻的。乔丹以他最后的毁灭闪耀出自觉地走向死亡的勇士精神,他的宿命和虚无,他的理想追求,他的勇士精神都在这最后的毁灭中得到了升华。
乔丹是海明威倾力塑造的英雄,是有别于共产主义者、有别于西班牙“农民”的、真正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者,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是所有优点的集中者,体现在第一个方面,乔丹是一位清醒者。乔丹热爱共和事业,执著于共和主义的追求,甚至于为了共和而不惜牺牲生命,但这种热爱和执著,是深深藏埋于乔丹内心的,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相比,乔丹是最理智,最冷静、最清醒、最成熟的战斗者。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众多人物中,除玛丽亚和华金外,乔丹是最年轻的,但年轻并不意味着幼稚,乔丹在诸多事情的处理上,是极显其机敏成熟的。乔丹跟随安塞尔莫老人进入游击队,就敏锐地意识到其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潜在于游击队长巴勃罗身上的敌对情绪,于是乔丹就试图改善与巴勃罗陌生疏远的关系,他违心地恭维巴勃罗,在看巴勃罗的五匹马时,迅速觉察到其中的微妙之处。乔丹信任安塞尔莫老人,这种信任是一个指挥员对一个老战士的信任,乔丹时时都在了解安塞尔莫,而且不断地做着安塞尔莫的思想工作,乔丹和安塞尔莫的关系,在很多时候既是指挥员和老战士的关系,又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在山洞的第一夜巴勃罗与游击队员们关于炸桥一事激烈交锋,乔丹虽是旁观者,他没有置身于游击队内部的争论,却是山洞的主要人物,乔丹机敏地把握住形势,以随机应变,但处变不惊。皮拉尔评价乔丹,“你是个很冷静的小伙子”。乔丹是清醒的、理智的,他不同于农民式的愚蠢者,也不同于共产主义的狂热者。他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自立于天地的独立者。
2.人性境界高尚的安塞尔莫
安塞尔莫也是海明威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他不是游击队员,他负责的是共和国与游击队之间的往来联络。他带领罗伯特·乔丹进入山中,联系上山的游击队。他是乔丹忠诚的拥护者,义不容辞地执行乔丹的命令。山中三日,安塞尔莫主要帮助乔丹稳定游击队,侦察敌情,最后协助乔丹炸毁敌桥。由于巴勃罗的破坏,乔丹不能用引爆器引爆炸药,只好用手榴弹替代,这样,近距离爆破夺去了老人的生命,安塞尔莫安静地伏在地上,这个六十八岁的忠于共和国的老人,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如同《丧钟为谁而鸣》中的许多人物一样,安塞尔莫有两种表现。一个是行动的安塞尔莫,一个是思考的安塞尔莫。作为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安塞尔莫积极投身于保卫正义、保卫共和国政府的战争。他不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已放弃一切,准备安度晚年了。安塞尔莫奔波在前线和敌后,他是一个战斗者,而且是一个正义的战斗者,一个忠诚的共和卫士。
安塞尔莫不仅仅是一个真正的战斗者,同时也是一个思考的老人,安塞尔莫对世界有一个基本划线,这就是人的世界与野兽的世界。安塞尔莫是个猎人,他一辈子都是和野兽打交道,他对野兽的态度是坚决的,作为猎手,他感到快乐和自豪。但是对待人,安塞尔莫却只用一个标准,那就是人的标准。这个人的标准,是普遍的,抽象意义的,它没有绝对的阶级的分别。人在安塞尔莫那里是一个整体,如同作品中引用的约翰·堂恩的诗。他主张杀野兽但是不主张杀人,他认为人是应该相爱相恕的,他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仇杀,而正是由于法西斯的存在,“人们才变成远古时候那样,互相残杀而不受惩罚”。“我们应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而不去枪毙任何人。我们应该公正地治理国家。每个人都应根据他的贡献大小来分享社会福利。对那些反对过我们的人,应当教育他们认识他们过去的错误。”
杀人仅仅是争取胜利的一种手段,即使在胜利之后也不能杀人,而是要用劳动改造敌人,这是安塞尔莫人性思想的体现,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面对着强大力量的敌人,安塞尔莫的这种思考,就已经超出了所有阶级的局限,进而上升到一个纯净的理想的人性境界。从意识方面来看,安塞尔莫是《丧钟为谁而鸣》中体现出来的“人性标准”。
3.同命运战斗的皮拉尔
山中游击队的实际领导是皮拉尔,她是原来游击队长巴勃罗的妻子,西班牙内战初期,她随同巴勃罗一起攻打民团,肃清法西斯分子之后撤入山中打游击。当罗伯特·乔丹奉命而来时,巴勃罗意识到任务的危险和艰巨,因而拒绝配合行动,皮拉尔主动站起来,同意炸桥并取得游击队其他队员的赞同和支持,因而取代巴勃罗,成为这支游击队的实际领导人。
与安塞尔莫老人有很大的不同,她是一个女巫式的人物,身上带着浓重的宿命的影子,但同时又是反法西斯战士,是迎着死亡的勇士,同时她身上又体现着爱和情欲,是热情的西班牙的象征。这里主要的方面是她的女巫精神。
第一次见到罗伯特·乔丹,皮拉尔就从他的手相上看到了他的结局,她认为乔丹可必死无疑。而且难以置信的是,皮拉尔的预言在作品结尾处应验了。在完成了炸桥之后,乔丹出人意外地受了伤,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死亡,乔丹后来的结局,似乎在完成一个巨大轮子的圈圈,似乎也在有意地应验皮拉尔的寓言。皮拉尔或许不仅看乔丹的死亡,也看到了游击队的灭亡。与巴勃罗不同,巴勃罗自从弄清了乔丹炸桥目的之后,即以他机敏的嗅觉和军事才能,看到了令人恐惧的结局,但皮拉尔不是从军事角度,不是从机敏的才能,而是凭女巫式的直觉感受到的。皮拉尔虽然有浓重的女巫气息,但从她内心深处,却有着一般男人也难以匹敌的勇气。她是内心坚强的勇士,海明威赋予皮拉尔以丑陋的外表,一方面强调皮拉尔的女巫气息和宿命,另一方面也吻合于她的勇士品格,这种粗犷的丑陋,这不是纤纤细弱所能比的。皮拉尔之所以和巴勃罗走到一起,原因就是皮拉尔被革命早期的巴勃罗身上的勇气所吸引,皮拉尔多次提及巴勃罗以前的英勇,而且特别自豪。皮拉尔向往勇士,这是她一生的追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