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灵活多变的创作追求和文体实践

作者:喻子涵




  关键词:散文诗多元性文体构建
  摘要:赵俊涛的散文诗创作是一种多元性的实践。他的散文诗内涵多元而丰富,审美范围很宽,语言绚丽、深沉而纯粹,意象繁富而奇特,呈现一种多样性色彩;在外观形制上,跳闪性短句与舒缓性段落交错并存,短章与长篇不拘一格,复调性和多声部精巧组合,突出了散文诗的音乐美、节奏感和变化美。他的散文诗创作是他致力于散文诗文本探讨和文体构建的实证。
  
  在贵州,一块贫困的土地上,散文诗创作却高潮迭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辉煌有目共睹,自不必说。而当大众文化带来纯文学的低落和迷惘的时候;特别是散文诗,当人们用异样的目光斜视或冷观,甚至奚落并暗地里诅咒的时候,它的血脉并没有断绝,它的生命并没有停止,它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尤其是新近出版的散文诗集《阳光的碎片》(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足以说明散文诗生命与艺术的精良文本,成为21世纪开端散文诗界的一个巨大惊喜。
  面对他一二十年间创作辑集的98章(组)、14万字的散文诗全部精华,除了令人惊喜与慑服以外,更重要的是留下许多深思和启悟。尤其是他在散文诗创作上的一种多元性实践和致力于散文诗文本探讨与文体构建的自觉行为,值得散文诗界重视。
  
  一、以多重的内涵反映多元的审美主题
  
  散文诗忌讳平面、单一,忌讳清浅的抒情与描叙,忌讳简单的肯定否定二元对立思维。其实,早在二十年前,徐成淼先生就呼吁:散文诗要向清浅告别。但是,从散文诗创作总体情况来看并不理想,一部分散文诗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创作水平,“告别”还没有彻底。散文诗反映时代大变革,反映繁复多样的现代意识、现代情感、现代思维应是它当前的任务。散文诗走向立体多元,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同时,这也是散文诗发展寻求突破的一条出路。
  而赵俊涛的《阳光的碎片》则提供给我们一个多元思考的文本。所谓“多元”,指诗人面对物质结构、社会结构、观念结构、意识结构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多重认识倾向。此其一。另外就文学创作对象来说,指现实世界和超现实世界的兼容;就创作主体来说,指“内宇宙”和“外宇宙”的贯通。同时,散文诗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观念是它的灵魂。它所体现的情感关系,表现为自然情感、社会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其情感结构是交叉性、多向性甚至是反向性的。我们只有作这样的理解,才能释解现代诗歌的根本特征,才能把握其审美规律,我们解读赵俊涛散文诗的多元性特征似乎就有了依据。
  在赵俊涛的散文诗中,多元性表现为一种矛盾二元性的同构。如《阳光地带·正午的宁静》:“生命的全部意义都镌刻在古陶般生硬的脸上,粗糙的纹饰以历史的古朴展示现实的生涩和未来的艰深,版画为一堵冰冷的墙,或者青铜的盾。封闭自己保护自己成为惯性之矛。”这何尝不是生命的多重性写照?因此,他心中充满“生命的全部意义”的阳光,“从每个方向来/化解岩石的灵魂和粉碎僵干的肢体/让泪无法解释地淌下”。这是生命求解的方式,是内心的无奈与现实同构的诠释。而在《极地·由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中,这种矛盾二元性的同构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我们最大的过错,就是听信了那个大胡子老头关键的一句话,同时忽略了他没说的真理/于是,我们轻易地让伞长在我们的手上,让斗笠坐在我们的顶上,让衣物或佩饰寄生在我们身上。”这是一种观念现实的状态,当然他是觉醒的,再看《极地·临终的命名》,矛盾二元性的同构体,更加紧密,似乎成为一种必然:“大树的一生是泽被大地的一生……它一生都在修正别人和自己的错误,一生都在为着一种理想书写着辉煌的理论和指挥着实践。很多时候它一边替自己包扎伤口,一边持着长矛战斗。”在他的散文诗中,光明与晦暗、盛开与凋敝、死亡与诞生……这种矛盾二元性的同在,构成了生命的本体,也构成了散文诗的本体。它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传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或暗示自己的思想和旨意。
  赵俊涛散文诗的多元性还表现为生命的内外两个宇宙,通过“外宇宙”(物象)来折射“内宇宙”(心灵),通过“内宇宙”来解读“外宇宙”。如《穿越沼泽》:“总要走这段路的/从这座山下来要攀上对面那座向阳的山坡……除了谨慎,而我什么也不知道/一只脚最终还是走错了时辰/陷我于瓢泼的雨里和厉啸的风中……此时的我才懂得载我能够涉过死水的船/只能是我自己。”这里,“外宇宙”描述的是一次经历、一次遭遇,一次坎坷,而折射出“内宇宙”的一次矛盾、一次苦痛、一次斗争,甚至是一种反思,一段心灵史的总结。如果这里的“外宇宙”是虚拟的,则内心的感受、情绪的奔突、感情的倾向是真实的,由它影映在“外宇宙”的物象上,这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再如:《向日葵》:“整个日子,便漫在这样一种平和的简朴中,略有些神圣……看一看它那结满茧花的手掌和粗壮的四肢,就知道它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和意志……把所有的期冀和感恩都贯注到双眸。当然,并不渴盼会有奇迹发生。葵不幻想……葵的力量是集体的力量。葵的力量是手握手带来的力量。葵的力量是心灵庇护心灵所拥有的力量。”这里,“外宇宙”展现的物象或许是真实的,但全部赋予“内宇宙”的情感色彩,传统诗歌美学称之为“移情”,使人与物的品格合二为一。这是另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
  在赵俊涛散文诗中,也有内外宇宙完全结合的篇章,如《偶遇自己》《那个房间》等。在《偶遇自己》中,自己“偶然间望见自己/在对面的路上/匆匆地向另一个方向狂奔/或者,在同一条路上,擦肩而过/都很陌生”。表现在“外宇宙”上,这是一种幻像,甚至是假象,而“内宇宙”体现的是人的内心真实,这种真实则是人的虚无不定、变幻莫测,幻象与虚无合二为一。“在一场音乐会上或观赏一次展览/都会碰到自己/唱或者跳或者成为一件物品。”这是人被社会、被他人,甚至被自己异化后的一种呈现。这种内外宇宙的结合和互证,使幻象与异化的体验到达峰值,揭示了深刻的多元主题。
  
  二、用多变的语言构建多样的审美外观
  
  散文诗是诗歌渗透散文、散文渗透诗歌的一种独立文体,是最讲究语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从我阅读散文诗作品的经验来看,首先扑入眼帘并打动人心的是散文诗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感受进入审美过程。并且,散文诗的外观也是由语言元素构建的,什么样的语言基调便产生什么样的外观结构。除了语言和外观,现代散文诗的审美范围是很宽的,只有从语言入手延伸到它的写作过程,才能从整体上对散文诗进行多元性解读。
  赵俊涛的散文诗语言以绚丽而深沉见长,并体现一种多样性特征,这是一个成熟写作者的重要标志。走进赵俊涛的《阳光的碎片》,如入一座“迷宫”。你是看风景来了,还是识宝来了?你是一个凑趣者,还是一个有心人?面对这座富丽堂皇的殿宇,你会顿时庄重起来,一种气息或景象会使你收敛一切。当然也会使你舒展一切,陶醉在一种情不自禁中。
  你看他写阳光:“一点一滴地敲打,撬开一扇扇窗子的暗晦”;写光阴:“以刀横在自己的脖颈,将午时三刻戳印在每一个准备逃亡的非分的欲望上”;写河流的声音:“液态的声音里站起一只手粗壮有力,捻碎一个世界,又抟塑一个世界。”语言的穿透力可想而知。然而语言,正是散文诗创作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指标。语言的硬度、色彩、节奏、声音、情分,是成就散文诗的基本元素,把握不好,就流于一般,甚至与分行诗或散文混同而失去自己的本体特征。在这一点上,赵俊涛对其把握是十分严格的。再看长篇散文诗《向日葵》中的一个片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