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一束阳光》中“死亡”的不同解读

作者:赵淑洁




  关键词:《一束阳光》 死亡 文体学 象征主义 生态批评
  摘 要:《一束阳光》是美国黑人作家罗恩·米尔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独特的叙事视角、丰富的象征内涵、沉重的生态启示,吸引和震撼着读者。本文从文体学、象征主义、生态批评三个角度解读主人公伊文斯顿博士的“死亡”。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罗恩·米尔纳(Ron Milner)是黑人文艺运动的典范,民权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他师从于兰斯顿·休斯;荣获约翰·惠特尼、洛克菲勒等多项基金。他的三部剧作(What the Wine-sellers Buy, Don’t Get God Started,Checkmates)曾在百老汇上演。20世纪70年代,他也投入短篇作品的写作,《一束阳光》①(“The Ray”)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一束阳光》在冷战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主人公是为原子能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伊文斯顿博士,小说用一束阳光及反射光线贯穿全文,用摄像式外视角向读者一一展示房间的陈设、地毯上伊文斯顿博士的尸体、墙上的奖状以及钉在奖状下的伊文斯顿博士生前的便条。本文从文体学、象征主义、生态批评角度解读小说主人公的“死亡”。
  
  一、文体学解读
  
  本文以小说的叙事视角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主要探讨其文体功能。《一束阳光》采用了摄像式外视角(摄像式外聚焦),这种视角具有很强的文体价值,它类似于读者在现实中的直面视觉,使读者产生事件参与者的感觉,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和这种视角合一,在情感上认同,进入事件,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并且全神贯注,想一口气读完作品。“摄像式外聚焦具有较强的逼真性和客观性,并能引起很强的悬念。”①
  小说展示了一个画面,聚焦者只起摄像机的作用,读者仿佛在欣赏舞台上的场景或在看电影中的镜头。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窗帘、一束阳光、书橱,又看到长沙发、咖啡桌、酒杯、葡萄酒、《圣经》等。画面很不协调:“皮制长沙发”、“造型雅致的咖啡桌”、“精美玲珑的酒杯”、“雪利葡萄酒”使人想到舒适温馨的生活,而随后地上突现一具尸体,让读者难以理解,产生疑问。由于只是客观的摄像式外视角,对于疑问,读者无从找到答案,因此急于向下阅读,以求获得答案。伊文斯顿博士的“死亡”设置了悬念,却悬在那里迟迟不解,“镜头”中的奖状使疑阵步步深入,直到“镜头”移动到便条,才释开悬念,使读者恍然大悟。悬念的设置能够抓住读者的好奇心理,使之期待悬念的解决,这个悬念引导读者去阅读。
  米克·巴尔的理论也阐述可以从聚焦的意义上把握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图像都被聚焦者操纵,聚焦者可比作一架照相机。如果以聚焦者所提供的信息为基础,根据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对信息的“了解”情况分析悬念,有四种类型:当一个问题提出来时,可能读者和人物都无法回答;也有可能读者知道答案,但人物不知道;也有可能读者不知道答案,而人物却知道答案;读者和人物都获悉答案,就不存在悬念。四种类型可用图示表示:
  
  读者-人物-(谜,侦探故事,探寻)
  读者+人物-(凶兆)
  读者-人物+(秘密,例如《老人旧事》)
  读者+人物+(无悬念)
  
  《一束阳光》设置的悬念属第一种类型。这是一个侦探式故事,小说出现持枪尸体,谁是凶手?小说唯一的人物伊文斯顿博士无法回答,读者更无从知道。手枪在死去的伊文斯顿博士手里,是自杀?是他杀?这个悬念牵引读者不断前行,在文本中探寻,最后获得谜底,原来伊文斯顿博士是自杀。悬念能震动心弦,激发好奇心,增加阅读兴趣,增强作品艺术魅力,也带给心灵极大的震撼。
  
  二、象征主义解读
  
  通过对小说深入分析,伊文斯顿博士之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耶稣之死或撒旦之死。
  1.耶稣之死
  伊文斯顿博士象征耶稣,正如耶稣为人类的罪甘愿被钉十字架,拯救人类脱离罪恶,伊文斯顿博士因人类滥用核武器的罪恶而甘愿舍掉自己的生命(自杀),试图以死唤醒核能滥用者的良知,拯救因军备竞赛而陷入疯狂的世界。
  小说中的光线、眼镜、木制相框、大头针、便条、(雪利)葡萄酒让人联想到《圣经》{2}的两个事件:亚当、夏娃被撒旦引诱,偷吃禁果;耶稣被钉十字架。小说描述一束阳光像被磁铁吸引或被催眠术迷惑,越过书房里的一切东西,包括《圣经》,径直照在伊文斯顿博士的眼镜上。镜片反射的光又照在木制的奖框和钉着便条的大头针上,而便条上写着伊文斯顿博士的话。这束阳光及其反射光线的路径极具象征意义,象征上帝对人类的救赎计划。
  《圣经》记载亚当、夏娃吃了智慧树的果子,眼睛就明亮了。(《创世纪》3:6-7)而眼镜也能使人眼睛看得更清楚,因此眼镜象征智慧树的果子。光线越过《圣经》,像被催眠术迷惑照在眼镜上,象征亚当、夏娃不顾上帝的命令,被撒旦引诱,吃了智慧树的果子。小说描述阳光照在眼镜上有这样一句话:“这束阳光像个轻佻的情侣,径直投向那副眼镜,亲吻它”,正如《圣经》记载:“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创世纪》3:6)
  接着,眼镜片反射的光照在墙上木制的奖框上,奖状上写着:
  
  塞缪尔·杰·伊文斯顿博士
  在核研究领域
  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特此授予——
  
  奖状的木头框象征十字架,而奖状象征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在他头部上方安放的牌子。《圣经》记载:“在耶稣以上有一个牌子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路加福音》23:38)。“奖状”和“牌子”分别表明伊文斯顿博士和耶稣的身份和荣誉。然后,反射光线照在钉着便条的大头针上。大头针象征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钉子,而伊文斯顿博士在便条上的话代表他本人,如《约翰福音》1章1节说:“道就是神。”因此,大头针钉在便条上象征钉子钉在耶稣的身上。
  便条有两处说:“我看着是好的”,出自《创世纪》1章“神看着是好的”(《创世纪》1:10,12,18,21,25)。伊文斯顿博士研发核能,象征上帝创造万物。上帝看着他手所造的都是好的(《创世纪》1:31),而伊文斯顿博士最初也对核试验的成功感到满意:“我见到那团巨光燎过沙漠,我看着是好的。它将给人们带来温饱。”然而,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滥用核能,让伊文斯顿博士看到人类的罪恶:“现在我看到的是黑暗!”便条最后两句:“天父啊!我们所作的,我们晓得,却不能悬崖勒马,洗手不干!”引用《圣经》典故中耶稣死前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23:34)从便条的内容看,它是伊文斯顿博士向上帝的祷告。作为核能科学家,他深知人类滥用核武器的罪恶,正如上帝救赎计划中,耶稣为人类受死、救人类脱离罪恶一样,伊文斯顿博士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死,唤醒核能滥用者,达到拯救世界的目的。
  小说多次用到“越过”这样的词,让人想到基督教的逾越节(Passover),具有拯救的含义。小说还提到雪利葡萄酒,葡萄酒在基督教圣餐仪式中代表耶稣的血,象征耶稣的死、复活及对人类的拯救。小说还用到“dance”(舞蹈),“ecstatic”(兴致勃勃),“playfully”(顽皮地),“play”(玩耍)这些表示欢快的词,使原本令人恐怖的“死亡”变得轻松、活泼起来,暗示伊文斯顿博士唤醒人类良知、拯救世界的计划是有希望的。
  从以上分析看出,小说满载象征意义,用伊文斯顿博士舍弃自己生命拯救疯狂世界的行为象征耶稣对人类的救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