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史记》叙事艺术发展
作者:张富春
既为文即文如其人,文如其事。“史公一传,必似一人。”(《南越尉佗列传》总评)“田单是战国一奇人,火牛是战国一奇事,遂成太史公一篇奇文。”(《田单列传》总评)“刺客是天壤间第一种激烈人,《刺客传》是《史记》中第一种激烈文字。……史公遇一种题,便成一种文字,所以独雄千古。”(《刺客列传》总评)“遇词客因用词语”(《屈原贾生列传》支评),“厚重之人,亦还他一篇厚重文字”(《张释之冯唐列传》总评),“遇醇谨人,遂还他一篇醇谨文字”(《万石张叔列传》总评)。即同一人,兴头时、失运时写来亦不相同:“前半兴头事,写得鼓舞飞动,固妙!乃后半幅,韩安国退时失运,殊觉厌厌气尽,文字亦写得厌厌气尽。”(《韩长孺列传》总评)
三、发覆《史记》叙事笔法
为成“一家之言”、“极尽文章之妙”,司马迁运用了多种叙事方法。吴见思评点中着重论述的有:
1.互见省笔之法。苏洵首谓司马迁写人叙事“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吴氏结合具体篇章,进一步阐发之。“语在齐王语中。”评云:“省笔。”(《吕后本纪》支评)“乃与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评云:“已详斯传,此用省笔。”(《蒙恬列传》支评)此“省笔”即“互见法”。前者史公明谓之,后者则未言。“一篇说话,上半节于滕公前述,上前不序上计云云;下半节于上前述,滕公前不序。文法互见之妙”(《黥布列传》支评),此明“互见”深至“一篇说话”;“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评云“省法”(《吴王濞列传》支评),则具体至文中一事。吴氏发明“互见法”可谓至细。
2.重沓熟复之法。洪迈发明并褒扬司马迁善用“重沓熟复”造成“如骏马下驻千丈坡”的文势。为写人叙事表情达意,司马迁灵活而大量地运用重沓熟复之法。“诸吕心事前已序过一遍,此再序一遍。写其惶惑不定,无计可施。”(《吕后本纪》支评)“田光一段纯用对语、述语,不改一字,照应生情。”(《刺客列传》支评)《郦生陆贾列传》更是多用此法。“(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大行之阪,距飞狐之口)与前一字不换,对照作章法。”“(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两句作两折,一字不换。”“(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亦两折,一字不换,对作章法。”此法之用,《史记》中俯拾皆是,吴氏多能结合《史》文,阐发史公用心。
3.顿挫波澜之法。“文章无直泻之法。”(《魏公子列传》总评)评代王赴长安即帝位一节云:“事理固当慎重,笔墨亦极顿挫。”“事体应如是,文体亦应如是。”“从代来,作多少顿挫。至此方收住。”(《孝文本纪》支评)评“公子光客伍子胥”一节云:“段段顿住,决不直泻。”(《吴太伯世家》支评)“写灌夫使酒,不一笔写,先写其醉搏窦甫,以为引起。至丞相戏许,灌夫起属丞相,必以为使酒矣,乃偏放过,顿住。插入请田一事,以为前后搆釁使酒之根。是如何神力与!”(《魏其武安侯列传》总评)
4.倒提作衬之法。此法或谓“反剔法”、“反跌法”、“反照法”、“反衬法”、“反勒法”等。“先写吕氏气势赫奕,正为成功之地。是倒提作衬法。”(《吕后本纪》支评)“内而秦人归心,外而发兵守关,以为高祖王关中定矣。孰知其不然哉!此反剔法也。”(《高祖本纪》支评)“正为不得商於,故先装点高兴一番,是反剔法。”(《楚世家》支评)“欲作行成,先作一颺,反剔法也。”(《越王句践世家》支评)“正言不在,反先言在,用反跌法。”“正言不出,反先言伐赵,亦用反跌法。”(《范雎蔡泽列传》支评)“从相、两千石写来,其人自出,所谓侧面反照法也。”(《五宗世家》)“节节写其得幸,是反衬法。”(《滑稽列传》支评)“李信偏写其屡胜,王翦偏写其不肯战,通篇全用反勒之法。”(《白起王翦列传》支评)
上为吴见思发明《史记》叙事法之要者,他如《周本纪》支评谓史公以追顶作序法叙周灭商及灭商以前事,武王拜稽一段则用夹序法。《匈奴列传》总评云:“逐节逐事,据实直书,不作论断,而得失自见。所云定哀以后多微词也。与《平准》、《封禅》一样序法。”是为据实直书得失自见法。《朝鲜列传》总评云“传中止伐朝鲜一事,俱用对写法”,是为对写法。《屈原传》总评谓“俱用议论,而实事于中间穿插点缀”,《平准书》总评谓“以序事为议论”,《货殖列传》总评谓“纯以诸公事实,佐我议论”,此为史公叙事又一法。
总之,130篇,吴见思逐篇评点,明示阅读方法,揭橥写作门径,发明《史记》诸多叙事成就,不仅有益初涉《史记》者,于治《史记》者亦不乏启示。有清至民国,《史记论文》一版再版,已足见其影响之大。20世纪30年代初,李景星先生更是承《史记论文》之成果,深入研究、论述《史记》传记文学的艺术特色,撰成《史记评议》一书。如今“王立群读《史记》”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化《史记》为千百亿身飞入寻常百姓家。本文惟以管窥吴见思《史记》叙事研究之所得,期望有助于当今社会对《史记》的接受。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张富春,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与民间文化。
①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康熙间刻本5种,日本京都文政丙戌年(1826)翻刻天游园藏版本,桂垣书局光绪丙申(1896)刻本,上海中华书局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上海广益书局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1936年1月再版),计10种传本。武汉大学图书馆等藏有乾隆四十五年(1780)尺木藏版重刻本。台北中华书局1967年出版、1987年再版是书。
{2}本文吴见思评点之语,出自广益书局1920年排印本《史记论文》,为行文方便,文中注明其所在《史记》篇目,总评即位于每篇文末评点语,支评即文中评点语。
参考文献:
[1] 苏洵.嘉祐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33.
[2] 洪迈.容斋随笔五集·五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