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小故事中的大世界

作者:刘建梅




  关键词:弗兰克·斯多克顿 《美女,还是老虎?》 文本 叙事 互文
  摘 要:本论文从叙事结构与话语叙述者、对话与空白、文本与互文三个方面讨论美国小说家弗兰克·斯多克顿的短篇小说《美女,还是老虎?》的叙事效果,揭示该小说不同层面的意义与内涵。
  
  与欧·亨利(O. Henry, 1862-1910)和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同时代的美国小说家弗兰克·斯多克顿(Frank Stockton, 1834-1902)并不为我国普通读者熟知,但他的短篇小说《美女,还是老虎?》(The Lady or The Tiger?)却以小见大,其奇妙的构思至今仍吸引着读者去不断地揣摩与猜测。
  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有位国王,他有自己非常独特的惩罚罪犯的方式,那就是把罪犯带到设计独特的竞技场进行公开审判。竞技场的一端有两扇一模一样的门,门后分别关着一只凶猛的老虎和一位美女,犯人有罪与否完全交给天意——犯人将自己选择两扇门中的一个。国王让人们坚信如果犯人无罪,他应该有幸选到美女,然后带着美女远走高飞,去过幸福的日子;犯人若选到老虎则将被老虎撕碎至死,遭受他应有的惩罚。由于一个英俊的朝臣和国王美丽的女儿相爱,这有违朝纲,国王就把这个朝臣送到竞技场,处以传统的审判。公主事前已经通过关系知道了哪扇门背后要藏什么,在审判的那天,公主示意他选右边的那扇门。这位英俊的侍臣就转回头,打开了门……
  
  一、叙事结构与叙述者
  
  按照杰罗姆·布鲁纳的观点,叙事推理是两个基本的、普遍的人类认知模式之一。另一个模式是逻辑—科学模式。逻辑—科学模式寻求普遍的真实性条件,而叙事模式寻求事件之间的特殊联系。叙事模式中的意义隐含在上下文之中,而逻辑—科学模式的解释则是时间与空间事件之中的逻辑推理。两种模式都是形成意义的“理性”方式。(Richardson,118)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美女,还是老虎?》便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异常独特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半开化(semi-barbaric)的国王……”{1}故事的开端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是典型的童话叙事。叙述者“模糊”的用词激活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读者一开始便避免了世俗逻辑的拘束,并随着叙述者进入文本的想象王国。这种“模糊”的叙述除了表现在对时间、地点的交待上,还表现在对人物及其年龄、背景等的描述上,读者只需了解事态的发展,没有必要去质疑事态发展的细节。这样的叙事选择非但不影响故事的理解和接受,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从故事中我们知道,国王是个“半开化”的人物,那么他的所作所为既有文明人的特点,也有野蛮人的特点,无论他做什么都有自身的逻辑。他接受了一些遥远国度的文明的熏染,成为权力的代表,法律的化身,但是他骨子里另一半的“野蛮”犹存。他在自己的国家建起了一个圆形的竞技场,非常气派。那竞技场既不用来让人们观赏斗牛表演,也不用来让人们表达宗教的异己之见,让它成为众声喧哗之地。他把这个圆形竞技场当作培养他的臣民“精神”的场所——他用竞技场审判“罪犯”,“主持正义”。犯人的有罪与无罪完全由这个竞技场一端两扇一模一样的门来决定,关着饿虎的门一旦打开,犯人的死罪既定,遭到他应有的惩罚。如果打开的是关着美女的门,证明犯人无罪,婚礼当场进行,举国欢庆。
  这个国王有个美丽的女儿,她是国王的掌上明珠,可她热恋着一个朝臣,这个朝臣“有着良好的教养却出身低贱”,因而“这种爱情在这个国家还是头一遭”。门第悬殊,姻缘难成——两人的恋情终未逃过国王的眼睛。国王察觉之后,就命令手下把这个朝臣抓捕起来,择日送到竞技场,进行那个传统的、公正的审判。国王不能允许朝臣与公主有任何瓜葛,所以不论那个英俊的朝臣选择哪一扇门,最终都会消除他心中的隐患——王室与庶民通婚是不可能的。
  举国上下无不心牵此事,公主更不例外。事前,她已经通过关系知道了美女与老虎分别藏在哪扇门背后,可即使这样,她的内心也未得到片刻安宁。她认识那位将被关到门后的美女,无法面对自己的心上人与那个美女远走高飞、重新开始生活的结局;她更不愿意看到自己所爱的人遭受血淋淋的死亡。审判的那天,当那位英俊的朝臣被带到竞技场上时,他特意抬头望了公主一眼,公主示意他选右边的那扇门。这位英俊的朝臣就转回头,按照公主的指引打开了门……
  竞技场看台上所有的人都屏息以待,那位英俊朝臣的命运就在顷刻间决定了,而故事的第三人称叙事则也在此时戛然而止。读者想知道,他遇到的是美女,还是老虎?
  接下来,故事的叙述者从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转换到用第一人称话语叙述,一下子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进一步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叙述者直接面对读者,道出这是一道难解之题,一方面由于人的激情难测,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读者自己的观点和故事中人物即公主的观点不能通约。叙述者进而又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三人称人物话语叙述,以此打开了公主内心活动的通道,使其复杂的内心搏斗跃然纸上。但最终,叙述者还是回到了第一人称话语叙述,非常巧妙地给读者留下了这道经典难题:“公主的决定不可能轻而易得,而我也不是那个能够提供现成答案的人选。所以我把这个问题留给你们大家:打开的门里会跑出哪一个——是美女,还是老虎?”
  
  二、对话与空白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开放的,并在故事的原初框架中留有大量的空白等待读者填充,因为读者绝不是作品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麦克罗斯基也曾引用接受美学主要发言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话说:“明显琐屑的情境中所缺少的东西,对话中所产生的空白——就是这些促使读者用想象来填充空白。”(McCloskey,19)图多罗夫在谈到读者对作品阐释的问题时说过:“每一部作品都被其读者重新创作,读者将新的阐释格局加之于作品之上,虽然他一般不对阐释负有责任,但是这种阐释却来源于他的文化,他的时代,简而言之,来源于另一种话语;所有的理解都是两种话语的相遇,是对话。试图停止做自己而去变成他人,这种努力不仅徒劳无益而且愚蠢可笑;如果有人能够成功,结果也会毫无兴趣(因为那将会是对最初话语的单纯复制)。……因此阐释不再有对错之分,有的只是丰富或贫乏,发人深省或呆板枯燥,激动人心或单调乏味的区别。”(Todorov,XXX)
  笔者曾把该小说用于教学,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他们对故事留下的问题的看法五花八门,并带有自身的个性色彩和时代烙印:
  有人赞成老虎说。故事中,国王是个未完全开化的人物,集中表现在他惩处罪犯的方法上。那种方法貌似文明,实则野蛮和缺乏人性,具有荒诞性。他的女儿因其地位和环境也会因袭其父的秉性。因此,把一个朝臣的性命与个人利益同时放在天平去取舍,朝臣的性命未必凸现其重;另外,一个绝望、嫉妒、自私的女人会常常如此——自己得不到的,决不让别人得到;如果说爱情是排他的,那么从某角度来说恋爱中的人也是自私的,甚至狭隘的——若生不能同在,死亦不足惜。若从这个角度看,公主的选择就不是毁灭所爱的人,而是成全对方……
  有人赞成美女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公主虽然有可能继承她父亲的秉性,却也爱此朝臣至深。她内心充满痛苦与挣扎,说明她的决定不可能轻而易得。公主的彻夜不眠说明她除了美丽,还有善良、无私的一面,这一点不能忽略不计。若爱,就应该把最美好的未来留给对方,爱不只是索取,同时也是奉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