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浅论《高僧传》之论赞
作者:方 梅
法书初得韦护军睿饷数卷,……又使潘菩提市得法书,并是二王书也。……遂蓄王者迹,又就会稽宏普惠皎道人搜聚之……
这里所提到的惠皎即《高僧传》之作者慧皎,连有名的藏书家梁元帝萧绎都曾到慧皎处“搜聚篇翰”,可见其藏书之富。另一条见于慧皎本人的《高僧传》序:
尝以暇日,遇览群作。辄搜捡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谘古老,广访先达,校其有无,取其同异。
合而观之,可知慧皎的确“学通内外”。他不仅大量搜集并研讨佛史、僧传杂录,而且广泛收罗各类书籍,包括史书、文论、法书、碑帖、地理杂篇之类,并访问故老前辈写出《高僧传》。也由此可以肯定,《高僧传》之论赞形式的形成,也必是他广览博收,熔于一炉的结果。要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承了史传文学的史评传统。汉司马迁受先秦古籍“君子曰”形式的启迪,创“太史公曰”的史评形式。到班固的《汉书》中改称“赞曰”,使史官抒议从“自显姓名”向“总归论赞”发展了。而到南朝《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还亲自把《后汉书赞论》编为四卷,希望“有赏音者”。且从形式上讲,范书论之后又有赞,赞之体也始用四字韵语。自司马迁创“太史公曰”以来,后代史家广泛响应。“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士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2}。慧皎虽称自己的论赞“微异恒体”,但他既然藏书颇富且广览群书,必定读过这些正史名著,当然不会忽略这一史评传统,也不可能不受这一史评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得益于佛教传记和六朝时围绕佛教问题的论辩文章。《高僧传》之前的僧人传记也存论赞这一形式,它之前的《名僧传》在每科之前有一篇序言。慧皎在序中也曾说“而‘论’所著辞,微异恒体,始标大意,类犹前序”,此处所指“前序”恐怕就是指《名僧传》的体裁而言的,慧皎大概从中受到过启发。且慧皎所生活的梁代,佛教隆盛一时被抬为国教,但反佛和护法之间的论争也十分激烈。如晋宋之际关于“沙门不敬王者”的争论,宋关于“均圣”的争论,梁关于“神不灭”的争论,佛教内部还有不同学派的论争。在这些论争中佛教徒们锻炼出很高的辩论技巧和思维能力,使这类护法卫道文字呈现出流畅平易、精严简要的风格。慧皎自己作为一个佛教徒,自然对这类文字的辩论技巧和论文风格极为娴熟,所以也才会有像《义解论》、《唱导论》等篇中精彩的论说和批驳。
三是专门的史评理论,特别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体模式,可能对《高僧传》之论赞影响更为直接和显著。略节《诠赋》以资比较: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至如郑庄之赋大隧,士蔿之赋狐裘,结言短韵,词自己作,虽合赋体,明而未融。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于是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
……繁积于宣时,校阅于成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
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然逐末之俦,蔑弃其本……
赞曰:赋自《诗》出,分歧异派。……
以《诠赋》比较《译经》,不仅前述内容的四部分基本构成完全相同,且行文思路,甚至遣词造句,都有十分相似之处{3}。慧皎搜集并编入《高僧传》的僧人传记中,僧柔、僧佑、超辩的碑文都是刘勰手笔。那么他曾研读过刘勰的《文心雕龙》,且留下很深印象,当不是虚测之词。而《文心雕龙》极具特色的文体形式自然会深刻影响到慧皎对《高僧传》论赞的创作。
四是受之于当时通行的碑传文体。文后缀“赞”,始自《汉书》,但却并非四言颂体。而汉末以来的碑传文的固定格式正是前有一篇记叙死者生平的传记,后有一篇颂赞体的铭文。传用散体,铭用四言韵文。慧皎既然在传中多次引到碑文,那他对当时流行的碑传文体应相当熟悉,创作《高僧传》论赞时受到这一影响也在情理之中。
可以说,《高僧传》的论赞取碑传文的框架,运用佛教论辩文的思路,容纳史论文的内容,同时又受到《文心雕龙》的影响而成的。
后代僧人传记吸取了《高僧传》论赞写作上的精华。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每科之后有论而无赞。宋代释赞宁的《宋高僧传》中又进行了改进,每科之末有论,有些传末又附以“糸曰”,来申明作者的宗旨,或来解释某一疑难。明代释如惺撰《明高僧传》虽每科之后无论,但有的传后仿《宋高僧传》有“糸曰”透露出作者一部分观点。虽然这些僧传的论赞与《高僧传》略有不同,但究其本质,实仍是继承了《高僧传》之论赞的传统。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方梅,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①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序录》,中华书局,1992版。
② 唐代刘知几:《史通·论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③ 陈洪:《〈文心雕龙〉对〈高僧传〉之影响臆探》载《南开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版。
[2] 刘勰撰、黄叔琳注:《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01版。
[3] 苏晋仁:《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版。
[4] 陈兰村:《古典传记论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