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古典诗词中春草意象的原型分析
作者:高 文
韩缜的《凤箫吟》:“锁离愁,连绵天际,来时陌上初熏。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车轮。长亭长在眼,更重重,远山孤云。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恁时携素手,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裀。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草意长新。遍绿野,嬉游醉眠,莫负青春。”这首词通篇描写春草,而且始终把春草当作离恨的象征而进行多侧面的刻画,是一首写尽离愁别绪的伤心词,因而被公认为是词中歌咏春草的典范。
从以上的许多例证中我们可以发现春草作为原型象征在诗词创作中的意义。正如格尔哈德·霍普特曼所说:“诗歌在词汇中唤起对原始词语的共鸣。”荣格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型意象,并对其进行加工制作,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远古的历史在诗人们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运用中,同一原型有时在名称或象征意义上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某种普遍的心理要求。在诗人、词人们的表现送别相思的作品中,随着描写对象、环境的具体变化,春草这一意象的名称有时变为“草”、“边草”、“细草”、“芳草”、“王孙草”、“衰草”、“燕草”和“碧草”等。如: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近寒食雨草萋萋,着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唐·无名氏《杂诗》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
——郎士元《送杨中丞和蕃》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李嘉佑《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
碧山终日思不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江树,鸥外春沙。
——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纳兰性德《蝶恋花》
在春草意象的运用过程中,还出现过一些象征意义的“变异”,由表现别情泛化为表现思乡,进而表现“回归”这一古典文学中的重要主题,表现“王孙”们挣脱人生道路上的挫折,追求真实人生,探寻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关于对故园的“回归”、情感的“回归”也都染上了春草的新绿。春草将中国传统的“回归”精神与诗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园的怀念联结起来,丰富了这一原型的象征意义。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这首诗写作者被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郁郁不得志的感伤情怀。池塘上的春草,使他“感楚吟”,想起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句,更激起了他从困窘中摆脱出来,走回乡隐居的道路。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也写了崔颢登黄鹤楼所见所感,“芳草萋萋”极力烘染出诗人的愁绪,引出日暮思归,乡关何处的乡愁。
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诗中虽然没有出现“春草”二字,但用了一个“绿”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一意象的存在。
这些作品中表现思乡的春草意象也正如荣格所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无数次重复的悲欢的残余,而且总体上始终循着同样的路径发展。它犹如心理上的一道深掘的河床,生命之流在其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4}
以上我们对春草这一古典诗词中的著名意象进行了粗浅的原型分析。原型批评的观点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必然在其艺术意象中体现出全人类的生活经验,必然回复到人类精神的那些原型。中国古典诗词有着非常丰富的意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学习理解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方面。弗莱说:“我以原型指这样一种象征,即它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我们的文学体验一体化。”{5}中国古典诗词象征优美,诗意遒劲,诗句淳朴,体验深切,千百年来,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如果从“原型意象”的角度加以分析、领会,人们还可以窥见它们之所以长久感人的深刻原因,从原型象征中发现人类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意义。因为,它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称验形式,是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它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高文(1960-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信息分院副教授。
{1}{5} [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1.
{2} [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 北京:三联书店.1988.
{3}{4}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