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废名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表征
作者:祝学剑
摘 要:废名小说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多样的联系。本文力图从随意性、不确定性的文本形态特征,怀疑价值、怀疑历史的精神意识,零散拼贴、反体裁的创作手法三方面,来分析废名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表征。揭示废名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表征可以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在一开始就和西方文学是同步的,获得世界性现代性的品格。
废名极具先锋意识的小说游离于“五四”新文学之外,有着复杂文化体验,把他和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对以前的研究会有一些突破。
一
后现代主义在美学形态上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迥然不同。美国文学批评家伊哈布·哈桑在《后现代转折》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废名小说从主题、人物、情节上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这种不确定性的文本形态。
周作人曾经在《莫须有先生传》的序言中把废名的小说比喻成一道流水:“《莫须有先生传》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评语之曰,情生文,文生情。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去朝宗于海。它流过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才再往前去,这都不是它行程的主脑,但除去这些也就别无行程了。”周作人虽然是评论《莫须有先生传》,却准确揭示出废名小说的真正意图是让人欣赏这道清澈蜿蜒的流水,不求统一的主题,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主题。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主题基本是确定的。在后现代主义那里,主题变得随意、不确定,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主题。这些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主题不确定性的表现。“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论、解‘元话语’、解‘元叙事’。”{1}的确如此,《桥》完全随着自己行云流水般的思绪,任意而作。小说大肆描写风景,把议论也提高到文本的中心位置,让人们欣赏绫罗绸缎般的风景和领悟任运随缘、恬淡虚静的禅宗情趣,不求题旨的统一确定。《莫须有先生传》描写莫须有先生和几个城郊老娘的交往饶舌,时空颠倒,逻辑混乱,杂乱无章,更谈不上确定一致的主题。这些都表现出主题的不确定性特征。
再则是人物的不确定性。废名早期乡土小说还有点人物的影子,如《浣衣母》中勤劳朴实而又多灾多难的李妈,《竹林的故事》中美丽如水的三姑娘,都还能使人摸清人物形象的脉络。到了后期小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菱荡》中的陈聋子像一个点似的闪烁在陶家村,随即消失在广袤无边的菱荡圩。《桥》里面的小林就像青山绿水中的一片树叶,不知从哪里飘来,不知飘到哪里去,音容笑貌举止性格在小说中都做了最大的省略。史家奶奶和三哑叔蛰居在史家庄,这么重要的人物只在前几节中一笔带过,随即消失。《莫须有先生传》中的莫须有先生更是飘忽不定。废名小说中人物没有确定的肖像,没有明确的性格特征,成为模糊的人影,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在情节上,也表现出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文学任意颠倒重复时空,表现出追求绝对自由的创作思想。废名小说情节被尽量压缩而任意拼凑,不求生动曲折,更缺乏典型性。《桥》没有统帅中心的情节,故事没有开端,没有发展,没有结局,小说由金银花、史家庄、井、落日、洲、万寿宫、芭茅、狮子的影子、灯、沙滩等景物串联起来,情节被尽量压缩到最小化,前后章节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关系,可以颠倒置换。如果说《桥》是由风景穿结拼凑成的一串珍珠,那么《莫须有先生传》则是任意铺开的一堆碎石,更加突显出后现代主义颠倒杂乱的情节特征。莫须有先生出京城与房东太太、三角猫太太等几个城郊老娘纠缠饶舌,小说的时间地点、情节的前后顺序完全不具有逻辑性,显示出时空的颠倒混乱。废名的好友鹤西曾经指出:“废名君尝分他人之著作有两类,一是有全书在胸而后下笔者,一是无全书在胸而涉笔成趣者。”“据我的意见,《桥》或可归入第一类而《莫须有先生传》是第二类。”{2}鹤西准确地指出了《莫须有先生传》情节上的杂乱性和不确定性。
废名小说不仅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文本形态上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特征,在精神向度上也明显地流露出后现代主义意识。
二
废名小说在精神指向上和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隐秘的联系。由于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庞杂的思潮,这里不可能全面探讨废名小说与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联系,主要试图从其小说流露出来的对终极价值怀疑、对历史客观性连续性怀疑的角度来探讨废名小说与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联系。
在西方传统理念中,终极价值成了主体追求的目标。在现代主义那里,对终极价值还是保持肯定的态度。后现代主义表现出悲观的怀疑论精神,终极价值便成为怀疑的对象。
废名小说常常表现出人的存在意义的缺失,从而否定终极价值。《桥》中的小林不去追求自己的现实理想,而是把毫无意义的人生寄托在飘渺的山水和空幻的梦境之中。小林琴子细竹终日游山玩水,谈禅论道,好似世外之人,以这样的方式来打发现世虚无的时光,整日游八丈亭,游桃林,游鸡鸣寺,看落日,看碑,看狮子的影子,看枫树,充满悲观虚无的情绪。小林时时感到世事烦恼痛苦,人生虚无飘渺,但又无法摆脱,进而沉醉于空幻的梦境,在梦境中寻找自我的解脱和灵魂的升华。尼采认为“它(虚无)的根本特征在于瓦解各种价值与目的”{3},同时又认为虚无“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4}。废名小说表现出否定人生、怀疑终极价值的后现代主义意识。
此外,废名又以人物违反常理和“理性协调的颠倒”的荒诞来怀疑否定终极价值。《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关于荒诞存在的小说。主人公的名字“莫须有”三个字就已透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荒诞意识。莫须有先生的姓名年龄籍贯都是荒诞不经的。莫须有先生要下乡,但不知道为什么要下乡,也是人各一说,“就是乡下的侦缉队也侦不明白了”,连莫须有先生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要下乡。莫须有先生的日记有的有日子没有年月,有的又连日子都没有,有许多地方翻来覆去竟是一个号码。莫须有先生和三脚猫太太无聊至极的日常谈话被白描式地记录下来,直喻人生的荒诞和毫无意义。在废名的笔下,人更多地失去理性,失去人的本质特征,而赤裸裸地被搁置在虚无与荒谬并存的空旷的精神原野上。在这荒诞的世界中,一切价值又有什么意义?从非理性的荒诞中正流露出怀疑否定终极价值的后现代主义精神。
在历史观上,后现代主义表现出对历史的客观性、连续性的怀疑精神。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历史从来都不是从起点到终点的线性发展过程,充满了变异、断裂、偶然,历史并不存在着一种必然性、整体性和终极目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客观性连续性的怀疑否定,使后现代主义文本中的历史和时间丧失过去和未来,成为破碎、断裂、“现在时”的存在状态。在废名小说中,历史是破碎的,静止的,主观的,没有古与今、新与旧的区别。《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中说出了:“故是历史,新是今日,历史与今日都是世界,都是人生,岂有一个对,一个不对吗?”“你能说这个黑暗从什么时候起吗?光明从什么时候起吗?同样贪是从什么时候起,本来没有起点了。而世人则以‘生’为起点,正如看见阳光,于是就说今天早晨六点钟时候太阳出来了!这话是多么不符合事实。”在废名看来,时间没有起点和终点,传统与现代,历史和现实都没有太大区别。正如《桥》所说:“春天无今昔。我们不能把这里栽一棵树,那里栽一棵树归到春天的改变。”废名强调栽树只能改变现实世界,却不能改变春天,不能改变历史,历史如同春天是凝固不变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