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银幕的扩展和视觉的还原
作者:徐 巍
摘 要:王安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小鲍庄》为代表的作品中,有意尝试了一种客观化的写作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电影化想象和蒙太奇思维的痕迹。首先,小说在整体构思上具有一种蒙太奇思维。其次,王安忆在小说叙事中追求镜头感和影像效果。这种电影化的创作尝试无疑为我们当今视觉文化时代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安忆发表于1985年的中篇小说《小鲍庄》,一出现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当时方法论讨论一片火热之时,这篇小说无疑被当作王安忆的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的实践。许多人认为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客观主义的叙事态度,在叙事上以并置型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情节结构方式等等。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看,就会发现这篇小说在许多方面有着电影化的表现技巧和手段,可以体会到小说和电影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小说在整体构思上具有一种蒙太奇思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手段和结构方式,就其一般意义来说,它是镜头的组合、连接。爱森斯坦认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二数之积”,因为“对列的结果在质上永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①所以较为规范的电影剧本,其结构往往是以场面为叙述单元,通过蒙太奇方式连接成篇,每个场面有时又由数个镜头组成,而镜头和镜头之间也是通过蒙太奇方式对接。这种蒙太奇思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不仅是压缩掉烦琐的交代,而且由于省略了中间过程,使观众的精力集中起来,同时这种时空上的自由转换更能深刻揭示和鲜明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联系。《小鲍庄》这部小说正是在整体构思上体现出了作家这种蒙太奇思维意识。
这篇小说以小鲍庄为主要背景,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了五、六个家庭,十几口人。王安忆自己说,“我写了那一个夏天里听来的一个洪水过去以后的故事,这故事里有许多人,每一个人又各有一个故事。一个大的故事牵起了许多小的故事;许多小的故事,又完成着大的故事。”全篇除了引言和结尾外,作者有意识把它切割成四十小节。作者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叙事手法,以一种平行、并置、交叉的方式分别介绍了这几户人家和十几个人物各自不同的生活,甚至有的人物之间并无相关的联系。但是如果我们从电影角度来看,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小说采取电影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以捞渣的故事为主线(第1、9、15、20、28、29、37、39节),同时穿插了拾来的故事(第2、7、11、17、22、26、33、38节)、鲍仁文的故事(第3、12、25、30、35节)、鲍秉德的故事(第6、19、32、34、36节)、小翠和文化子的故事(第5、8、14、18、24、31节)。每一小节作家也仅仅用有限的文字来描写一个或几个场面,分别刻画不同的人物和展现他们各自的故事。如果不加说明,整部小说真能给人一种分镜头剧本的印象。
同时,小说在时空变化上非常灵活、自由。作者认为,“我想讲一个不是我讲的故事”。所以在小说中,她力图避免主观的介入,追求叙事的客观效果。为了达到客观叙事的目的,作家使不同地点发生的若干场面和故事依次或交替出现,这正是电影中“空间蒙太奇”最常用的手法。这种空间的并列与交错大大方便了作家对多条情节线索进行关注,避免了叙事的冗长,而这种对空间的省略,也可以进一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这部作品对时代背景的交代也只用了极为简略的一节,一两句话就点出了故事发生在“四人帮”被粉碎的前夜,作者通过两个引子,使用了电影中化入的手法引出整个故事,又以“一把坠子吱吱嘎嘎地拉着过门”结束,使用了化出的手法,增加了整篇小说的沧桑感。此外在叙述中,时间往往被忽略,仅仅通过景物的变化隐约地暗示读者具体的季节。这种象征性效果也往往是电影中频繁使用的。
其次,《小鲍庄》在叙事中追求镜头感和影像效果。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础,谷克多称电影为一种“书法”,它是用画面写的。马尔丹则明确地说:“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所以电影的形象性往往取决于画面的特质,这也就形成了其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同时电影画面不仅仅是电影艺术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更是电影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之一,即追求“银幕感”。王安忆在这篇小说中就有意追求一种画面感和视觉效果。因为在作家看来,“一个人是永远不可能离开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的”。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也就有意地调动读者的视觉意识。整篇小说完全采用了一种独立、客观的眼光,真如同摄影机在工作一般。作家对人物的外貌往往不加刻画(好像已经给读者做了预设似的),完全通过其行动、语言来展现人物,极少心理描写。对事件的起伏发展也是通过一个个场面的连缀自然生成,作者并不加任何评论。在许多小节末尾时,又往往以一段富于镜头感的景物描写结束。如:①“鲍仁文长叹一声,立起身,走了。傍晚的太阳,落在地沿上,把他的影子拉得溜溜长,孤孤单单地斜过去了”(第6节);②“扁担悠着。水在桶里悠着,悠到桶边上,又回来了”(第8节);③“月到中天了”(第32节);④“坟上的草青青嫩嫩的,随着和风微微摇摆”(第35节);⑤“碑后面是一片起的瓦房,青砖到顶,瓦房后面是鲍山,清幽幽的,蒙在雾里似的,像是很远,又像是很近”(尾声)。通过小说的描绘,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幅幅富于动感的画面。如果仔细分析,我们还会发现:①很类似于电影中的一个拉镜头,这一场景的使用清晰地暗示出鲍仁文这个所谓“农村文化人”的孤独和不被人理解;②③④则明显类似于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尤其②通过这一特写镜头表现出了小翠和文化子情感的洋溢,是电影中用得极多的手法;⑤则类似于一个摇镜头,这也往往是电影结尾惯用的手法,而王安忆却把它用于小说的结尾,照样令读者产生了相似的视觉体验。可见,“电影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小说的读者的审美能力影响很大。现代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被由电影培养起来的审美习惯所左右。他们对冗长的环境描写和静态的叙述感到烦腻,希望文学作品多提供活的画面,也就是一个个相互连接的镜头。他们对无止境的、烦琐的心理分析也不耐烦,要求作者更为准确地抓住人物瞬间的精神活动。”②
此外,《小鲍庄》中作者又有意将鲍秉义的拉坠子、唱曲作为整部小说的背景音乐来设计,令其穿插连贯小说的始终,这也类似于电影中常见的声画对位的手法。事实上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小说表现的空间进一步扩展,同时在时间上也能前后关联,与作者所设计的引子相呼应,无疑增强了小说的沧桑感和历史感。进一步反衬出这个以“仁义”闻名的小村庄的文化特征,引起人们的深思。另外,王安忆在这部小说中非常注意语言的简洁和形象感,叙事的明快,这对整部小说视觉化的加强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鲍庄》这部小说的意义就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尤其大量电影化手法的运用,无疑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令读者耳目一新。新时期以来,中篇小说出现了又一次繁荣,大量的中篇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客观上也促进了中篇小说自身的发展和创作手法上的更新,这就使作者有意无意地向电影靠拢,事实上,王安忆对视播艺术的特殊爱好,显然是深深影响了她的叙事手法。于是电影化手法的出现也就毫不奇怪。毕竟,电影在大众中的影响和传播是小说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纯文学作品的市场日益减缩,小说也势必寻求改变,那么电影化的倾向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出路,王安忆则较早地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徐巍,文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
① 爱森斯坦:《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页。
② 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