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艺术真理的澄明

作者:梁中杰




  
  叶燮区分了两种理、两种事:可言可执之理与名言所绝之理;有是事之事与无是事之为凡事之所出之事。
  所谓可言可执之理,就是用概念语言和逻辑思维可以表达和掌握的理,反之则是名言所绝之理;所谓有是事之事,就是某一件具体存在的事,反之则是无是事之为凡事之所出之事,即并不具体存在却是一切事之所以发生的事。诗的使命就是表达概念语言和逻辑思维不能表达和掌握的理,就是写虽不存在却是一切已经发生之事的缘由的事,这即是理之至理,事之本原。
  这也就告诉我们,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言寻常言不可言之理,述惯常述不可述之事,以达于理之至理,事之本原。此即所谓“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24}这就是真正的诗意所在。如果要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学中的所谓意境,恐怕也就在这里,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更充分地体会生命精神所具有的潜质,才能更真切地体察它所能展示的无限自由广阔和深邃的心灵世界。
  可以说,在文学艺术的范域里,这种对富于诗意的“意境”的体认,也就是对“道”的体认,对“存在之真理”的体认,海德格尔所谓诗创造“持存”,诗言说“无”,与此应该是同出一理。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当文学是“存在之学”的本原逐渐被人们揭示出来以后,人们认识到,文学艺术作为最能切入人的存在的一种文化形态,其本性也就是来自生命、生存的本性。在这种观念层面上重建艺术与真理的联系,确立艺术真理的位置,这对于如何认识文学艺术根本价值取向的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意义。海德格尔通过颠覆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重新划分了知识与真理的界限,从而为西方思想和文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而它对文学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也依然还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但照亮人们认知世界的智慧之光是来自多方面的,它们都是辉映着生命精神的人类心灵之光,海德格尔也曾将这种“光”自译为中国思想文化中最根本的“道”(saying),它来自人的存在,即是“存在之澄明”。这些,都可以引领我们进一步去“解蔽”我们的世界和生存处境,特别是文学艺术自身的律动。
  (责任编辑:原 琳)
  
  作者简介:梁中杰(1949- ),四川广元人,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写作学与文化哲学。
  
  ① [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A].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
  ② [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A].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选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25.
  ③④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6.
  ③⑧ [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5.
  ⑥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A]. 海德格尔选集[C]. 孙周兴选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
  ⑦ [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A]. 海德格尔选集[C]. 孙周兴选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54.
  ⑨ [德]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诗学文集[M].成穷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9.
  ⑩ 易经·系辞上[M].
  {11} 论语·阳货[M].
  {12}{19} 庄子·知北游[M].
  {13} 论语·公冶长[M].
  {14} 论语·先进[M].
  {15} 道德经·第25章[M].
  {16} 道德经·第56章[M].
  {17} 道德经·第2章[M].
  {18} 道德经·第48章[M].
  {20} 严羽.沧浪诗话[M].
  {2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M].
  {22} 陶渊明.饮酒·之五[A].
  {23} 叶燮.原诗[M].
  {24} 庄子·外物[M].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