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边城冬雪 君心春暖
作者:朱红琼
摘 要:《雪》是一篇洋溢着浓郁抒情格调的短篇小说。苏联卫国战争背景下两位生活不幸的男女主人公一次短暂的邂逅是作品的主要内容。在细节的艺术刻画中,作者将人物丰富而纯洁的内心世界折射到冬季的日常生活与清寒的自然画面上,借以表达最朴实的思想:对故乡的依恋、对美好生活的执著与憧憬,像一盏希望的灯塔,时时照亮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并激发其生活和战斗的勇气。
大炮在轰鸣,缪斯却没有沉默。①
著名抒情短篇小说《雪》正是成于炮火纷飞的1943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它出自素有“散文诗人”之称的名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之手。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诗歌、小说、政论等都从属一个主题——全民皆兵,保家卫国,打败敌人,争取胜利。《雪》则与众不同,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背景下,作者选择大后方——寂寥而美丽的俄罗斯北方边城作为故事场景,女歌唱家和海军中尉邂逅别离作为故事内容,用朴素、清丽的叙述语言将人物丰富而纯洁的内心世界折射到冬季的日常生活与清寒的自然画面上,以展现男女主人公身上动人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抒发痛恨战争,珍惜和平,热爱生活之情。有别于战争文学的通用模式,这个浪漫的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对当时的文坛来说,其深刻的抒情和温润的色调所彰显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大胆甚至危险的。因为在此前,浪漫主义还遭遇了被谴责的命运。②
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卫国战争期间,歌唱家塔季亚娜·彼得洛夫娜从莫斯科被疏散到一座偏僻的北方小城,带着女儿和保姆暂住在波塔波夫老人家中。不幸的是,一个月后老人去世了。此间,歌唱家收到了同一笔迹写给老人的一些信件,从其中的一封信中得知,写信人正是老人的儿子,一名在黑海舰队服役的海军中尉,在军医院养伤,打算伤愈后在返回部队的途中,利用不到一天的探亲时间,绕道回家,看看日夜思念的老父亲,看看魂牵梦萦的故乡小城。于是,为了迎接这位远道归来的战士,歌唱家开始了精心的准备。中尉回到小城,从火车站站长那儿知道了父亲过世、家中住着他人的消息。悲痛、懊悔、闷闷不乐的他,打算不进家门,只在小屋的四周转转。而歌唱家仿佛知道中尉的心意,在寂静笼罩的暮色中,悄然来到他站立的地方邀他进屋。他随之前行,进入家中,感觉置身梦境:无论是从花园通往凉亭被清理干净的小径,还是家中的摆设,都和他想要看到的一样。后来,当他看到桌上被拆过的信封,明白了一切。歌唱家亲切地接待了海军中尉又送其登上凌晨五点钟的火车,在晨光中他们道别。几天后,歌唱家收到中尉途中写来的信,信中向她表达谢意并讲述了一段刻骨的邂逅恋情,让他怦然心动、难以忘怀的初恋情人不是别人,正是住在自己父亲家中的她。信的结尾处是中尉含蓄而热烈的真情告白,期盼战后重逢相守。读完信的歌唱家则在万分惊讶中一声轻叹,原来,留在中尉记忆深处难以抹去的竟然是一份张冠李戴的美好情意,她不禁低眉而笑,用手捂住了双眼,在窗外一抹不落的淡淡霞光中,故事的帷幕缓缓下落。
原作品表现出一种幽美柔和的抒情格调及简练空灵的语言风格。虽是战争年代,却看不见严酷的战斗场面、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和英勇顽强的战斗英雄。就是中尉因战事受伤,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作家也只是在他给父亲的来信中一笔带过。细读小说,读者能够感受其中淡淡忧郁与丝丝温暖交错的氛围,感受两性间微妙的情绪波动,玩味其中所体现的生活美、人性美,便会发现,这正是作者要引起我们心灵颤动,激活我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情愫的用心所在,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所在。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以抒情、浪漫、思想纯净等风格引人注目。这些风格在《雪》中也得到完美呈现。
小说中有多处描绘雪的画面,如,歌唱家从抱怨来到这偏僻的小城到喜欢上这里的一切,尤其是冬天来了,四周覆盖着白雪;一次夜晚,歌唱家醒来,窗外积雪闪着白光,她忍不住披衣起床,拆开中尉的来信,信中写道,故乡冬日的雪,以及通往老亭子被清理干净的小径等,是他心中的牵挂与温暖;当中尉回家,得知父亲去世,陌生的外人住在家中的时候,灰色的天空低垂,天地间飞起了小雪花;歌唱家读完中尉途中寄给她的信,眼神迷离地望着窗外雪中的花园……尤其是“暮色时分,中尉独自走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小径上,小径一直通往老亭子,四周白雪覆盖,不远处的山林后面,一轮月亮升起了”的画面动人心魄。雪映月光,斯人独行,多少清寒,多少孤单,多少怀想,又多少感伤。“能够悲伤?能够不活着?/在这迷人的世界。/我们静静走着,/在月亮的清辉里。”③这是俄国诗人费特眼中月光下的芸芸众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坦然地承受着生命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缺憾与不测。在不断痛苦、不断妥协、不断接受、不断释怀的历程中,我们一如既往地期盼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恰是这美好的期盼培育着人们在艰难条件下顽强生活的勇气。作家笔下的雪携带着温度,它时而冰冷,时而温暖着男女主人公的心情;作家笔下的雪充满了象征的意味,它是故乡,是父亲的小屋,是严峻的战争,是痛失亲人的孤独,是相见的快乐,是别离的惆怅。在雪的背景下,户外的无垠、寂寥、清寒和室内的小巧、热闹、温暖相映成趣,男女主人公可爱却不失端庄的外表与含蓄又热烈的内心世界相得益彰。一个雪字,让我们欲说还休又欲说难休,欲言又止还欲言难止。
远处某个地方战炮在轰鸣着,而我们眼前是一座宁静的北方小城。选择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不是偶然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对俄罗斯小城有着诗意的感受。这些小城里保存着民族生活的许多特征:静谧空荡的小街,散发着白桦树气味的木房子,古老的花园,凉亭,山下结冰的小河……中尉,这位前线负伤回来的战士,即使只有不到一天的探亲时间,也要倦鸟归巢,憩息身心后再返前线。他在给父亲的信中非常朴实地坦承了自己的故乡情结,读来令人感同身受:“闭上眼睛,看见我打开篱笆门,走进花园。正是冬季,四周是雪,不过,通往凉亭的小道清扫得很干净。房间里很暖和,钢琴摆在老地方,我们的旧乐谱搁在钢琴上,门铃还响吗……”④作者对小城的暮色、霞光、清晨、月亮、星星、黎明等自然景色与现象的描写对应着宇宙、社会、人物心灵的状态与变化,如,文中几处提到黎明,它不仅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是新的生活的开始。女歌唱家的生活中有了希望,有了可以期待的幸福,先前暗淡的生活开始变得明亮起来。康·巴乌斯托夫斯基以为,风景描写不是给散文添加分量,也不是装饰,应该沉浸在风景中,好像把脸埋在一堆被雨淋湿的树叶中,感觉到它们的无限清凉、它们的芬芳、它们的气息一样。⑤我们在作家的描写中如身临其境,感受着北方小城的冬日景观,感受着小城中的人情温暖。
作家非凡的才能还在于,把一些永恒的东西倾注到自己的人物身上时,并未重点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未详细描写这类感情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是片断地截取,让读者从紧凑而不失生动的描写中按自己的想象构建人物形象,以达到令人惊奇的艺术效果。在中尉归来之前,歌唱家有时端详照片上的他,觉得似曾相识,见到中尉后,更有“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识友”的感觉,开始,中尉承认有同感,接着又矢口否认。事实上,这种微妙又有些神奇的心灵感应来自他们气质相近且互有好感,要不,何以有“疑似故人来”的感觉呢。分手后,中尉在给歌唱家的信中写道:“我们在什么地方见过,我当然没有忘记。只是我不愿意在家中提起此事。您还记得1927年的克里木吗?秋天,老里瓦奇伊斯基公园,路边的长椅上坐着一位姑娘,那位姑娘就是您。我不会弄错的……”⑥如果说前面的描写旨在表现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轻颤,激起我们心湖里的涟漪,这封信则在我们的心湖中掀起了波涛,而歌唱家读完信后的喃喃自语:“我的天哪!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去过克里木,从来没有!”⑦却让这波涛在瞬间因震惊而凝固成冰。情节跌宕起伏着,我们也在心情的起伏中感受男女主人公感性而不失分寸的性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