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四章 中庸释名

 



  "中",《说文》和也。从口 。上下通,陟弓切。"庸",《说文》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余封切。

  朱子申程子之义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今注曰:"中,离二边,绝三际,悬立之假名也﹔庸,微二边,即三际,虚言之权号也。"

  必曰通上下,然则左右,前后、四隅及中不能通邪?果尔,圣人之道有碍有尽,其得谓之中乎?庸,用也。然则不用时即不得谓之庸乎?果尔,则用与不用,截然画为两橛。《中庸》曰"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谬矣。又上对下言,下因上有,无上则无下,无下亦无上。今此曰上,若到今此之上以视乎上,则上在今此之上,而昔所谓今此之上者实居下也。释下亦然。若曰揭一以概余,拈一以通万,摘一以远冗,则又指途不精,行人惑于去取,非所以张圣范而循循善诱于学子莘莘矣。

  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然则偏与易即非中庸邪?"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夫道有正必有邪,理有定必有不定。偏与易而非中与庸,则中庸之道不遍,圣人之义狭。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定逾矩矣。道有邪正,理有定动,《中庸》之言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谬矣。其得谓之通义乎?

  无边不显中,边以中立,中因边有。是无边而中亦不立,无中而边亦不有也。了此乃谓之全边全中。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然亦假名。过去已去,未来未来,才说未来又已过去。现在亦不住也。不住不得言有。过未亦然。虽不得言有而实有,此过未现之假名,故又非无也。虽非无,而眼不得而见,耳不得而闻,此不见闻中之极则。故曰:"离。"论曰:"其入也离。"百丈曰:"离此用,即此用。"无以名之,假名曰中、曰体。

  虽非有,而眼实得而见,耳实得而闻。此得见得闻,庸之极则。故曰"微"。论曰:"其出也微。"百丈曰:"即此用,离此用。"无以称之,权称曰庸、曰用。

  体用相乘而理事成,即阴阳合而化育成也,无体不成用,无用不显体。中与庸非二,然又不一。行人知此,不但《中庸》十章义尽,孔孟毕世之言、老庄罄有之说、释氏三藏、回、耶、百家之旨,一时毕尽,而无丝毫遗异矣。旨哉!旨哉!慎勿自启狐疑,妄计得失。倘无如是等过,一觑即破。子路之拱,曾子之唯,当下现成。大慧杲所谓"忽地一下"也。行人果得忽地一下实时证入中庸,而与尧、舜、禹、汤、周公、孔子、颜、曾、思、孟等把手同行。以释家言,则三世诸佛悉在斯也。讵曰"茅山访道,千里决玄"邪?不可失,不可忽。勖之!勖之!

  曰解脱、曰般若、曰法身、曰真如、曰菩提、曰涅盘,曰无上正等正觉,释迦之言﹔曰自然、曰玄宰、曰螭珠、曰灵枢、曰天君,老庄之说﹔曰真 、曰上帝、曰主,耶、回之语。孔曰明德、曰仁、曰中庸、曰心、曰性等,皆此一事而立多名。马师"曰"非离真而有处,立处即真也"。然真亦因假而有。若无假,真亦不立。千古立则,圣人成化,皆黄叶止啼,都无实义。若泥实义,非圣人之言也。故曰"戏把枯桐收作乐,权将黄叶指为金"。知此,上之释字、通义等,通亦得,不通亦得,通不通总得。不然,饶汝把尧、舜、禹、汤、孔、佛、耶、回玄言妙义,蕴在脑中,总是不快漆桶。何也?盖不知"夜来一派多情月,依旧烟笼十里堤"也。

  先生说是语已,顾视大众,以手击案一下,瓦屋皆有声。久之乃曰:"会么?"众无语。先生复曰:"此章释名如是!如是!"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